为什么要用桃李比喻学生

木青 1172分享

  “桃李满天下”是人们对辛勤育入、教出的学生遍布各地的老师的赞誉之辞。那么,为什么称学生为“桃李”,而不是其他的呢?

  桃李比喻学生

  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做官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来他丢了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筒子的人。

  子质向简子发牢骚说:“我过去培养了许多人,但是,当我遇到困难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你看,我如今就落得孤身一人的地步。”

  筒子听罢,劝慰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阴下乘凉,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它不但没有树阴,而且还会长出刺来扎人。可见,培养人、保荐人也要注意对象。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种子,然后再培植啊!”

  因此,后人就用“桃李”来比喻有培养前途的人,现在则泛指学生了。

  拓展

  一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指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二来自于《韩诗外传》:魏国大臣子质栽培多人,后自己被罢官时竟无人为他说情,只好逃往赵国。一天他跟赵王谈起往事,不胜感慨。赵王说,“春种桃李,夏可纳凉,秋可食果。如种蒺藜,非但无用,刺还扎人。育人如栽树,选择不同,结果迥异。”子质听后诚服。由此,后人用桃李比喻培养的学生。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6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