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和阴历的来源

木青 1172分享

  我国的 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农历平年为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阳历和阴历的来源。

  阳历和阴历

  历法中年和月的 长度是日长的 整数倍,它们不再是时间的 自然单位,分别称为历年和历月。阳历又称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定出来的 历法。阳历的 每一历年都接近于回归年。在一长时间内,历年的 平均长度应尽可能与回归年相等。在这一前提下,每年划分为12个历月,它们没有天文学上的 意义。因此,在阳历中,便采用与回归年最相近的 整日数来计算年的 长度,一年365日。

  很明显,如果阳历的 历年长度每年都为365日,那么由于每一历年比回归年长度短0.2422日,长此以往,差数不断积累,季节就会不断向后推迟。比如,经过720年后,积累差数达到半年左右,那时春分出现在十月,而七月则成为一年中最冷的 月份。这样,必然会造成寒暑颠倒,岁时混乱。为了克服这一点,阳历规定设置闰年,闰年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 年份称为平年。置闰的 规则可用三句话来表示:非世纪年的 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 为闰年,世纪年(如1900年,2000年)的 公元年数能被400整除的 为闰年,其余的 年份为平年。于是在400年内计有闰年97年,平年303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和回归年的 长度只相差26秒,经过三千多年后才相差1日,这是很精确的 了。现行的 阳历为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八世在公元1582年所颁布的 ,并且从第二年起陆续为世界各国所采用,因而又有格里高里历或格里历之称。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依据月亮运行的 周期所定出的 一种历法。制订阴历的 原则是使每一历月都接近于朔望月,历月平均长度应等于朔望月。然后,使历年的 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由于朔望月的 长度为29.5306日,阴历的 历月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相间,以使历月平均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当然,这样做还是存在着不小的 差异,因此在目前伊斯兰教徒所采用的 回历中,规定在360个历月(即30个历年)中大月占191个,小月为169个,从而在历月和朔望月的 配合上作了很大的 改进。

  由于阴历的 根本特点在于历月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每个日期就必然与一定的 月相相对应,比如阴历十五大致就是满月。阳历的 月是不能反映这一自然现象的 。但阴历的 历年则不能反映出季节的 变化,和农业生产及人们的 日常生活脱节,因而已很少为人所用。

  阴阳历和节气

  阴历的 历法完全根据月亮的 运动,阳历则完全依据地球的 绕日公转。我国沿用已久的 农历并不是完全用阴历,也不是完全用阳历,而是两者并用。一方面,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历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太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农历设置闰月以使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24节气以反映季节的 变化特征。农历集阴、阳两历的 特点于一身,所以称为"阴阳历"。

  阴阳历的 历月长度和回历一样,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就是所谓月建。但农历历月的 安排却不同于回历,回历中大小月机械地相间排列,而农历的 月建大小则要经过推算后决定,比回历更为精密。农历规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为初一。月建的 大小取决于合朔的 日期,即根据两个月朔中所含的 日数来决定。由于两个朔望月的 长度并不正好为59天,因而一年中的 大、小月数也不一定相等,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或小月,以使历月的 平均长度尽可能与朔望月相近,其剩余的 差数则依靠闰月以及闰月月建的 安排来调节。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 一大特点。由于长期以来把农历称为阴历,因而不少人都误认为节气属于阴历,实际上节气完全取决于地球的 公转,可以称为是阳历的 一部分。节气反映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所到达的 不同位置。由于运动的 相对性,它们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时所到达的 不同位置。规定太阳黄经等于零时称为春分,以后黄经每隔15°设一节气,共有24个节气。从春分开始,依次为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蜇。正因为如此,节气在阳历中的 日期比较固定。例如,春分总在3月21日或22日。少量变动由阳历历月长度不等以及闰年增加一日而引起。相反,节气在阴历中的 日期却是变化不定,同一节气在阴历不同年份中出现的 日期前后可相差达一个月。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节气属于阳历而不是阴历。

    热门标签

    67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