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是如何打掉了日本千年野心

广顺 1172分享

  白江口之战,是如何打掉了日本千年野心

  白江口之战

  朝鲜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长,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战争背景

  朝鲜半岛在 唐朝初年存有 高句丽、 百济与 新罗三个“国家”。其中, 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 隋炀帝亡国,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 高句丽,致使国内民生凋敝,国力大耗。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对 高句丽“遗使称臣并不感兴趣,对臣下说:“高句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朕务安人,何必受其臣。” 裴矩、 温彦博谏劝:“辽东本箕子封国,魏晋时故封内,不可不臣。 中国与 夷狄,犹太阳于列星,不可以降。”当时的 高句丽国王,是 隋炀帝时一直和帝国叫板的国王高元异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国虚实,遣使臣献上封域图,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辽东旧战场,收埋战没隋朝将士尸骨,平毁 高句丽人夸功耀武的 京观。高建武害怕,下令国人“建长城千里,东北首扶余,西南属之海” 。 [3]

  后来, 高句丽内部政变,东部大人 盖苏文杀大臣一百多人,并入宫把高句丽王高建武也宰掉,“残其尸投诸沟”, 立高建武的侄子 高藏为傀儡王,自为莫离支(主兵元师)。这位 高句丽种群,“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 盖苏文每次上下马,国内贵人大臣都争抢伏地,蹶屁股趴在那里给他当“脚垫”。 [3]

  高句丽内变,臣下劝 太宗讨伐其弑主之罪,“因丧伐人,朕不取也”。 太宗挺厚道,下诏拜高藏为 辽东郡王。不久, 高句丽、 百济二国联合,大举进攻 新罗, 新罗向 唐朝乞援。众臣商议,最后 李绩力劝征辽。此次征伐高句丽,唐太宗总共攻克高句丽的玄菟、横山、盖牟、磨米、白岩、辽东、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加入唐朝户籍共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骅三次较大的战役,杀死高句丽兵四万多人,唐朝将士死近二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七八。但之后寒冷的冬季到来,而唐军将士大都来自关中无法适应辽东寒冷的冬季,而唐军的后勤运输也因辽东寒冷的冬季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唐太宗被迫班师。

    热门标签

    6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