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元代帝国的国防建设有哪些措施

广顺 1172分享

  元帝国建立以后,蒙古统治者为维护对广大疆域的辖治,保持大一统的局面,那么你知道我国元代的国防建设有哪些措施吗?

  国防建设

  元帝国建立以后,蒙古统治者为维护对广大疆域的辖治,保持大一统的局面,遵循 兵力富,而国势强,兵力耗,而国势衰 的立国统治思想(《元史?兵志一》),在国防策略上,既沿袭了成吉思汗时期的做法,又 尊用汉法 ,融蒙古游牧民族攻击性国防和汉民族强边固国的特点于一体。蒙古国没有固定的疆域防守,自称 行国 ,而视别国为 居国.成吉思汗的策略,在于强化战争机器,对内以军事统治防止分裂割据,对外以攻击态势进行军事征服,威慑与之对立的政权和军事力量,通过不断发动征服战争,巩固和扩大本国利益,以征战卫国。但蒙古国 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忽必烈深感此弊,在汉族谋臣策士刘秉中、姚枢、许衡、郝经等人的参与下,改革蒙古旧章,推行汉法,建立了元代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蒙古国时期的军政制度没有严格的区分,官制也很简单,大体上分为掌握军事的万户统帅与行政长官达鲁花赤两种,另设有辅佐大汗的宰相,称大必阇. 忽必烈建元后,注重强化中央集权,以宋代官制为基础,建立了新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中央以中书省总揽行政,以枢密院总揽军事,以御史台总揽监察,形成三权鼎立的中枢。并改变了以往征服各地后对宗王进行分封的做法,将封地建国改为赐田,使拥有封地的贵族成为一般地主。这样不仅削弱了其政治权势,也解除了其兵权,使全国的武装力量统一由中央率领,以避免出现独立王国和国中之国。

  元朝的军队,按任务区分为宿卫和镇戍两大类。宿卫军即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是中央卫戍部队。怯薛军负责皇宫的防卫,一般不外出作战。亲军作为皇帝掌握的常备精锐部队。镇戍军是由枢密院调遣的军队。元制将人分四等:蒙古人为最高一等,其次是色目人(来自天山南北及葱岭以西的人),再次是汉人(黄河流域的汉人和女真人等),最低下是南人(南宋灭亡后才归附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人)。遍驻全国的镇戍军队,大致与这四个等级相应,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蒙古军是元军的主力部队。

  全国统一后,一部分留下镇戍中原,大部分回到蒙古草原,遇有战事,仍传檄集合,很快可拉出来作战。探马赤军原是蒙军的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随着征服民族的增加,军中各民族成份也增多。汉军是元朝规模庞大的一支军队,成吉思汗始建,到忽必烈时期已发展到30万人以上。新附军亦数量可观,曾有 兵率百万 之说,多用于对外战争;不参战的部队用于屯田和工役造作。

  一、西征南讨,军费负担过重

  蒙古统一以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公元1209年蒙古军进攻西夏。西夏战败,纳女求和。畏兀儿(今新疆)人慑服于蒙古的军威,于公元1201年就遣使归顺,使蒙古的统治扩大到了畏兀儿。公元1218年,蒙古军攻灭了西辽。为了反抗当时占据中原的金朝对蒙古的残暴统治,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就把兵锋指向金朝,开始不断发动地对金朝的战争。公元1214年,蒙古军围攻金的中都(今北京),金军大败,金宣宗将公主嫁给成吉思汗,并将国都迁往开封。此时蒙古军已经占有了黄河以北地区,成吉思汗遂于公元1219年亲率20万大军举行了蒙古军的第一次西征。因为蒙古军只有木华黎率偏师经略华北,使金朝苟延残喘了20年之久。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回师途中,乘胜灭亡了西夏。是年,成吉思汗病死于今甘肃六盘山,其第3子窝阔台继任大汗。从公元1235年到1244年,窝阔台派遣拔都、贵由、蒙哥等率蒙古军进行了第二次西征。在此期间,窝阔台联合金的世仇南宋王朝,于公元1233年南北夹击,大举攻金。公元1234年,金哀宗放弃都开封,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县南),继而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至此,金亡。中国由几个政权割据的局面,转为蒙古与南宋的对峙。与此同时,蒙古西征大军在攻占莫斯科等地后,正欲乘胜挥师西进,继续扩张战果的时候,却传来了窝阔台薨毙的噩耗,蒙古军旋即回师。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第4子拖雷之子蒙哥继任了大汗位。公元1253年至1258年,蒙哥大汗派遣其弟旭烈兀率军进行了第三次西征。蒙古军先后进行的这三次大规模西征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个以蒙古地区的和林(当时蒙古的都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的哈尔和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大汗国。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1235年,便对南宋王朝展开了全面的军事进攻。蒙哥即大汗后,对南宋采取了迂回战略,亲率大军进攻四川,又在公元1235年派忽必烈率10万大军征服了云南。此后,又招降了吐蕃(今西藏),控制了西南地区,从西南方向对南宋形成了大包围的态势。公元1260年蒙哥大汗死后,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即蒙古大汗位。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与蒙哥大汗是同胞兄弟,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声名赫赫。公元1271年,忽必烈废除“蒙古”国号,建立了元朝,公元1272年迁都大都(今北京),公元1279年,元军对退守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的宋军发动最后进攻,南宋遂亡,中国复归统一,蒙古统一和整个中国的统一,对于巩固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因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伟大贡献的著名帝王。他们巩固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利益的治国治军思想和策略,给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借鉴。尤其是他们建设强大国防的方略,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

  蒙古国时期的军队军种单一,但已有了骑兵、步兵、炮兵、工兵等兵种的初级区分。建元后,元军有了陆军和水军的区别,兵种的区别也更加明确。

  陆军中主要是骑兵和步兵。蒙古军、探马赤军以骑兵为主,汉军和新附军以步兵为主。专业性的部队,有制造和使用火器的军匠组成的炮军或炮手军,由善射者集中组织起来的弩军,还有负责土木工程的工兵。忽必烈在灭宋过程中,把汉军、新附军中习水的兵士编练成水军。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元朝的水军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一次作战可集中使用千艘舰船,并已具备远航南洋、直至波斯湾、地中海、非洲北岸的能力。元朝水军主要分布在江南及沿海地区,扼守江海防。元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炮手元帅府、水军元帅府、水军万户府等机构。元军沿用了成吉思汗的十进位编制法。万户(十个千夫队组成)是元军的最高编制单位,以千夫队(十个百夫队组成)为重要战术单位,以十夫队(十人组成)为最基层的战斗单位。元朝的兵力动员,主要是依靠军户制, 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 ,凡属军户,都抽出一名成年男丁当兵,而且马匹、兵器和日常所需生活费用都需自备。这不仅保证了兵员补充,而且由于军费中很大一部分由军户承担,使国家得以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又不致负担过重。

  二、改革旧制,强化集权

  元朝统一中国后,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特别是在国家刚刚统一,政局尚不完全稳定的情况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避免再度分裂割据,忽必烈采取了招贤纳士,广采众议,改革蒙古旧制,建立了元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元朝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辅佐皇帝发布政令;设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负责对官员的监察。在中央政权之下又有各自的派出机构,分别负责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与中央官制相适应的是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以行省分治天下的制度是元朝统治者通过中央加强对各地方、各民族统治的创举。创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改革,这些行省初步奠定了明清两代乃至今天中国省区的规模。省作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行省作为中书省派出的常设机构,是元朝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也是一级军事机构。行省本身是军政一体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军政事务分别由所属的不同机构管理,军民分治。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非常重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通过各种军政机构对这些区域进行管辖。云南地区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处于割据状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政府在云南设行省,将其并入版图。公元1253年,蒙古军攻入吐蕃,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朝政府在西藏设立了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下设若干万户府,征收赋税,屯戍军队,进行军事、行政管理。元十年(公元1360年),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军事巡察机构),管理澎湖、台湾。另外,还通过军事机构控制了天山南北、蒙古高原等广大的东北、西北地区。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历来由少数地方政府统治的边陲重地,归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强化了中央集权。对于边疆、海防地区的开发与防务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完善军制,强兵固防

  从13世纪初到元朝建立,强大剽悍的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率领下,以飓风般的速度和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亚大陆。蒙古统治者在军队的建设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建立了以维护统一和对外扩张为目的军事体制。可以说,元代国防是以向外扩张为其基本特征的。元朝军队按任务的不同,区分为宿卫和镇戍两种。宿卫军包括怯薛军、侍卫亲军,是皇帝掌握的中央禁军。镇戍军是归枢密院调遣的军队。元朝统一中国和建立国家防卫,正是建立在这两支军队的基础之上。亲军和怯薛军都是中央的卫戍部队,但在职责上怯薛军负责皇帝安全,掌管皇宫的防卫,一般不外出作战。亲军作为皇帝掌握的常备精锐部队,屯于京师和周围腹里地区,平时屯田和担任京师与腹里的镇戍任务,战时就集中出征。

  元朝政府在各民族中招募军队,担任地方镇戍。这些镇戍军根据士兵的民族成分的不同,区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四类。“蒙古军皆国人”,是元军的主力。在长期的战争中,蒙古军的有生力量消耗很大,军队不断扩编,后来在蒙古军的组织中,也包括了部分色目人。全国统一以后,一部分蒙古军留下来镇戍护原,大部分士兵回到草原休养,仍然保持着战时传檄集合,平时散归各部的战备状态,一旦有事能很快集中出征。在镇压东北、西北的叛乱中,北疆的蒙古军为维护统一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元军的编组沿用成吉思汗的做法。当初,成吉思汗为了使军队成为打不散的钢铁集体,并便于指挥掌握,按10进位的方法把军队编制起来,使蒙古军能够成功地运用各种战术战胜敌人。元朝建立以后,沿袭了蒙古的习惯,对汉军、新附军等也按10进位进行编组。

  随着军队体制的完善和稳定国防的需要,元朝政府以重兵镇戍要地,探扼边陲。采取“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的战略布局,强固边防,稳定内地,互相制约。在内地,被称作宿卫军的怯薛军和侍卫亲军,布置在京师及周围地区,据幽燕,锁太行,扼燕山,塞山海,制居庸,北连朔漠,南控江淮,将统治中心捍卫其中;在边地,则有镇戍军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元朝的防御重点主要在北方,东北、西北地区更是重兵把手,形成了一条从西南斜向东北的屏蔽中原的防线。这条防线东以和林为支撑,而以巴尔库山、博格多山为依托,中央以北山和戈壁为天然屏障。在防线之后的中央纵深地带,又配备了15万人的战略预备兵力,并依靠中原雄厚的经济实力,多路对这条防线进行补给,遏止外敌和叛军向南进犯。

  元朝的疆域,可分为四大汗国与元朝本部两个范围。四大汗国中,钦察汗国(即金帐汗),领有咸海以西及以后拔都西侵所得之地;窝阔台汗国,领有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北境至原苏联境内巴勒哈什湖一带地;察合台汗国,领有伊犁河以西之地;伊儿汗国,领有今高加索山和今里海以南地。四大汗国曾是蒙古政权统一管辖的藩属,后来则各自为政,逐步脱离了元朝中央政府。元朝本部分为三个区:一为腹地,即京师之地。二为岭北,即外蒙古,为蒙古族发祥之地。三为中国本部地方,设有十个行省。元王朝在国土防卫上,采取 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 的战略布局(《元史?兵志二》)。其防御重点在北方,在东北、西北地区更是重兵把守,形成了一条从西南斜向东北的屏蔽中原的防线。这条防线,东以和林为支撑,西以巴尔库山、博格多山为依托,中央以北山和戈壁为天然屏障。在防线后的中央纵深地带,配备了战略机动兵力,以中原为后盾对防线进行支援。忽必烈迁都北京后,将元朝统治中心由岭北转移至腹地,此举在国防上意义重大。以北京为核心,凭借太行、燕山山脉和黄河防线,内可控扼华北,经略中原,雄视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又可凭险据守,防范北方入侵之敌,并可据此向南拓展疆域。元军的宿卫军,部署在京师及周围地区,将统治中心捍卫森严,扼燕山,锁太行,北接朔漠,南控江淮。镇戍诸军则以重兵镇戍全国各战略要地,控扼边陲。北方各地,由蒙古军、探马赤军镇戍, 屯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汉军、新附军则主要镇戍淮河、长江以南, 以居南海.在扬州、长沙等战略重地,部署了部分蒙古军和探马赤军。这种内外相维 的布势,在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各种矛盾尖锐,反叛势力、各地起义连绵不绝的情况下,确实起到了战略上的 制轻重之势 的作用。在长达40余年的靖海都、笃哇等宗王叛乱的作战中,元军屯兵要地,依托中原,尽兵力布势和山河地理之得,始终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忽必烈之后的各代皇帝,不断对防卫部署进行调整,以防患周边藩国的独立,镇压人民起义。

  元朝的国防策略,少有稳固的周边防卫,多是主动攻击、征服邻国,因而带有政治强权和军事强权的性质。元朝在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是颇为活跃的一个时期。当时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声誉远播欧、亚、非三洲,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各国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元朝政府出于对经济和军事上的考虑,采取了保护商道和开发海、陆交通的政策。经敦煌、哈密、吉木萨尔、土库曼到克里木半岛的钦察道,经敦煌、罗布泊、天山南路、大不里士到土耳其的波斯道,是元朝自东亚到西亚的主要陆路交通,在商业与军事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元朝政府经常与邻国互遣使者,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友好往来,但更多的还是自视为统治者,要求各邻国对自己称臣纳贡。一方面与邻国贵族通婚,一方面对邻国贵族封王授爵,扶持傀儡政权。当时的高丽、安南、交趾、缅国等国的王位,都由元朝政府授封。通过这些措施,元朝不仅将许多邻国控制起来作为附属国,而且使这些国家成为自己的军事联盟,使其军队成为自己的仆从军。在对外侵略和镇压国内武装起义的战争中,元朝政府常征发邻国军队参与作战,或是将一些邻国和地区作为向外扩张的军事基地。元朝政府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开放与军事上的强权、震慑政策,使周边国家在政治上被迫臣服,在经济、文化上不得不与之保持密切交往,而在军事上却不敢轻举妄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固周边,防止外患的作用,使元朝免受外敌边患的侵扰。

  元中央政府与各汗国的关系,则是以安抚笼络为主,对诸王的分裂反叛行动,则施以坚决的军事弹压。忽必烈与其弟旭烈兀统治的伊尔汗国,始终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双方从未发生过战争,使臣长期往来不绝,伊尔汗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各方面,一直都在元朝的制约和影响之下。特别是对西北的察合台汗国,元朝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长期的经营,使其保持了对王朝的依赖。元朝中央政府控制了各汗国,不仅维护了蒙古族的传统权力,也有效地巩固了东北、西北部边防的稳定,对保护中西陆路交通和元朝势力范围继续向西亚发展,亦起了很大作用。元朝后期,内乱四起,镇压烽起云涌的农民暴动牵扯了元王朝的精力和兵力,朝廷无暇顾及对外军事征服和对各汗国的控驭,各附属邻国和各汗国逐渐摆脱了元朝中央政府的辖制。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7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