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培章 1172分享

  东汉官制承袭西汉官制而有所发展。从中央官讲,三公分统九卿之制仍旧存在,但最重要的在于尚书组织的变化,当时称作“政归台阁”。从地方官讲,最突出的是由郡(国)、县两级改为州、郡、县三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

  东汉官制之中央官

  东汉中央官的基本构成仍然是三公九卿。但在新皇帝即位之后,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东汉设太傅,称上公,位在三公之上,负责辅导皇帝。录尚书事始于西汉,“录”,据《后汉书·和帝本纪》注:“总领之也”,即以本官总领尚书事。由于当时朝政实权转移到尚书台,所以太傅录尚书事位高而任重。不过太傅一职并不常设。

  上公之下是三公。东汉初年,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改大司马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去掉“大”字。三公排列,太尉在前,由丞相演化来的司徒居后,由御史大夫演化来的司空又后。太尉主管兵政,又分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司徒主管民事,又分领太仆、大鸿胪、廷尉三卿。司空主管重大水土城防建筑工程,又分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三公各有属吏长史及诸曹掾、史、属等。国有大事,三公共同商议。但东汉三公权力远不如西汉,这不仅从上述职务上可以看出,而且反映在封爵上。西汉初年,相职由列侯充任。武帝时候,虽布衣可以为相,但封相之后必定封侯,所以丞相又称君侯。东汉自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司徒侯霸死后封侯始,三公皆不封侯。实际上三公成为徒有虚名的高官,真正拥有决策权和监督百官的执行权的是内朝。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任相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秉政,罢三公而置丞相,相权才骤然改变,成为王朝最高权力的实际操纵者,皇帝也在其控制之中。

  东汉九卿及列卿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尚书组织的地位更加强了,所以当时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说法。“台阁”,指宫内办事处,也就是内朝。光武帝即位,勤于政事,不以实权交给三公,仅以侍从左右的尚书协助处理政事,于是尚书的权责日益上升,由原来的事务官演化为政务官,尚书台也就成为东汉中央非常重要的办事和决策机构。尚书台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为长贰,由左、右丞辅佐,下设六曹尚书。有三公曹,主管年终考课诸州郡事务;吏曹主管选官、祠祀事务;民曹,主管修缮功作、盐池、园苑等事务;客曹,主管护卫皇帝及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主管辞讼事务;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盗贼之事。每曹又有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尚书令、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合称八座。皇帝虽也挑选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无异于自己直接指挥尚书台,所以政归台阁,实际上是皇权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东汉皇权进一步加强,还表现在监察系统官制的变化上。司空的前身是御史大夫,东汉司空已无监察之责。主持监察的是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属官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侍御史15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侍御史下分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东汉御史中丞秩仅千石,但权力却超过了原来的御史大夫,在朝廷上仅次于尚书令。这是因为御史中丞不再隶属司空,改隶少府,事实上归皇帝直属,成为皇帝直接掌管的、监察百官的工具。

  东汉中叶以后,母后临朝,外戚执政,往往抓住兵权以加强自己的地位,于是将军职务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大将军多为外戚,常在国都,又录尚书事,自然成为中央要员。将军名号与西汉相同。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与太傅、三公合称五府。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设置。其余列将军,有事则设,因事命号,事已则罢。将军都有部曲。西汉京军有八校尉之设,东汉初减并为五校尉。当时人称五校为五营,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又置北军中候以监五校。东汉与西汉不同,北军指五校所率军队。东汉不见南军名称。东汉初年以后,北军的名称也不再见于文献记载。灵帝时候,又设西园(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左军、右军、佐军)八校尉,由皇帝直接统领。曹操曾任典军校尉。

  东汉官制之地方官

  东汉地方分州部、郡国、县三级。

  京畿地区称司隶校尉部。领三辅、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而且比刺史地位为高,权势也更为显赫。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官所忌惮。朝会时,司隶校尉和尚书令、御史中丞均设有专席,当时号称“三独坐”。东汉以洛阳为国都,所以河南郡长不称太守,而称尹。三辅是皇帝陵庙所在之处,仍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地位高于一般郡,但与西汉比有所下降。

  司隶部之外,分十二州,州设刺史。西汉时,州为监察区,刺史(西汉末年一度称州牧)是中央派出的巡视官,无行政权,开始无固定治所和衙门,秋冬出巡,年终回京奏事。东汉初刺史仍称州牧,但处理郡国事务之权比西汉有所扩大。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州牧改回刺史。中期以后,刺史又有领兵之制。东汉后期,刺史不仅有固定治所,而且属吏大量增加,事实上成为凌驾于郡国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灵帝时候,再改刺史为州牧,由一批朝廷重臣出任,“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汉书·刘焉传》),不少地方的州牧已演变为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

  东汉有郡国105个,除司隶部七郡之外,还有98个。其中列郡71个,王国27个。郡设太守。建武六年(公元30年),裁撤郡都尉,并其职于太守,故太守又称郡将。县的设置与西汉相同。东汉为了增加税收,在各地设有盐铁诸官。凡郡县出盐多的地方,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的地方,置铁官,主鼓铸;有湖池鱼利的地方,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皇子封王,以郡为国,置傅、相各一人。相如太守。有长史,职如郡丞。中尉负责治安。郎中令负责大夫、郎中等宿卫官。仆负责车马。治书、谒者为侍从官。列侯所食县为侯国,设相如县令长,不臣于侯,只向侯纳租。

  东汉为了扩大侯爵,又增进了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并冠以所食县、乡、亭名。后期多为无食邑的虚封。例如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汉寿在东汉是县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东北。汉寿亭侯也是虚封。列侯就第(退休)后,如受恩遇,可以加官“特进”或“奉朝请”,并以此名义参与朝议。东汉外戚一般为特进侯,未加特进的为朝侯、侍祠侯,外戚、公主子孙在京守祖坟的称猥[wei委]诸侯。

  东汉官职列表

  秩万石

  即:月奉三百五十斛

  上公:太傅、大司马(东汉末年于三公之外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有时位在三公上,有时位在三公下)、骠骑将军

  秩中二千石

  即:月奉百八十斛

  太尉领:太常卿、光禄勋、卫尉

  司徒领:廷尉、太仆、大鸿胪

  司空领:少府、宗正、大司农、

  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太子太傅、执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秩真二千石

  即:月奉百五十斛

  后汉书未记载有“秩真二千石”及其官职,或言真二千石即为二千石。存疑

  秩二千石

  即:月奉百二十斛

  地方长吏:郡守、州牧

  诸王国属官:国相、国傅、(王国)御史大夫及诸卿

  大长秋、太子少傅、将作大匠、度辽将军等诸杂号将军(骁骑、楼船、伏波、龙骧等)

  秩比二千石

  即:月奉百斛

  少府属官:侍中、中常侍

  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

  骑都尉、光禄大夫

  北军中侯监领: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

  将军部曲:大将军营五部校尉

  诸王国属官:中尉

  司隶校尉、属国都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城门校尉、都护将军

  秩千石

  即:月奉九十斛

  将军府属官:将军长史、将军司马

  太傅府属官:太傅长史

  三公属官:三公长史

  少府属官:御史中丞、尚书令

  廷尉属官:廷尉正、廷尉左监

  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

  大长秋属官:中宫仆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司马、平城门屯司马

  北军属官:屯骑司马、步兵司马、越骑司马、长水司马、胡骑司马、 射声司马

  诸王国属官:郎中令、仆

  诸侯国属官:诸侯国相

  地方长吏:县令、汤沐邑令、道令

  秩比千石

  即:月奉八十斛

  太常属官:太常御

  太仆属官:太仆丞

  廷尉属官:廷尉丞

  卫尉属官:卫尉丞、宫门司马、掖门司马

  宗正属官:宗正丞

  少府属官:少府丞

  大司农属官:大司农丞

  大鸿胪属官:大鸿胪丞、

  光禄勋属官:光禄丞、谒者仆射、

  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

  将军部曲:军司马、别部司马

  秩六百石

  即:月奉七十斛

  将军府属官:从事中郎

  太常属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

  光禄勋属官:光禄左仆射、光禄右仆射、左陛长、右陛长、羽林左监、羽林右监、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

  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都候、右都候

  太仆属官: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

  廷尉属官:廷尉左平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

  宗正属官:公主家令、主簿、仆、私府长

  大司农属官:大司农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

  少府属官:

  ·守宫令、上林苑令、太医令、太官令、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

  祠祀令、钩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内者令、符节令、兰台令史;

  ·尚书令属吏: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吏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民曹尚书、

  南主客曹尚书、北主客曹尚书);

  ·御史中丞属吏:治书侍御史、侍御史

  执金吾属官:武库令、左中候、右中候、

  大长秋属官:大长秋丞、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署令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门大夫、太子仓令、太子食官令

  将作大匠属官:将作丞、左校令、右校令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门候

  司隶校尉属官:都官从事、功曹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亭长、

  门功曹书佐、 律令师、孝经师、月令师、律令师、簿曹书佐

  掌监北军:北军中侯

  度辽将军属官:度辽将军长史 度辽将军司马

  地方长吏:州刺史、郡丞、边郡长史、右扶风京兆每次县令

  护乌桓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

  护羌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

  秩比六百石

  即:月奉五十斛

  太常属官(博士祭酒属吏):博士

  光禄勋属官:

  ·五官中郎将属吏:五官中郎;

  ·左、右中郎将属吏:左中郎、右中郎;

  ·虎贲中郎将属吏:虎贲左仆射、虎贲右仆射、虎贲左陛长、虎贲右陛长、虎贲中郎;

  ·谒者仆射属吏:常侍谒者;

  将军部曲:曲军候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洗马

  诸王国属官(中尉属吏):治书、大夫

  秩四百石

  即:月奉四十五斛

  太常属官:太常掾

  少府属官:

  ·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直里监

  ·尚书令属吏: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侍郎

  光禄勋属官:给事谒者

  大长秋属官:中宫谒者、中宫药长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庶子、太子厩长、太子卫率、太子中盾

  地方长吏:县长、汤沐邑长、道长

  县令属官:县丞、县尉

  秩比四百石

  即:月奉四十斛

  三公、将军府掾:东曹掾、西曹掾、主簿

  光禄勋属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贲侍郎

  诸王国属官: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

  秩三百石

  即:月奉四十斛

  太常属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乐令丞

  光禄勋属官:羽林左监丞、羽林右监丞

  太仆属官:考工丞、车府丞、长乐厩丞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礼郎、廪牺令丞、楫棹丞

  宗正属官:公主家丞

  大司农属官:太仓令丞、平准令丞、导官令丞

  少府属官:

  ·守宫令属吏:守宫令丞

  ·永巷令属吏:永巷丞

  ·祠祀令属吏:祠祀丞

  ·太医令属吏:太医药丞、太医方丞

  ·黄门令属吏:黄门丞、黄门从丞

  ·内者令属吏:内者左丞、内者右丞

  ·御府令属吏:御府丞、御府织室丞

  ·钩盾令属吏:钩盾丞、钩盾永安丞

  ·掖庭令属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

  ·太官令属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汤官丞、太官果丞

  ·中藏府令属吏:中藏府丞

  ·上林苑令属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

  执金吾属官:武库丞

  大长秋属官:中宫私府丞、中宫永巷丞、中宫署丞、中宫复道丞

  将作大匠属官:左校丞、右校丞、

  州刺史属官: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功曹书佐、簿曹书佐

  诸王国属官(国相属吏):长史

  地方长吏:(小)县长

  秩比三百石

  即:月奉三十七斛

    热门标签

    73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