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源于哪里,怎么提升

梓荣 1172分享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地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中的一些科学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问题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灵感来源于哪里,怎么提升,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探索 能力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显得日益重要,教育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相关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密切。终身教育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

  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老套路,老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主体性和积极性。这种重灌输轻活动、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重应试技巧的传授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任。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揭示自然界规律时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由于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叫做科学探究。因此,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探究式教学中,虽然学生要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发现新知”,但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有所区别。

  (一)科学家探究的问题结论是未知的。学生探究的问题结论对学生虽然是未知的,但相对人类整体而言却是已知的。

  (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发现真理或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产品,而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强调探究过程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

  (三)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一般经历复杂、曲折甚至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要对实际探究过程进行筛选和重组,成为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典型化、简约化的活动过程。

  (四)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完全独立的主体,而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制约,使得学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顺利进行。

  二、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探究式教学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体参与,自主探索;交流总结,反思评价;拓展迁移,学会创新。

  (一)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疑则思,思则明,明则通,通则变。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实验、生活实例、化学多媒体动画等方式提出既有启发性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如在必修1《金属钠的性质》中分析过氧化钠的性质之前可以做趣味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过氧化钠进入脱脂棉中,用镊子将带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轻轻卷好,放入蒸发皿中,用细长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脱脂棉燃烧了,学生这时会很好奇:难道老师有特异功能?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滴水点灯,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同样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过氧化钠进入脱脂棉中,用镊子将带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轻轻卷好,放入蒸发皿中,用滴管滴几滴水,观察现象:脱脂棉也燃烧起来了。借着实验,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是什么使两团棉花燃烧起来了?过氧化钠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老师可以借机追问:“通过这两个实验能否推测过氧化钠的性质?”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心,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过氧化钠的性质上,从而激起更强的探究欲望,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主体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要努力追求的不过是促使学生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从自发的不成熟探究走向科学探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方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知识。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共同发挥的重要环节,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关键阶段,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践或上网查找资料等,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有不同见解,各抒己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我的作用和力量,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例如,进行苯酚的化学性质探究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苯酚的结构特点,预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酸性;能发生取代反应;能发生氧化反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所学实验,设计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最后,组织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这样,通过对醇和苯的化学性质的复习,结合苯酚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对苯酚的化学性质做出预测,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苯酚的化学性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交流总结,组织学生反思评价。

  自我反思即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不要求系统和全面,关键在于通过评价达到诱发化学思维、优化思维过程的目的,增强思维监控能力,从而提高思维水平。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实现教学目标。这时,要帮助学生把自己获得的化学事实、数据或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的规律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广泛交流和表达观察结果,并适时点拨,促使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增强其创新学习能力。例如,在苯酚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后,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和苯酚的结构特点,归纳总结苯酚的化学性质。

  (四)拓展迁移,启发学生学会创新。

  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知识重点、难点,把比较零散的知识构成一个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整体,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使其得到扩展和延伸,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价值、地位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知道怎么正确地运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拓展问题,着眼于教学目标的正迁移,鼓励学生求新、求异,真正从心理上获得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增强其创新学习能力。例如,对于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拓展:“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苯酚钠溶液中反应生成苯酚,另一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如何用实验加以证明?”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出验证方案。接着,教师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分组实施实验。

  最后,教师可设计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促使学生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学会迁移、创新。通过探究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同时探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任何实验方案都有其实用性和局限性,只有用科学的精神分析评价,用实验探究和验证,才能避免错误,走向成功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学才能卓有成效,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9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