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启中小学生的数学灵感-解题技巧

梓荣 1172分享

  很多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或者是没能很好地把握学习方法,或是学习目标渺茫,或是由于其他一些人为的、外在因素,导致学生在人生的第一个抉择路口,就不情愿地步入了职业中专的校门。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开启中小学生的数学灵感-解题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职业学校的数学课教师就更有必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重新开启学生的“数学灵感”之窗,让他们学会在职业中专阶段应知应会的文化理论课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服务。

  一、为学生打开“灵感之窗”

  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带着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数学课学习活动,这不是幻想,更不是天方夜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每一节课的趣味性、新鲜度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新发现、新体验中有新的感悟和收获。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导入、知识推进以及小结归纳的诸环节的设计上下“真功夫”。

  以“排列数”教学为例,课堂导入要能够“引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自然、新颖的导入方式,为学生打开“灵感之窗”。

  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具体写出下列两个排列:

  (1)1、2、3可以组成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2)有5个车站的火车线路需要设计几种车票?

  这样做,既可以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又可以通过具体事件观察排列数的由来,通过具体排列,学生会很快得出排列的个数,即排列数:P(3,2)=6,P(5,2)=20,并且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排列数公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分步引导,层层推进,把教学活动步步引向深入,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新的天地。

  由于一开始学生就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时教师只需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问题(1)的结果,多数学生会发现:解决问题(1)分两步,先确定十位数,有三种取法,即:P(3,1);再确定个位数字,从余下的两个数字取出之一,有两种取法,即:P(2,1),于是得到P(3,2)=P(3,1)×P(2,1)=3×2=6。

  依照问题(1)的思维方式,学生还可以讨论并说出问题(2)中P(5,2)=20的由来。经过努力,学生获得了以上两个结果,体验到自己成功的愉快,产生了成功感,因而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劲头。基于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教师再及时向学生抛出一般性问题:“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n≥m) 个元素的排列数公式是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结合“亲身经历”的两个实例,分析出排列数公式:P(n,m)=n・(n-1)・(n-2)……(n-m+1)。

  这样安排教学,既循序渐进,又生动活泼,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重复训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精神振奋的积极状态。

  在重视课堂导入和知识推进部分设计的同时,教师不可忽视课堂的小结归纳这一环节,应该使这一环节或提升思绪,或再掀波澜,或拓展延伸……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课堂一下子又沸腾了,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结归纳这一环节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又一个高潮。

  只有让学生感到每一堂课都是鲜活生动的,需要他们的思维共同“加盟”,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切实为学生着想,在教学设计上下“真功夫”,注重创意,让学生的心为数学课打开。

  二、帮学生激发“思维灵感”

  数学课堂需要学生有一颗灵动的心,自由的思维空间才能产生灵动的心。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帮学生激发“思维灵感”。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的思维空间,帮学生激发“思维灵感”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善待出现答题错误的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与期望,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营造理想的思维空间、帮学生激发“思维灵感”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要把“主角”位置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发掘一些能体现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感知数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例如,“两个商厦以不同方式搞优惠活动,甲商厦把所有商品按九五折促销,乙商厦规定,凡一次消费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一张,问哪家商厦给消费者的实惠更大?”面对这样的生活实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就连平时最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随着问题的展开,教师自然引出了函数知识中的分段函数。因此,从学生熟知的现实问题出发,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

  创设具有充分发挥余地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创造,而这一空间一旦形成,收获的将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和“思维灵感”。

  三、带学生步入“探索意境”

  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平台,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带学生步入“探索意境”。

  对于职专生,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素质“多层次”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改革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结构,从而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以“排列数”教学为例,在弄懂弄清排列数公式的基础上,对待差生,教师要主动亲近他们,多提问他们难度适中的问题,多启发肯定,发现进步多多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进步,有信心学下去。对他们的要求是:掌握并记忆公式,会运用公式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例如,(1)求 P(6,3) ,P(6,6),5P(5,3)+4P(6,4)(2)证明:P(n,m)+mP(n,m-1)=P(n+1,m)。

  对中等水平学生来讲,完成巩固性作业的同时,可留一两道提高性题目,目的是推动学生再上一个小台阶。例如:

  (1)不共线三点可以确定几个向量?

  (2)0到9十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四位数呢?

  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及时适当地增加习题的类型和难度,丰富其作业的形式,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例如,补充以下习题:

  (3)0、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能被5整除的四位数?

  (4)由数字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并且比43000大的自然数?

  诚然,面对职业中专基础薄弱、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时刻注重开发课堂效率,为学生打开“灵感之窗”,帮学生激发“思维灵感”,带学生步入“探索意境”,让学习数学和上好数学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0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