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唱歌的训练中培养想象力创作力想象力

梓荣 1172分享

  :从客观角度来讲,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自身器官内部的构造状态的。因此,人都无法通过肉眼观察来调节内部器官的运动。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在唱歌的训练中培养想象力创作力想象力,一起来看看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嗓音训练比器乐训练难度大得多。歌唱来源于想象,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任何器乐学习的特殊的方式。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两大方面:培养预想能力、培养联想能力,举列说明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以供教师们参考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

  关键词:声乐;想象;教师;培养

  意大利著名的声乐教师焦凡尼?兰佩蒂(Giovanni Lamperti)曾用这样的话来总结过歌唱:“你的歌声来源于你的想象”。一个指的是歌唱者心中始终伴随着所要捕捉的“声音形象”,如:这个音有多高,我应该有个怎样的状态去歌唱;这个音要唱得实在、有力度,我应该怎么去把握;这个音的色彩要黯淡,我应该如何调整等等。另一个指的是想象声乐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因为,声乐作品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结晶,所以必须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对多个表象进行选择、综合、加工等,创造出与之相符的意境,犹如:“MTV”式的电视音乐作品,一副一副的画面伴随音乐的展开而变幻。所以,歌唱活动中 “想象”就是贯穿歌声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调控因素。此篇论文着重论述前者——在嗓音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什么是想象?想象是指人的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因此,嗓音训练中的想象, 就是以听觉表象歌声、感觉到的肌肉运动为基础, 用思维去调动控制发声器官,从而发出与听到的表象一致的声音。在实践中,想象具有超前性和超现实性,做到“想”在唱之前,而只有将声音的正确标准想清楚,才有可能指挥和协调歌唱器官的活动,我经常会采用预想发声感觉、声音形象,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体验来指导准确发声。我觉得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培养预想能力

  声音预想就是指学生在发声前先想好自己即将开口歌唱的发声感觉、声音形象, 仿佛如同能看到一般,然后在歌唱时努力用思维去控制发声器官的肌能,尽量使自己发出的声音与预先想的感觉、形象相吻合。这就像小说家先要在自己头脑中有了作品初步的构思才落笔,戏剧家头脑中先要有这个角色的形象才好表演一样。声乐教育家科特康普曾说过:“在你实际唱第一个音符之前大约三秒钟想象你能听到你的嗓音在唱它。”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也曾说过:“歌唱一首新曲子,首先,要看谱子,在心里唱,在没张嘴之前,自己的耳朵已经听到了,哪儿该怎样用嗓儿,哪儿该怎样处理,都要在这时基本解决掉。”这些话语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声乐理念:歌唱发声前应该先想好自己的发声感觉、声音形象。

  实践证明, 人的思维速度高得惊人,比电波与光波快得多。思维高速的运动,能使人的生理在刹那间产生反应。发声时,在思维的指挥下,能使声音按歌唱者的意愿迅速“上翻”,气息迅速“下沉”。无论是声音的“上翻”还是气息的“下沉”,这种快速反应都是形象思维——想象的结果。这种立竿见影的方法, 避免了强调局部器官或肌肉的个体运动给唱歌带来的僵硬感。这种预想声音调控是对纯粹肌能训练方法的补充与升华。只有不断致力于更为准确地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歌声形象, 并使自己发出的声音与头脑中预想的声音一致时, 才能产生科学的发声。

  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在思想中歌唱,思想激发音高、强度、表情力度以及发声的其他技巧因素。教师要多多提醒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声音概念;要在仔细倾听老师范唱的瞬间,迅速地将捕捉到的声音信号反映给大脑并唱出正确的声音,并要与刚才错误的发声进行比较,要把这种正确的声音感觉抓住不放、细致揣摩,思维走在唱的前面,杜绝盲目的张口就来。

  二、培养联想能力

  联想, 可以说是在声乐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什么是“联想”呢?心理学家说:“回忆常常是以联想的形式出现。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象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就是指用日常生活中某种与发声状态有联系的表象, 启发学生寻找到所要求的歌唱状态;亦或者是学生通过联想提取头脑中储存的一些优秀歌唱者的动作表象, 来建立正确发声感觉。这个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

  (一)接近联想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们运用接近联想的情形比比皆是。比如当学生不能找到横膈膜扩张的感觉时,我会说:体会你呕吐时无法控制的横膈膜扩张的状态。当学生呼吸浅、发紧时,我会说:要像安睡的孩子那样完全放松地呼吸。当学生喉头上提,喉咙打不开时,我会说:把声音像喝水一样,喝进去。从这些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大量寻找与声乐发声接近的体验,让他们更容易感受、体会、抓住这种感知,运用这些联想支配发声器官,获得理想的声音。

  (二)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也是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相似联想就是我们常说的模仿。在我国浩瀚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自从有了歌唱这一艺术形式后,无论是在宫廷乐班或是民间的戏班中,普遍都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也称模仿学唱,这是人类早期学艺的方法,它分为音色模仿与状态模仿。

  (1)音色模仿是指将歌声通过记忆储存在大脑,训练时以此为模子, 运用联想指挥发声机能运作, 同时利用听觉反馈监控, 发出与记忆中的歌声形象相同或相似的歌声。比如,有的学生声音要偏戏剧、偏厚重,我就让她多听一听世界著名女高音美国的Renée Fleming这类声音;有的学生声音抒情、号头适中,我就会推荐多听一听意大利著名女高音Mirella Freni这类的声音;有的学生声音纤细、明亮,我就会让她多听一听法国花腔女高音Natalie Dessay、韩国首席花腔女高音sumi jo这类的声音,等等。需要提醒教师的是, 在运用模仿方法进行调节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嗓音特点以及所处的声乐程度与所选的模子是否对号,选择正确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

  (2)状态模仿是把某人的发声感觉状态作为表象记在大脑, 歌唱时便以此为模子, 运用联想调节使发声机能状态与之重合, 以获得美好的声音。比如德国著名声乐教育家莉莉·雷曼在谈到高音的感觉时也曾说“声音好像立在喉咙里的一根气柱”,使得学生能把口腔“竖起来”、咽腔打开,上下贯通,让声音更顺畅、更舒展。还有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在唱到高音时,特别爱拉伸下巴,我就会让她们练习微笑,感觉笑肌抬起,牙关松开,让软腭抬起,从而收住下巴,避免在高音处养成下巴用劲的不良习惯。再如,为了让学生把气吸得深而饱满,常用“打哈欠”“闻花”两种状态来引导她们。还有为了让学生发出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我会激发学生去想象在自己腰上围着充气的汽车轮胎,要时刻感觉到一种富有弹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的腹肌。

  综上所述,虽然每个人的音乐想象力不同,但都能在各自的先天基础上依靠后天的培养使自身能力得以改善。因此,声乐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基本的歌唱技能,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因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像与创造的环境。让学生们通过适当的想象,让自己更容易、更快速、更准确的找到发声的状态;同时这比单纯的生理或技能要求阐述生动、形象得多,并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因而能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也使得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热门标签

    60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