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训练方法

李金0分享

其实要培养孩子的科学能力,就要很好地充分发挥其思维逻辑能力,引导幼儿主动思考,而不是灌输和强行训练。那我们该如何训练儿童思维能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幼儿思维训练方法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幼儿思维训练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幼儿的特征是爱美、喜新、好奇、求趣,一切美新奇趣的东西,都能引起幼儿极大注意,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动画片是幼儿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而多媒体课件鲜艳生动的画面、逼真悦耳的音响,就像动画片一样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乐于交流。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幼儿的语言学习包括对一系列声音的识别、再认和重现以及对语法规则的理解,而课件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声音识别、再认和重现的机会,它们通过自己独特的传递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使幼儿萌发学习的动机,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内驱力。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获取知识技能,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前提。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这就为幼儿语言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怎样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生活好习惯

家长认知误区

关于“幼儿园的一节集教活动的时长是多久”这一简单问题,很多家长的回答都是40分钟。

事实上,幼儿园的集教活动一般在15—25分钟左右。而家长们的认知误区所折射出的问题就是误认为幼儿园的教学就是教孩子学拼音、识汉字、数数,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广大家长们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园都倾向于小学化,包括教学内容小学化、教学形式小学化、教室布置小学化、评价方式小学化、生活方式小学化,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幼儿园小学化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是传统幼教的一个重大弊病,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幼儿园教学与小学教学的区别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模式,前者是以游戏模式为主,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后者是以课堂模式为主,学生整整齐齐的坐在各自的桌椅上,听老师讲。

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由丰富多彩变成枯燥无味,教学时间由25分钟变成45分钟,这种转变难以快速地被孩子接受,导致很多孩子在刚上小学的时候就产生了厌学心理,注意力很难集中。

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认知思维能力

我司研究院经过多年的调研发现,专注力是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第一要素,成绩优异的孩子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的,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反之,一些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孩子成绩就相对差一点,不仅学习成绩不能提升,甚至在生活习惯上也会有一些小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们一味地通过“说教”的方式,苦口婆心地劝孩子要好好学习,但这种方式对孩子几乎没有任何激励作用,更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坚决抵制填鸭式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中幼国际教育金色童园幼儿园所做的就是给孩子两种决定未来学习成绩的能力——注意力与认知思维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家里,妈妈叫孩子吃饭,孩子嘴上应了,但迟迟不行动,经过多次的叫喊,孩子仍然不动,这时妈妈就会很生气地去指责孩子,孩子却会很委屈地说自己确实没听到。

家长会产生一个疑问,孩子明明回应了却说自己没听到。其实,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可能正将视觉集中注意在某一件事情上,大脑就会自动屏蔽听觉注意。

注意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在3—6岁,也就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60%以上的孩子都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这其中40%的孩子会将这种现象带到未来的生活中,严重地影响其工作、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生活好习惯

孩子的免疫系统较弱,总会存在感冒、扁桃体发炎、便秘、不长个、营养吸收不足等一系列让家长们困扰的问题。

家长们遇到这种问题,第一时间就是去求助于医生,而医生给出的意见就是多喝水、不要挑食、注意卫生、多运动等常规的生活习惯。

但对于幼儿而言,这些看似简单的常规生活习惯恰恰是最难去规范的。

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呢?只讲道理有用吗?

比如你对孩子说:“饭前饭后要洗手,不然容易生病!”,但是,孩子会感觉:“我经常没有洗手也没有生病啊!”有时候,我们成年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都不能坚持那些好习惯,何况我们的孩子们呢!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促成一个好习惯形成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设立奖励机制。

我们想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要靠幼儿园老师的付出,更要靠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通过科学的方法,借用科学的工具来激励孩子去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

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铸就孩子美好的一生!

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是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 “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

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

张开想象的双翼

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

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质疑:真的还是假的?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已知不断发出疑问:真的还是假的?从而寻求新的可能性。如果孩子习惯于批判性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灵活。

当孩子对问题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后,再让他们说出并支持与之对立的观点,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下面的活动中,孩子将学会如何这么做。

别让“不”绊倒孩子

自信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前提。有了自信,孩子就会变得勇敢,甘愿冒险。而当你对孩子说“不”时,可能阻止了孩子很了不起的主意。这会让孩子沮丧,让他觉得自己很笨,越来越自卑。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赞扬孩子,避免让“不”束缚、限制住孩子的创造力。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对各种可能性的事说“是”,说“为什么不”,而不是“我不能”。然后集中精力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伟大的创造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

三种办法帮您提升孩子思维能力

前段时间,和儿子一起遇到一个思维题:“10名小士兵排队集合,要求站5排,每排站4人,应该怎样站?”儿子很茫然,我则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势,怎样也搞不定。后来有朋友轻轻点拨:“五角星……”顿时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但是我很快落入一个新的连锁思考:孩子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如何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或者书籍都提出孩子要拥有“思维能力”这样一种必备的能力,但是思维能力究竟是什么?具体又指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以及越想越糊涂的思路,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大部分的资料都提出:思维能力是人类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智力活动。再详细一些来区分:可以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挖掘人类学习潜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激活人类思维潜能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拓展人类探索潜能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发现人类逐步进步的整体思维能力……

又去书店特意查找了一些关于孩子思维训练的书籍,发现多是以图形分类、空间认知、数学逻辑、语言表达、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综合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我多在日常生活中和儿子有所交流和沟通。

说到底,思维能力其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但却又实实在在的影响并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我报着和儿子共同进步的想法,总结了三种办法:

一、保持孩子世界应有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观看世界、了解世界的内在动力。只有保持好奇心,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本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学习,去思考、去认知。

故事中,当年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不去追究故事的真假,每天都会有苹果掉落,但不争的事实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不是因为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因为他有好奇心,见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情积极的思考,并积极的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这是多么强有力的思维能力!

好奇心就是孩子的一个个“为什么”,这是有了这无数个为什么,孩子才会激发无穷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孩子才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大,他的“为什么”越来越多。时而稀奇古怪,时而让我瞠目结舌,总之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越来越多,这时候不妨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家长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想着树立权威,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也不要谴责抱怨孩子哪里来这么多的问题,这样除了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外,对于他的成长没有丝毫的益处。

二、提升孩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中,不管是从图形分类、空间认知、数学逻辑、语言表达、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来具体分类;还是从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来划分;都离不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积极思考的心灵。

很多时候,家长在亲子空间里太着急“填空”,而疏于“留白”。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热切的导入知识给孩子,却没有想过给孩子一个主动思考的空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听过《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等的故事,但故事家长是如何讲的呢?很多的家长是在潜意识的灌输,把故事一股脑的讲给孩子,也许绘声绘色,也许声情并茂,但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主动去思考!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文章,大意是一个智慧的妈妈如何给孩子讲《灰姑娘》之类的故事,从前期的引导,到循序渐进的导入,然后让孩子主动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超级有心的妈妈,方法真的很值得借鉴。

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例子:一张白纸上有一个点儿。拿给成人看的的时候,很多人说就是一个点儿,而孩子的世界答案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这是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的能力。

我想用白纸上的点来说的是,“留白”很重要。我们平日里给孩子了太多知识、规矩,甚至会越俎代庖的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却忽视了“留白”的艺术与魅力。这一张纸正如孩子的世界,我们穷其一生给予孩子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点而已,剩下大量的空白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填充!

三、逐步导入思维导图,加强孩子的独立性

思维导图同样是一种运用很广、很受大家关注的一种解决问题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很多人极大的认可。从我个人使用来看,我觉得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点就在于一个主题下,建立无数的想法分支,是发散思维最形象的直接运用。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给他建立一个思维导图的雏形很重要。让孩子逐步去了解、去掌握、去运用,灵活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他会更加独立自主,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所以孩子必将受益终身。

我记得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次,我通过思维导图给儿子列出一个复杂的“理财”计划,儿子最后居然听懂、看懂并且要求我立即投入使用。这个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儿子需要逐步的把他的零花钱加入到我的日常定投基金里,而他所占有的比例也会随着他零花钱的增加而改变。这里是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涉及到他对自己零花钱的分配、对自己所持有基金比例的增减改变、以及基金本身就存在的风险如何规避等等。

当然,我当时也没有把握儿子是否听懂了我这些圈圈画画的长篇大论,而儿子,最后却用他的想法向我证实了他的理解力以及思维导图的好处。他指着我画到基金有涨有跌无法控制的地方,对我说:“妈咪,你的基金没有办法控制风险,但是我的基金有办法。因为是你要我加入到你的基金里面去,所以如果赔了,我要保证我投入的钱不能少,赚了按比例分。否则,我不加入你了!”

我只能说,当时的自己听完他的话,在无语中震撼了!

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思维的价值

1.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方法。

没有思维就会非常被动的凭借本能和食欲而行动。但在有思维的情况下,现有的事物会给为发生的事提供线索。对于能思考的人来说,现有事物记载着过去同时还能预示未来。

2.有系统遇见的可能性

通过思维,人们还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见的后果并获取避免这些后果的方式。

3.物体素质丰富的可能性

思维还会给自然的事物赋予不同的意义,远远超过无思维力者对它们的感受。在自然界,每一个事物均有它自己的特性,很多事物的特性,需要我们思考并寻找出规律。

二、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

思想也会走偏,人每天都在思索,这并不是什么技术性和深奥的事情。但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这一功能必须与智力想协调,每一次都不能有思维混乱。

思维也是一种推理的过程,四在判断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间接得出信念。所以,需要我们小心谨慎,更需要锻炼来提高思维能力。通过思维来得到最好的效果和防止最坏的结果。

三、需要经常加以条件的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正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会出现一些需要调节推理思维活动的情形。生活中许多时候都必须遵从基本的和持续的规矩,这是任何技巧都替代不了的。

正确的思维推理有益于生活,至少可以使生活避免相当多的烦恼。

然而,思维训练不能虽然在一定限度内能见效,却不能让我们不受限制到处畅行无阻。在一个方向上得出合乎逻辑的见解,并不能保证不会在另一个方向上走得过头而得出错误结论。

依赖他人自己不爱动脑筋;只求利益以自己爱好代替理智;思路受阻看问题不够全面。都会导致让自己的思维发生错误。

四、通过调节使推理成为证明

思维的实际就是推理,从一事物推想到有关另一事物的概念或信念。这就涉及认识上的一次跳跃,从已知事物跃进到另一未知事物。

此时因主意:1.调节好完成联想功能的条件;2.调节好对对联想到的事物赋予信任的调节。在这两方面下完成推理即形成了证明。

推理是有可能出错的,有不少因素都会影响我们思维。因此,要做到每一推理都是经过检验而得出的。


    54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