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危害

卓婷 1172分享

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父母的人品,对子女的教养、抚养、教育方式以及态度等,都在这种关系中直接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也将影响儿童今后的人际交往关系。亲子关系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幼儿期,它几乎是个体全部情感的依赖所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危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危害1

湖南卫视前阵子有一档很火的亲子节目叫做《少年说》。在这个节目里,孩子们站在高台上,向父母坦白,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湖南卫视的收视率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他们总是能够抓住观众的痛点。这档节目的初衷在于处理亲子间或隐或现的矛盾,帮助节目中的亲子们加强互相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正是因为节目中折射出来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经受的,所以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广泛热议。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老是要这样子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我再也不想吃鸡蛋和苹果了!”

“妈妈,我再也不想学拳击了,我要学街舞!”

“我的兴趣班太多,12个,有些我自己连名字都弄不清楚……”

这些都是孩子们在高台上向父母袒露的真心话。这些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每个人小时候的影子。时间在流逝,光阴在变化,可是中国式的育儿、中国式的亲子关系还在延续下去。曾经的孩子如今为人父母,新生一代的孩子又将重复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症结。

糟糕的亲子关系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问题,却无意或不知如何去改变,就任由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随着生命的延续而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传统的中国式父母通病:

01 你还小,要听爸妈的

“我是为你好,你听我的。”“我是你爸爸/妈妈,我都是为了你好。”想必类似这样的话语大家都很耳熟,因为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千万的中国家庭里回响。

可是为孩子好,没有用对方法,更是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种伤害。

央视纪录片《见证》之“药案寻踪”节目中播出了一个关于婴儿服用泡腾片的案列,令人叹惜:一个年仅18个月幼儿,因为家长错误方式服用泡腾片,导致孩子窒息并最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一天后无效最终死亡。可怕的是这样的新闻事件并不是个例。

大多数初次为人父母的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很多父母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并没有开阔的眼界;很多父母自己还是个“大孩子”,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等等。

认识自我都不容易,自我教育更难,更何况是教育孩子。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并非完美无瑕,稍不注意便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伤害。

《少年说》里,那个站在高台上大声朝母亲喊着:“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的男孩子,他已经十几岁了。表面上逼着孩子去吃鸡蛋和苹果是对孩子的关心,实际上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她不相信孩子能够自主去均衡营养,健康成长。

不信任超过了边界就会成为控制。而许多家庭关系出现痛苦的根源,就是许多父母普遍缺乏界限感。时常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能够更加自信和开朗,更加善于与人交往。少一些控制,多一些信任。不让自己去操控孩子的人生,而是让孩子能够自由成长。

02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你就不行?

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年少的噩梦。《少年说》中就有一个女孩哭诉自己的努力从来得不到母亲的认同。

节目的后来,女孩向母亲告白失败,哭着跑下台。她的告白被母亲以“不打击你就会飘”的理由驳回。她或许是鼓起了很久的勇气才踏出了这一步,却被母亲一口否决。

女孩流着泪跑下台时,学霸朋友来到了她的身边,学霸朋友说:“你也是我的别人家的孩子。”下一个上台的正是学霸。

“别人家的孩子口中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妈妈就经常跟我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一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呢,什么都不行……”

攀比是个永不会停止的话题,因为欲望永无止境。父母们不断地希望孩子能够优秀、更优秀,却忘了完美无瑕的人从来只属于电视剧中的虚拟角色。父母们总是一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们不会相信那句“我是为你好”,他们只会觉得在父母的心里,“我的优秀,真的比我本身更重要。”

中国很少有父母会相信自己放手孩子也能发展得很好,所以他们一路鞭策孩子听话懂事,一路期待孩子健康成长。殊不知大洋彼岸的许多发达国家,对孩子放养式的管理已然成为主流。孩子们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真的比你们想象的好得多。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也应是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朝夕相处中,父母的行为、思想、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少一些无谓的攀比,多一些关爱与理解,让孩子自信快乐地健康成长。毕竟,孩子健康快乐才是每个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吗?

03当中国式亲子关系遭遇逆反期

武志红在新书《巨婴国》里提到了一个概念:中国90%的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孩子们刚一出生时,会更喜欢怀胎十月的母亲,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若是父母亲的陪伴相差无几,对父母亲近与否便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然而,大量的中国家庭却并不是父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额的状态。现中国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忙于工作缺席孩子生活的父亲,一个操持家庭内外焦头烂额的母亲,导致了一个缺乏关爱出现问题的孩子。

当父母的缺席遇上了孩子的青春期,稍不注意便会引来重重的家庭矛盾。父母摸不透孩子的心思,孩子拒绝和父母过多地交流,原本应该亲密和谐的一家人,若是不能及时处理得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便会越来越疏远。

早在2006年,湖南卫视在一档叫做《变形计》的节目中,便将许多城市里在成长中出现问题的青少年与山区的淳朴孩子互换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生活。节目中叛逆暴力的城市孩子,他们一个个如同混世魔王,似乎无可救药。可是经过山区的“新父母”陪伴后,他们内心柔软纯良的一面便显现了出来。

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往往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若是当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更是容易产生极大的家庭亲子矛盾。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是一个拉着孩子成长的人,而应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你看着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会遇到挫折,也会遇到欣喜。在他开心时你能分享他的喜悦,在他遭受挫折时你能握住他的手支撑他一把。少一些居高临下的呵斥,多一些体谅的陪伴,或许这才是比较好的亲子相处模式。

该何去何从?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是千百年来我们在弘扬着的传统文化。然而当日益忙碌的现代父母遇上了个性鲜明的新生一代,许多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弊端便日益显露。

在西方有种说法:每个人都会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出生到了原生家庭。第二次是通过结婚,用爱的力量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再生家庭。

所以在家庭里,夫妻关系才应该是第一位的。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而不是以孩子为纽带。那么哪怕当孩子长大后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时,夫妻之间仍能够美满地过好下半生。而父母的亲身示范,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然而很多的中国家庭,一旦拥有了孩子,孩子就立马变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以孩子为纽带的婚姻生活可能短暂的稳固,却无法长久。当孩子长大成人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的时候,纽带一断,夫妻关系可能就无法再维持下去。而这种家庭关系非常容易导致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许多事情方面会越界,甚至达到控制孩子人生的程度。

要想解决目前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困境,需要亲子双方的共同努力。做子女的,要学会体谅与懂事,懂得如何在不违背自己自由意志的前提下,与父母和谐相处;与父母坦诚相待,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做父母的,不随意否决孩子的想法。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不是因为与自己想法不同就否决。时代在变化,许多事情的是非曲直也在发生变化。有时候或许不是孩子错了,只是他们从小生活的时代与父母真的不同。学会接纳孩子与自己的不同,在时代的变化里与孩子一同成长。

学会不去包办孩子的一切是所有中国家长应该学会的第一课。不过多干预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学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同时要给他们一定的正确引导;学会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让孩子替自己去完成未完成的梦想,而是引导他们去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要学会懂得适当放手,更要善于陪伴。再忙也不缺席孩子的每一次家长会;再忙也要定期全家人一起吃饭谈心;再忙也要预留假期家人一起出去旅行升温感情。孩子是最简单的生物,你对他好,他便与你亲近。你以忙碌为由缺席他的生活,他也会用你不懂我为由拒绝你进入他的世界。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从来不会只懂得和孩子讲道理和提要求。孩子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而是要用来关爱和承认的。承认他们的青春、允许他们去犯错,给予他们表达自我意识的权利、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释放天真,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正确的引导、永远做他们身后的大树,或许这才是优秀父母应该有的模样。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危害2

中国式父母有这么一个特点2113:在孩子上大学的时5261候都不允许谈恋爱,但是一毕4102业就催着孩1653子结婚。

同理,不让孩子知道夫妻间的吵架,但待孩子成家立室之后,又希望孩子无故开窍,一夜之间懂得正确的夫妻相处之道。

之所谓一直忌讳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的争吵,是因为激动的情绪容易失控,例如摔东西、恶言相向、大打出手等等。伤害孩子的并非父母之间沟通的方式,而是他们失控的行为。

不管是为了夫妻间更好的相处,还是考虑到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吵架的父母必须要谨记以下三点:

1、吵架是不得已的沟通方式,底线还是要守住

如果能理智沟通,我们还是更倡导尽量控制情绪,进行理性的沟通;如果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就不要憋着,吵架就吵架,总比爆发直接离婚好太多!

吵归吵,原则和底线还是要坚守不移的。

必须坚守:吵架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激发矛盾,这是基本原则。例如,不能出现“离婚”、“你不配”、“嫁/娶你是最大的错误”等低智商结论。

必须坚守:不能动手、不能摔东西、不能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吵架是为了释放负面情绪,不是为了激发负能量,这是吵架的底线。

对于争吵,爸爸妈妈要定下制约双方的规矩,规定争吵的时候哪些话不能说、哪些事情不能做,一旦某一方在争吵中触犯这些约定,另一方就要喊停。

双方先稳定情绪,将焦点回到引起争吵的起点上,千万不要胡乱厮杀了一轮,最后两人都忘记是为了什么事吵!

2、吵架也要摆事实讲道理,揭短和人身攻击要不得。

吵架的时候,可以尽情理论,但是不要轻易贴标签或进行人身攻击。

例如,我们可以强势直接问“冬天洗碗就是要温水,碗之所以要洗,就是要让它干净,你偷减一个步骤,碗没洗干净,你就前功尽弃,这是得不偿失!你说,你直接用冷水的原因是什么?好好解释!”。

但是,我们坚决不能说“外头赚钱你不行,家里干活你不行,就连洗个碗都洗不干净,你能干什么?真是受够你了!”

贴标签、揭短、人生攻击,是在否定对方的价值、伤害对方的角色定位,这是一种伤害,不是解决问题。

再说,狗急了都跳墙,如果一个人被刻薄的言语攻击得无地自容,还能好好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短板吗?

争吵不是谩骂、不是诋毁,而是让双方针对一个事,把看法和想法都尽情说出来,让大家知道彼此的观点,能不能解决是后话。

3、吵架后,必须让孩子知道是如何和解的。

我们不排斥让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确需要知道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让孩子懂得和解、学会关系重建的技巧。

家是可以说理的地方,但还是要将情分放得更重一些,冷战是最不值得提倡的相处模式,这是家庭的一种冷暴力,对孩子会造成更压抑的隐形伤害。在充分、激烈的争论之后,爸爸妈妈还是要调整好彼此的心情,让家里恢复往日的相亲相爱和愉悦快乐。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危害3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剧中揭示的原生家庭的痛苦,深深刺痛了大家。他们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私有物,仗着为人父母的身份,有恃无恐地随意造作。朴货君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才是个好的父母呢?

当代,有七大父母类型,我们不妨来看看,你是哪一种类型的父母?

1.控制型父母

严格控制和孩子无条件服从,同时,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但话里隐含的意思却是“你必须听我的”,完全不给选择权。

危害:

1.特别懦弱,因为从小被控制,已经丧失了信心;

2.特别有控制欲,一个人如果特别有控制的欲望,他自己也会很痛苦,因为这个世界上被一个人控制的事情特别少。

2.放任型父母

父母放任不管,任孩子生长;这一类父母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一些道理孩子长大就懂了,一些坏毛病孩子懂事就自然改了,爱去哪玩去哪玩,爱学什么学什么,只要让你吃饱饭,学习交友兴趣爱好我一概不过问……

危害:

极度缺乏团队的归属感,会过度具有依赖性,因此很有可能加入违法犯罪集团,因为只有在某个特定环境中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3.否定型父母

“你看!我就知道你又会这样写,教过多少次了,还写错!真够笨的,真是没有用!唉……(叹气)”。这类型的父母习惯批判、否定孩子,经常会采用否定句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心中充满自卑、自我否定等难以释放的负面情绪。

危害:

不被信任,无价值感,不自信,常出现偏差的行为、破坏性行为。如果父母经常用否定和忽视感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他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很难融入社群中,甚至不知道伤害了别人。

4.包办型父母

又称为“直升机父母”,他们似乎总是围绕在孩子身边,担心孩子太小,能力不足,遇到的很多问题凭一己之力解决不了,希望一切都能帮孩子分担,就像时刻盘旋在孩子头上的直升机。只要孩子遇到一点困难,他们就会马上“空降”,护着孩子搞定一切。

危害:

孩子变成了凡事都有父母解决,不用负责也吃不了苦,他们习惯依赖,无法应对外界的压力、无法解决自身的困境,没有自信,没有主见,无法独当一面。

5.体罚型父母

这类父母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树立自己的权威。爱动手大骂孩子,可表现为各式殴打、罚站罚跪。

危害:

父母是最重要的安全屏障,孩子如果感觉到父母失控,他整个安全屏障就彻底毁了。这导致孩子今后有任何错误,父母都不能指责他。因为父母一指责,孩子就担心后面的摧毁,害怕父母有可能某天不要自己了。

6.贿赂型父母

生活中到处充满诱惑:工作加班,可能会得到额外的奖金;花钱买化妆品,还会得到购物优惠券。这种另类交换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生活,父母也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方式用到宝宝身上:“把面条吃掉,就可以玩毛毛熊。”“把玩具捡起来,就可以看动画片。”偶尔一次的诱惑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形成习惯,一味地通过贿赂来让宝宝顺从听话,那可是大错特错,慢慢地,宝宝的目的性会很明确,就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去做事情。

危害:

贿赂型父母带来的问题是,孩子做任何事都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他的动力全部来自外在的确认,做一个好孩子的乐趣是,有人送给他一朵小红花,成绩好是为了得到一笔奖学金。

7.独裁型父母

这类父母的养育特征是:他们对孩子的行为、纪律、管教、要求非常严格,有很高的期许;他们缺乏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需要和感受,要求孩子必须遵从父母,不接受民主的商议。

危害:

这一类父母养育出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情绪焦虑、封闭自己、不快乐、有自卑感。他们和同伴相处时,缺乏社交技能,容易出现敌意和受挫感。

有独裁型父母的男孩,常常会充满了愤怒,有反社会行为的倾向性。女孩往往是依赖性很强,缺乏探索和挑战的动力。这些孩子成年以后酗酒或者其他不良习惯成瘾的几率很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孩子一味的控制、放任、轻视、溺爱、贿赂是不行的。

从长远来讲,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健康心灵、有责任感的人。

我们如何对待孩子,他们将来就会如何对待别人。

朴货君认为,一个好的父母,应该是会为孩子着想,凡事会问一下孩子的感受和看法;教育孩子只是直接或间接的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如何思考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你应该这么做”;不会时刻“死死盯着”孩子,因为要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的能力,学会对自己负责……

父母是无法对孩子的人生负责的,只有孩子自己能够对自己负责。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24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