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记--话说端午节与屈原

wjp 1172分享

  一缕淡淡的粽香,一首浓浓的诗歌,一段轻轻的哼唱,我们的端午,满载虔诚的祝福,舞响追忆的锣鼓。雨一点一滴落入泪罗江,以此来诉说他的故事……

  战国时代秦楚争夺霸权,楚国诗人屈原,位列于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直到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勒尚为首的守旧派反对,这些人不断的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经过他们的几番说辞,楚怀王开始渐渐疏远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的诗篇。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然后抱石投入泪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族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文秀,他写过一首《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回眸过去,有多少爱国诗人不朽的形象在眼前浮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听文天祥一唱三叹,看屈原为国殉难,读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多少文人墨客为我们立起不屈的脊梁!再赏张耒,赏他的《和端午》,赏他的“竞渡深悲千秋怨,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似乎五月五这一天处处都洋溢着爱国气息,仿佛屈原发尖散发的也是爱国的诗愁。

  品着淡淡的竹香,今天的粽叶代替了昨日的竹筒,一起被换掉的,似乎还有中华民族优秀的光荣传统。“端午”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然而在四年前的一天却听说,口里念着韩语的韩国在申请一项遗产保护——“端午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炎黄子孙都在思考,为什么拥有者不是中国?思考了四年,终于在四年后的今天,听到了中华的声音,坚定的声音,嘹亮的声音,使世界为之震撼。在层层包裹的竹筒里,我们似乎看到了闪闪的赤子之心,没错!那就是爱国的象征。我们的屈原,我们的伍子胥,帮助我们拨开了这档曙光的云朵,使“端午”活生生的立在了中华的黄土地上,龙人的黄皮肤上。

  从此,屈原意味着爱国,爱国意味着端午,而端午则属于中国。有了这历史的力量,使中华更坚韧了,因为古老而永恒的星星永远闪在最高处!一缕缕粽香的蔓延,似乎唤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美德。话说端午,话说屈原,话说中国的耀眼

    热门标签

    7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