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的心情日志阅读-班里有只“灰犀牛”

春燕 1172分享

  前几天看了学生写的一篇班级日记,大致内容如下:

  现在是晚上22:50,在宿舍的我们刚刚结束了一个小型会议,由于今天与16专的师哥有一场球赛,需要5个人上场打比赛,而到场的只有3个人,因为这件事开完会后我也认真想了很多。首先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我们班不团结才出现,而是大家对待事情的态度不认真,在问的时候有的人说一场比赛而已,肯定有人去,一个人这样的想法不可怕,而一个班大多数人这样想才可怕。这就像明明知道这么做,很可能会输、会掉进陷阱,然后大家还是不自觉的都掉了进去。

  看完这篇日记让我想起了一个名词“灰犀牛”。最早使用“灰犀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他专门写了本书,就叫《灰犀牛》。

  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条路,车也走,人也走,就是没红绿灯、没探头,也没人管理,交通秩序很乱。大家都说:“这么下去,非出车祸不可。”也有人向上反应,打个热线电话什么的,可就是没人管。

  直到有一天真出了车祸,甚至是出了人命,这下好了,警察也来了,红绿灯、探头之类也都装上了。你说早干嘛去了,非要等出了事才有人管?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在我们日常班级管理里,也有很多“灰犀牛”的存在,比如:迟到、旷课、活动不积极等现象,大家都知道这些现象不好,班委和辅导员也会制定很多规定或纪律去帮助同学们轰走“灰犀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赶走要“灰犀牛”,必须先从人的内心做起。

  刚才我们提到的那本书《灰犀牛》中,提到了应对“灰犀牛”事件的六条原则。

  首先,承认危机。

  其次,确定每个“灰犀牛”事件的轻重缓急,有的放矢。

  其三,一定要行动,不要只定计划。

  其四,不要浪费危机,要利用危机去改变。

  其五,要站在顺风处,及时发现危机。

  其六,要有全局观。

  上面这六条解决方案,看上去完全没毛病,不过实际意义貌似不大,就好像:你感冒了就吃点药好好休息一样,绝对正确,但是实质意义不大。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说,想轰走“灰犀牛”,其实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它的根源还是人性。但是,从个人躲避危险的角度来说,轰走“灰犀牛”,还是会有一些方法。

  我们举个例子。问我们学生一个问题:假如考试前给你一个月的自习时间,但是有风险,20%的机会你还是考不过,你会上自习吗?

  会有一部分学生依然选择不上。

  但是如果反过来问:如考试前给你一个月的自习时间,80%的机会你能考过,你会上自习吗?

  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上自习。

  你看,这两个问题基本是一样的,但是得到的答案相反。原因很简单,在前面的问题中,强调的是失去,在后面的问题中,强调的是获得。

  在人心深处有一个重大缺陷,叫做“损失厌恶”。就是,得到一项利益带来的快乐,要远远小于损失同样利益带来的痛苦。这就好比人们总认为应该中500w彩票的事自己,而遭遇雷击的可能是别人一样,其实按照数学逻辑来算,同一个人遭受雷击的可能性甚至要大于中500w的几率。随着我们享受安于现状不求改进的快乐同时,“灰犀牛”在一点点慢慢长大,直到最后将我们带向更大的损失。

  那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怎么赶走灰犀牛呢?其实,根据刚才的分析,就是要能跳出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比较,从置身事外的角度再来做选择。

  举个例子,假如你早上实在不想起床学习,但还明知道要起来上课,心里长了草,难以抉择。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在起床和不起床之间选择,因为这是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比较,你很难理智评估。

  你可以假想,假设有多睡一小时和不挂科甚至可能获得奖学金的选择,同时放在我面前,只能选一样,我会选哪一样?用置身事外的角度来做决策,就会理智得多。

  总之,世界上并没有真的“灰犀牛”,如果要有的话,它就是我们人性的缺失。所以,赶走“灰犀牛”的过程,其实就是和自己的人性或者集体的惰性捉迷藏的过程。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悦灵动辅导员工作室
作者:张树亮

    相关文章

    44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