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由化学课堂引发思考的心得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一堂化学课引发的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由知识的考试重点与疏点引发的课堂思考。

  教学与教育

  一堂化学课引发的思考

  作者:李辉

  周一的化学课上,我正津津有味地讲着元素周期表的形成过程,发现班上10多名同学埋头苦干——做本节的相关习题。第二天,我介绍人类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水污染事件时,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了!对于这几位同学来说,我所呈现的精彩故事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其实,我也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关注的是重难点知识,关注的是如何记住更多的知识以及如何做题(即刷题)。

  然而,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形成过程却毫无兴趣。课后我跟几位学生进行了交流,反馈的信息是:这有什么用啊?考试又不考。他们是为了考试而学。是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过程也会变得急功近利,大家关注的是结果。但是非考点的知识是不是就没有价值?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虽然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德育管理者,但是我是一名教师,是一名有情怀的化学教师。我所履行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应试的培训,更是培养学生道德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所以就这个问题,课后我又跟同学们详细交流了一下,为什么要学这些在考试中不考的内容。毛主席说过,如果你不了解这件事情,你就去调查这个事情的历史和来源,这样你才会印象深刻。逼自己学,不如去发现其中的乐趣,让自己喜欢学。

  当然我也承认在刚上讲台的时候,我的眼里也只能看到知识本身和考试成绩,但8年的教育沉淀,我看到了知识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我的课堂引入了化学科学发展史,引进了科技进步动态发展,并阐述其价值和作用。今年以前的有关“元素周期表”“爱护水资源”这些小知识点是用一句话带过,现在我可能花20分钟,因为我想让他们知道在门捷列夫之前也有很多的科学家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科学家探索的艰辛历程和研究的思想方法将会启示他们自行将复杂的凌乱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我还想将环保节约的价值观慢慢渗透到他们的意识中,让他们从行为习惯上做出改变,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些素材的呈现,可能在短时期内对成绩的提高并不明显,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8年的教学生涯,我一直在思考教什么?怎么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怎么教?怎么让学生主动思考?怎么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什么方式教?怎么通过化学来培养科学素养?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我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在深化知识内涵的同时扩大外延,打开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变得乐于探索未知的世界。

  针对化学课堂的现状,我的教学策略也做出了如下的改进:

  1、明确化学的学科地位,教正面的和积极的。当今的化学已经成了“污染、有毒、有损健康”的代名词,这种偏见和情绪,不能传递给下一代。为此我给学生阐明化学的价值所在,即使在做一些有毒有危险的实验时,也总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从安全环保节约的角度去改进实验,并且要求变废为宝,对废物循环利用!同时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们大胆实践创新,将课本上的实验改成有特色的微型实验或有创意的家庭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真正做到有意义地教,有意义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重视情感教育,启发学生充分表达,彰显自我。每一堂课我都有备而来:微笑的面容,激情的语言,精准的词汇,传递着知识,渗透着情感。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我们的学生!我的课堂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对于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评价:给思路较好者投以赞许的目光,对有待提高者指出努力的方向,即使有时无人响应我的话题,我也会给予学生期待的眼神,静等花开!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学生站起来与我对话,与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碰撞思维,去伪存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近期在教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在讲解完最小公倍数这一最为基础的方程式配平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已学的13个文字表达式转化为化学方程式,这时候就有一个学生在三分钟后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示意让他起来,他兴高采烈地说他找到了一种配方程式的万能方法,我继续示意让他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并展示这种方法,没想到他的方法和我最后才给学生补充的待定系数法异曲同工,最后这位同学收获了不少掌声。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对话中,探究出来的原理也好,结论也罢,学生能不刻骨铭心吗?

  3、重视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拓展。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时,可能把它当成英语抑或物理来学习,平时背一背,记一记,套一套,当遇到一些灵活的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了,这样会毁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断了他们学习的潜能。他们还不会用化学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用化学思维来学习化学,没有了解其中的原理、机理。所以我在授课时力争讲清每个知识点的背景,来龙去脉,让其理解,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和训练。在学化合价时,学生叫苦连天,就是弄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化合价?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行了大胆的讨论:先有物质还是先有化学式?先有化学式还是先有化合价?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学生清晰地明白了:化合价是不存在的,是科学家从已经存在的物质中通过实验测定出元素原子个数比后推出来的帮助我们书写化学式的一个工具而已,随着新型物质不断被发现,我们已有的元素的化合价将会随之更新,不断完善,科学永无止境!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目光看待每一个理论,同样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基本上无记忆性的作业,相反我给所带的三个班级分别布置了不同的“课外作业”每位同学负责研究一个化学科学家、研究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或者了解一个生活中的化学小常识;我相信学生们通过一年的积累,不仅提高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化学基本素养也会有显著的提升!这样的学生化学成绩自然不会太差。

  4、重视教育规律。平时在备课时注重学科间的关联(如有关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点如果从数学角度切入,学生不会难理解;再如空气、水的污染、化石燃料的使用如果加入了生物、政治和经济甚至军事的因素进去,将知识应用到极致,学生自然不会认为学化学是无用的),注重章节之间的线索,每堂课的都能做到从生活中走向化学,最终又回到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一个实验(如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如果从数学角度来看,就会变得简单易懂。

  一种物质(如氧气和水),如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研究,就会更到位。

  一个原理(如质量守恒定律),如果从哲学角度来思考,也就变得更本质。

  一个概念(如元素),如果认真解读关键字词,从其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入手分析,再以恰当的实例来帮助理解,又何必去死记硬背?

  一些问题(如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如果从广度深度上去探索,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些重难点知识(如化合价),如果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不会无法消化。

  一些素材(如化学用语中关于“根”的定义,鲁教版的书上是最合理的),如果将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整合,也就可以做到深入浅出。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与学生们就这个“学习中应重视过程还是结果”的问题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探讨后,最终和他们达成了共识:我们不用每分每秒都去学习,但我们学习时必须抓住每分每秒!必须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该班级的学生在听课的专注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他们以后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说:狭隘的教育意味着灌输与消耗,教育切忌急功近利!只有教育者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教出知识的价值!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反思课堂,做适合学生良性发展的教育!

  作者简介:李辉,汉中市龙岗学校九年级化学教师,担任化学教学工作八年,热爱教学,衷爱生活,勤于反思,乐于上进。

  作者|李辉

  公众号:美宁天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47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