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追忆导师的个人心情写作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终身何以报恩慈——追忆谭连先生》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回忆起谭先生所发生的故事,从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谭先生对自己的指导与指引,使得作者受益终身,不妨来看看作者这篇文章吧。

  这些年来,每当我提笔写点文字时,潜意识里,总有一位和善、憨厚的长者的声音回荡在耳旁,似乎依然在指教我。

  他,就是淄博日报主任编辑谭连先生。

  我1961年参加工作,是一名医生。学生时代受语文老师影响,酷爱文学,却懵懵懂懂报考了医疗专业。工作后,业余仍坚持写作。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仰慕已久的谭连先生。先生年长我九岁,我知道他是1948年参加工作,1950年入党,是组建《淄博工人报》的老报人之一。每次去张店出差或到淄博日报社送稿,我必到新闻研究室拜访先生,聆听教诲。

  我和先生交往几十年,可谓亦师亦友亦兄长亦父辈。记得有一次,我和妻子女儿到张店公园商场买衣服,见到先生后我女儿上前问候“谭爷爷好”时,他却说,“我和你爸爸是忘年之交,叫大爷”。至今,我和子孙们说起先生,总爱讲这样几个故事:

  一个标点符号

  我第一次拜访先生时,他在报社新闻研究室主编《淄博日报通讯》。他的办公室不大,一张靠墙的办公桌上,放满了报刊、书籍。他给我沏上茶,茶杯都没处放。面对这位朴实、和善、平易近人的长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说,“您年轻时就被称为‘孝妇河畔的高尔基’。您写的《一个青年矿工》还收入课本作为教材”。他只是淡淡一笑,随即把话题转到了我写的稿件上来。我说,我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孰料,他却接了下句“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那一刻,我们会心地笑了。一次,我拿一篇题目为“要善于寻求法律保护”的言论稿请他斧正。文章中“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其社会效果的不同,显而易见,前者只顾个人眼前利益,后者的做法就颇有见地……”他看后,提笔把原稿“显而易见”后的“逗号”改为了“冒号”。这一改动,使文章层次清楚了,读者会一目了然。我将此稿寄给了《健康报》,结果一字未改就见报了。

  常有“一字之师”之说,先生之于我,可谓“一个标点之师”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钦仰,使我受益终生。

  两本稿纸

  有一次,我到报社送稿,习惯地跑到了先生的办公室,见到我他很高兴,顺手拿过《淄博公安交通报》,笑着说,“一期报纸竟然有你四篇文章”。我一看,果不其然:《难能可贵的换位意识》(头版)、《从救人反被诬说起》、《体检马虎不得》(三版)、《学点急救知识好》(四版)。就说,“是我先后寄过去的,怎么一天登了?”这时我发现他的桌上有《文汇报》、《羊城晚报》等,心想,各种报纸先生都认真阅读。他还问我,“你读过《记闻录》?”,先生肯定是看到了我在《联合周报》上登的“有感于‘扪疮辄哭’”一文。我递上一篇通讯稿请他过目。他说,“有些报纸稿件要横写,淄博日报目前还是要求竖写”。说完他便出去了。回来不久,有人送来了两本方格稿纸,他说,“以后给淄博日报写稿就用这个,新闻纸的,好用”。我见他随手把一张收据放进了抽屉,原来他是让人给我买了两本稿纸。我一时不知说啥好。桌上明明有这种稿纸,何苦花钱去买?公私分明,锱铢必较,这就是先生清廉高洁的品格!

  三篇文章

  1987年第二期《淄博日报通讯》,先生给我寄来两本,我一看,原来这期第24-27页上有记者徐其龙写的一篇题为“坚持写稿二十年的医生——介绍通讯员郑世兴”的文章。可见先生的细心周到。当时我已是博山区委中心报道组成员,在《药品管理法》实施三周年前夕,博山区卫生局对21家基层医院1800多张处方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纠正处方混乱的现象。我征得局长同意写了一篇稿子,被《淄博日报内参》采用,当年我在全区宣传工作会上作为通讯员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先生让我把发言稿寄给他,修改后的文章以“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为题在次年第一期《淄博日报通讯》登了出来,还作为通讯员写稿“工作经验”介绍给了大家。我体会到,假如把采访、选材、撰写稿件等作为第一“工序”,那么,将经过编辑之手订正见报的稿件,对照原稿,仔细看看为什么这样改,就是写稿的“最后一道工序”。为此我写了《最后一道工序》一文,很快又在《通讯》上登了出来。

  我读过谭连先生任报社群工科科长时写的一篇文章——《地方报纸的特色和语言》。他说写言论稿“题目不要太大,一事一议,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打中要害(针对性);说理透彻,以理服人(理论性);富有文采,议论风生(艺术性);精心写作,反复推敲”。他说,“有些文章言之无物,有的浮夸,有的深奥,故作虚玄,这样的文章读者不欢迎”……先生的见解专业中考,让人很受启发。我时常捧读,引为鉴教。

  从1985年始,我连续15年被淄博日报评为模范(优秀)通讯员,还被博山区委、区政府授于“七五”期间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些都离不开先生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先生早早地离开了我们,岁月却冲洗不掉我们对先生的怀念与眷恋,他一生淬炼出的大智慧就是一座宝藏。“终身何以报恩慈”,谭连先生,我们想您!

  作者|郑世兴

  公众号:爱读淄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51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