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吁嗟篇》原文_译文_鉴赏

永亮2 1172分享

  《吁嗟篇》是汉末三国之际文学家曹植拟乐府旧题《苦寒行》而创作的一首诗。诗取句首“吁嗟”二字命篇,实际上是一首歌咏“转蓬”的咏物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曹植《吁嗟篇》原文_译文_鉴赏

  《吁嗟篇》原文

  魏晋: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可叹我这流转的飞蓬,活在世上偏偏如此艰难。永远地离开了根茎随风飞去,朝朝与暮暮不得安闲。由东至西横过了多少曲路,从南向北越过了多少荒田。突然遇上旋起的回风,把我吹入蓝天上的云间。我以为来到了天路便是尽头,谁知又堕入无尽的深渊。暴风再一次将我卷起,仍旧把我送回最初的那片田野。我正要往南,却忽然朝北,正想往东,却被吹到了西边。飘飘荡荡的我不知所归,一时间霍然消失,一时间又霍然出现。我曾经飞遍了八大湖泽,也曾经走遍了五岳的山颠。尝尽了人生流离无定的痛楚,有谁能体会我内心的苦艰?我愿做那林中的小草,随着秋播的野火,化作一缕缕尘烟。就算要承受野火烧燎的痛苦,能与株荄生死相连,我也心甘情愿。

  注释

  “吁嗟”两句:以秋天的蓬草离去本根,随风飘荡,比喻曹植的屡次迁徙封邑。

  夙夜:从早晨到夜晚。

  陌:田间东西的通道。阡:田间南北的通道。

  卒:与“猝”相通,突然。

  回风:旋风。

  飙:从上而下的狂风。

  中田:即田中。

  八泽:指八薮,八个地名。

  五山:指五岳。

  中林草:指林中草。株荄:指草的根株。

  鉴赏

  此诗以首二字“吁嗟”为题,为全篇蒙上了忧悒的色彩。飞蓬是孤独的,“居世何独然”。然而它被迫脱离本根的悲哀更甚于它的孤独。作者用一系列动词极力刻画了飞蓬的艰难坎坷。七陌九阡八泽五山的广袤带来的并不是游历的快意,而是无尽的漂泊、举目无亲的痛苦。比这种飘荡本身更难以忍受的则是永远无法预料的身不由己的命运。

  曹丕登基后,曹植实际上就已被放逐。以贵公子而遭流放,尴尬的处境令曹植“吁嗟”不已。他无心背叛,渴望报国,却被行监坐守,动辄得咎。“卒遇回风起”的希冀,“忽然下沉渊”的冰冷,“惊飚接我出”的慌乱,“当南而更北”的不由自主,“忽亡而复存”的劫后余生的惊恐等等。在这种上天入地“流转无恒处”的辗转中,他终于忍无可忍地发出“谁知吾苦艰”的哀叹。

  诗人气质浓郁的曹植,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被逼出这样的愿望:“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宁愿在痛苦中死去,只求与根相连,不再奔波。中林草为了结束“流转无恒处”而情愿燔于野火而靡灭,反映了诗人对于命运操控于人的忿忿不平。他只能通过这样低微的幻想来转移自己的痛苦。“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像转蓬这样离根飘荡,就是活着,也要比中林草受野火的烧灼痛苦百倍。与根株相连,也就是与亲生骨肉同胞相连,这愿望其实是微薄的,一般人都能轻易获得,但又如此珍贵,以至于曹植为之竭力尽瘁去追求呼号。这两句结语,反射全诗,使诗中的每一句,全都发出悲怆的回应。曹植以《七步诗》名扬天下,七步成诗也许不实,而此篇却可成为与它异曲同工的真实佐证。

  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将对转蓬漂泊生涯的描述,化成了作者自身痛苦遭际的再现;又通过转蓬之口,发出了对于一手制造作者孤独漂泊悲剧的执政者的愤切控诉。转蓬与作者两者交融合一,映照得非常精妙。


相关文章:

1.《相逢行二首》译文注释及赏析

2.《纪南陵题五松山》译文注释及赏析

3.班固《封燕然山铭》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4.李白《结袜子》佳作欣赏

5.《咏山樽二首》译文及赏析

曹植《吁嗟篇》原文_译文_鉴赏

《吁嗟篇》是汉末三国之际文学家曹植拟乐府旧题《苦寒行》而创作的一首诗。诗取句首吁嗟二字命篇,实际上是一首歌咏转蓬的咏物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吁嗟篇》原文 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热门排行榜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
    7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