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原文_出处_注释_赏析_练习题

映芳2 1172分享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定风波》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下面请欣赏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原文_出处_注释_赏析_练习题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处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苏轼《定风波》原文_出处_注释_赏析_练习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定风波》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4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