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唐宋三百首

宇华 1172分享

   不同学们,你们知道大诗人杜甫吗?他是唐代现实主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大部分都是讲述祖国山河沦失,人民流离失所的时代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杜甫的诗吧!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阻隔了亲情联系,隔断了人们的友好往来,一只孤雁正在哀鸣着南方,边塞的秋天,显得更加寂寥凄凉。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的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间心中就生起了些许寒意,望月思乡,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我本来有至亲兄弟,却因战乱都离散了,没有了家根本无法探问亲人的生死。以前连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也总是不能送到,何况如今战乱频繁还没有结束,亲人团聚更加无望。

  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乡是常见的题材,但这类作品要想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诗人的生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现了他的大家本色。

  他在这首诗中一起即突兀不平:虽然诗的题目是“月夜”,却不是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出一幅边塞的秋天图景,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用战事的频繁和道路的阻隔,去渲染浓重悲凉的气氛,做“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炼句上很见功力,用分外矫健有力的语气,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天下本是同一轮明月,而杜甫却感觉故乡的月亮又大又明,这完全是他个人心理的幻觉和感情的偏执,突出了对亲人对故乡的感怀,使这首诗涂上了化平凡为神奇的色彩。因此这两句诗成为表达对故乡思念和热爱的千古名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但自古至今,热爱家乡的人都有着同样的心,季羡林先生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热门标签

    41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