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2)

映卿 1172分享

  注释

  1、建安中:建安年间(196—219)。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

  2、庐江:汉代郡名,郡城在今安徽潜山一带。

  3、遣: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休弃回娘家。

  4、云尔:句末语气词。如此而已。

  5、徘徊(pái huái):来回走动。汉代乐府诗常以飞鸟徘徊起兴,以写夫妇离别。

  6、素:白绢。这句话开始到“及时相遣归”是焦仲卿妻对仲卿说的。

  7、箜篌(kōnghóu):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形如筝、瑟。

  8、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儒家的经书。

  9、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

  10、断:(织成一匹)截下来。

  11、大人故嫌迟:婆婆故意嫌我织得慢。大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婆婆。

  12、不堪:不能胜任。

  13、徒:徒然,白白地。

  14、施:用。

  15、白公姥(mǔ):禀告婆婆。白,告诉,禀告。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义复词,专指婆婆。

  16、薄禄相:官禄微薄的相貌。

  17、结发:束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18、始尔:刚开始。尔,助词,无义。一说是代词,这样。

  19、致不厚:招致不喜欢。致,招致。厚,厚待。这里是“喜欢”的意思。

  20、区区:小,这里指见识短浅。

  21、自专由:与下句“汝岂得自由”中的“自由”都是自作主张的意思。专,独断专行。由,随意,任意。

  22、贤:这里指聪明贤惠。

  23、可怜:可爱。

  24、伏惟:趴在地上想。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小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25、取:通“娶”,娶妻。

  26、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27、会不相从许: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会,当然,必定。

  28、举言:发言,开口。

  29、新妇:媳妇(不是新嫁娘)。“新妇”是汉代末年对已嫁妇女的通称。

  30、报府:赴府,指回到庐江太守府。

  31、下心意:低心下意,受些委屈。

  32、勿复重(chóng)纷纭:不必再添麻烦吧。也就是说,不必再提接她回来的话了。

  3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

  34、谢:辞别。

  35、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是偏义复词,专指工作。

  36、伶俜(pīng)萦(yíng)苦辛:孤孤单单,受尽辛苦折磨。伶俜,孤单的样子。萦,缠绕。

  37、谓言:总以为。

  38、卒:完成,引申为报答。

  39、绣腰襦(rú):绣花的齐腰短袄。

  40、葳蕤(wēi ruí):草木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短袄上刺绣的花叶繁多而美丽。

  41、箱帘:箱,衣箱。帘,通“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42、后人:指府吏将来再娶的妻子。

  43、遗(wèi)施:赠送,施与。

  44、会因:会面的机会。

  45、严妆:整妆,郑重地梳妆打扮。

  46、通:次,遍。

  47、蹑(niè):踩,踏,这里指穿鞋。

  48、玳瑁(dài mào):一种同龟相似的爬行动物,甲壳可制装饰品。

  49、珰(dāng):耳坠。

  50、昔作女儿时:以下八句是仲卿妻对焦母告别时说的话。

  51、野里:乡间。

  52、兼愧:更有愧于……

  53、却:从堂上退下来。

  54、扶将:扶持,搀扶。这里是服侍的意思。

  55、初七及下九: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朝时候,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56、隐隐:和下面的“甸甸”都是象声词,指车声。

  57、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这是府吏对兰芝说的话。

  58、区区:这里是诚挚的意思,与上面“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不同。

  59、若见录:如此记住我。见录,记着我。见,被。录,记。

  60、纫:通“韧”,柔韧牢固。61、亲父兄:即同胞兄。

  62、逆:逆料,想到将来。

  63、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

  64、颜仪:脸面,面子。

  65、拊(fǔ)掌:拍手,这里表示惊异。

  66、子自归:你自己回来。意思是,没料到女儿竟被驱遣回家。古代女子出嫁以后,一定要娘家得到家的同意,派人迎接,才能回娘家。下文“不迎而自归”,也是按这种规矩说的责备的话。

  67、无誓违:不会有什么过失。誓,似应作“諐”。諐,古“愆(qiān)”字。愆违,过失。

  68、悲摧:悲痛,伤心。

  69、窈窕(yǎo tiǎo):容貌体态美好的样子。

  70、便(pián)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便言,很会说话。令,美好。

  71、丁宁:嘱咐我。丁宁,嘱咐,后写作“叮咛”。

  72、非奇:不宜,不妥。

  73、断来信:回绝来做媒的人。断,回绝。信,使者,指媒人。

  74、更谓之:再谈它。之,指再嫁之事。

  75、适:出嫁。

  76、不堪:这里是“不能做”的意思。

  77、媒人去数日……丞籍有宦官:这几句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无法解释清楚。这里列出部分字的意义解释:寻,随即,不久。丞,县丞,官名。承籍,承继先人的仕籍。宦官,即“官宦”,指做官的人。

  78、娇逸:娇美文雅。

  79、主簿:太守的属官。

  80、作计:拿主意,打算。

  81、量(liáng):考虑。

  82、否(pǐ)泰:都是《易经》中的卦名。这里指运气的好坏。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83、义郎:男子的美称,这里指太守的儿子。

  84、其往欲何云:往后打算怎么办。其往,其后,将来。何云,这里指怎么办。

  85、处分:处置。

  86、适:依照。

  87、要(yāo):相约。

  88、渠(qú)会:同他相会。渠,他。一说是那种相会。渠,那。

  89、登即:立即。

  90、尔尔:如此如此。等于说“就这样,就这样”。

  91、府君:对太守的尊称。

  92、下官:县丞自称。

  93、缘:缘分。

  94、视历:翻看历书。

  95、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甲、乙、丙、丁……支,地支,子、丑、寅、卯……)合起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96、卿:你,指县丞。

  97、交语:交相传话。

  98、舫(fǎng):船。

  99、龙子幡(fān):绣龙的旗帜。

  100、婀娜(ē nuó):轻轻飘动的样子。

  101、踯躅(zhí zhú):缓慢不进的样子。

  102、青骢(cōng)马:青白杂毛的马。

  103、流苏:用五彩羽毛做的下垂的缨子。

  104、赍(jī):赠送。

  105、杂彩:各种颜色的绸缎。

  106、交广:交州、广州,古代郡名,这里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

  107、鲑(xié):这里是鱼类菜肴的总称。

  108、郁郁:繁盛的样子。

  109、适:刚才。

  110、不举:办不成。

  111、榻(tà):坐具。

  112、晻晻(yǎnyǎn):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113、摧藏(zàng):摧折心肝。藏,脏腑。

  114、人事不可量:人间的事不能预料。

  115、父母:这里偏指母。

  116、弟兄:这里偏指兄。

  117、日胜贵:一天比一天高贵。

  118、恨恨:抱恨不已,这里指极度无奈。

  119、日冥冥:原意是日暮,这里用太阳下山来比喻生命的终结。

  120、单:孤单。

  121、故:有意,故意。

  122、不良计:不好的打算(指自杀)。

  123、四体:四肢,这里指身体。

  124、直:意思是腰板硬朗。

  125、台阁:原指尚书台,这里泛指大的重府。

  126、情何薄:怎能算是薄情。

  127、乃尔立:就这样决定。

  128、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举行婚礼的地方。

  129、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130、黄昏: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时至9时)。下句的“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代的晚上9时至11时)。

  131、华山:庐江郡内的一座小山。

  132、交通:交错,这里指挨在一起。

  133、驻足:停步。

  134、谢:告诉。

  赏析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

  刘兰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她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兰芝用“大人故嫌迟”道破婆婆的故意挑剔、刁难,用“请归”的行动表示反抗。和仲卿叙别,她表达了对丈夫的—往情深,又清醒地认识到“复来还”是幻想。“严妆”,是夸张的铺叙,展示她态度从容,“精妙世无双”。告别婆婆时,她不卑不亢,一席话是对婆婆态度骄横的抗议。“盟誓”中,她用发自肺腑的誓言表明对爱情的忠贞。“拒媒”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面对兄长逼婚,她以允婚表现了对未来的清醒估计和对兄长淫威的蔑视。“黄泉下相见”的誓约,饱含着对丈夫深挚的爱,对封建家长制拼死反抗的勇气。“举身赴清池”是兰芝反抗精神的升华。在爱情与封建家长制的尖锐冲突中,刘兰芝这个艺术形象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焦仲卿是诗中另一个重要形象,作者表现出他从软弱逐渐转变为坚强。他开始对母亲抱有幻想,当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后,他坚决向母亲表明了以死殉情的决心,用“自挂东南枝”表示对爱情的思贞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他的变化,深化了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此外,焦母的专横暴戾,刘兄冷酷自私、贪财慕势的性格,都写得栩栩如生。总之,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是这首叙事诗的主要特点。

  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

  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诚如上述引文的分析。又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

  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画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

  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画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义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古人诗以鸟兽草木起兴,并非随意为之。以《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言,应有烘托、渲染气氛的功用及象征意蕴。它既象征了刘兰芝甚至包括焦仲卿的生命结局,也烘托、渲染了刘兰芝生命不断远去的悲凉气氛。它有一种忧伤、不忍、怜悯、不安、留恋的音乐节奏在“飞去”的动作和场景里,这种节奏让人神伤却不让人绝望,让人感觉凄凉的同时似乎又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安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太在意刘兰芝离去的原因,礼教、性格等等随他去吧,每个人都可在他的阅读视界里找到能说得过去的答案。我在这幅图景里更看重的是她在我们的阅读视线里一点一点消失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为何会给我如此的阅读感受。重要的还有“东南去”,“东南去”的刘兰芝是香销玉殒的悲剧之体,我为何会在生命悲剧里读到了灵魂安宁的抚摸,以至于最后只剩下平静的叹息?这与诗人让她“东南去”,且让焦仲卿也“自挂东南枝”有关系吗?诗人他想告诉我一种怎样的个人立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