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词唐诗解读鉴赏

思恩 1160分享

古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如果你还在烦恼不知道如何答题?对诗人的情感琢磨不透?不如看看这篇文章。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最新古诗词唐诗解读鉴赏,供大家参考。

唐诗解读鉴赏1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玉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注解】

1、丹青引:即绘画歌。

2、为庶为清门:玄宗末年,曹霸因罪被贬为庶民,也就成为寒门了。

3、英雄割据:指曹操与刘备、孙权鼎立。

4、文彩句:指曹氏的文章风度还能影响曹霸。

5、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晋汝阴太守李矩妻,工隶书,王羲之曾从地学习书法。

6、赤墀:宫内涂红漆的台阶。

7、斯须:须臾,一会儿。

8、韩干:玄宗时官太府寺丞,初以曹霸为师,后自成一派。

【译文】

曹将军是魏武帝曹操后代子孙, 而今却沦为平民百姓成为寒门。

英雄割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曹家文章丰采却在你身上留存。

当年为学书法你先拜师卫夫人, 只恨得没有超过王羲之右将军。

你毕生专攻绘画不知老之将至, 荣华富贵对于你却如空中浮云。

开元年间你常常被唐玄宗召见, 承恩载德你曾多次登上南薰殿。

凌烟阁的功臣画象年久褪颜色, 曹将军你挥笔重画又别开生面。

良相们的头顶都戴上了进贤冠, 猛将们的腰间皆佩带着大羽箭。

褒公鄂公的毛发似乎都在抖动, 他们英姿飒爽好象是正在酣战。

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 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

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 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

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 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 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玉花骢图如真马倒在皇帝榻上, 榻上马图和阶前屹立真马相同。

皇上含笑催促左右赏赐你黄金, 太仆和马倌们个个都迷惘发怔。

将军的门生韩干画技早学上手, 他也能画马且有许多不凡形象。

韩干只画外表画不出内在精神, 常使骅骝好马的生气凋敝失丧。

将军的画精美美在画中有神韵, 偶逢真名士才肯为他动笔写真。

而今你漂泊沦落在战乱的社会, 平常所画的却是普通的行路人。

你到晚年反而遭受世俗的白眼, 人世间还未有人象你这般赤贫。

只要看看历来那些负盛名的人, 有谁不终日坎坷穷愁纠缠其身?

【赏析】

此诗当与前诗并看,互为补充。诗起笔洗炼,苍凉。先叙曹氏乃魏武之后,今却沦为庶人。然后颂其祖先业绩和 辞采丰韵犹存于身。开首就抑扬起伏,跌宕多姿。继而写曹氏在书画上之用功进取, 情操高尚。一生沉于丹青,不思富贵,不知老之将至。写“学书”是衬托,写“丹 青”是点题。主次分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开元”八句,集中颂扬曹氏人物画 的成就。“先帝”八句,细腻刻画曹氏描绘“玉花骢”的经过。“玉花”八句,写画 马的艺术魅力,竟使真假难分,并以韩干之画作为反衬。“将军”八句,写如此精湛 绝伦的画师,竟在战乱年代中落泊江湖,为画路人卖画为生,不禁发出世态炎凉之感 慨,抒发自身晚年失意之怅惘。诗在结构上错综神奇、然宾主分明。情感上抑扬起伏,摇曳多姿。诗的结句,更 为历代诗人所赞赏。清代翁方纲曾称此诗为气势充盛,“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

唐诗解读鉴赏2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这首诗告诫我们: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解说: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赏析】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作者简介】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 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唐代宗大历元年(765年),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贬谪。三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抚州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写了一首《送妻诗》,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的心情。杨妻将这首诗作为离婚的证据呈献颜真卿。颜看了杨诗后,非常同情杨的遭遇,钦佩其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的行为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为此,颜还将《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公诸于众。这则判词对临川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唐诗解读鉴赏3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唐诗解读鉴赏4

乌衣巷

唐代: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唐诗解读鉴赏5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 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 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 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我心情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调兵的符牒辞别帝王宫阙,精锐的骑兵包围敌方重镇。

大雪弥漫,军旗上的绘画黯然失色,朔风呼啸,杂拌着两军对阵的战鼓之声。

宁做下级军官冲锋陷阵,胜似当个书生百事无成。

【简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唐诗解读鉴赏6

又呈吴郎

唐朝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呈:送给,表极尊重

堂:草堂。扑:打

为:因为。宁:难道

防:担心,主语是妇人。

远客:吴郎。

多事:多心

插疏篱:主语是吴郎。

甚真:太认真

征求:收税。

戎马:指安史之乱。

【翻译】

堂前的枣子,请你不要管任她打吧,那可怜的西邻,你可能不知道啊,那是个无儿无女无粮的老妇人。

不是因为贫困潦倒,难道她肯这样做吗?只因为她害怕陌生的你,你反而应该对她平易亲近。

她担心你这位远客不让打枣,这不怪你,是她太多心,可你插上几枝疏篱笆,却是有些过于认真。

她说过因为征税早已经穷到了骨头了,我一想到她,一想到兵荒马乱中人们,不觉泪水满巾。

【赏析】

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居住,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别处去。但吴郎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老妇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诗去劝告吴郎。

单从诗本身来看,这并不是一首出色的诗——没有精雕细刻的用词,没有耐人寻味的意境,没有工巧整齐的对仗。但它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人心潮起伏泪水盈目。

这是从内心流出来的“大爱”、“大德”。它超越了诗本身。

为了让吴郎心悦诚服地听从自己的劝告,为了让吴郎不再阻止老妇人打自家的枣,杜甫可谓用心良苦,字字含情,句句真诚。

请看题目,《又呈吴郎》,一个“又”字,表明杜甫至少是第二次给吴郎写信了,中国人常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利益交换”,而杜甫却对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妇人如此关切,其人格之高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呈”字,“呈”一般是下级晚辈少者对上级长辈长者才用,而对方既然是“吴郎”,可知比较年青,但杜甫仍用“呈”这个敬词,极度尊重中含有代老妇人请求之意,不读原诗就让人动容了。

“堂前扑枣任西邻”——请你不要干涉她打枣,只因为,那是“无食无儿一妇人”。她太苦了太难了太可怜了。你说她应该怎么办?你就看她饿肚子吗?

接着杜甫又从老妇人的角度入情入理地分析,“不为困穷宁有此?”——如果不是过于贫困如果不是确实没有办法,人家怎么可能厚着脸皮到你那里打枣呢?换了你我也是那样吧?她不了解你,她害怕你,所以,你应该主动地友好地对待她啊——“只缘恐惧转须亲。”

杜甫生怕这种训导式的语言伤害了吴郎,(杜甫懂心理学,明白怎样做思想工作),明明是吴郎已经不让人家打枣,但杜甫却故意地稍稍责备老妇人——她疑心你担心你不让她打枣,这不怪你,只怪她太多事太多心。这提前给吴郎一个台阶会让吴郎心里舒坦一些。接着,杜甫笔一转,又轻轻地责备吴郎,“便插疏篱却甚真”——可是你插了篱笆却是过于认真了。

我仔细地看“疏”字,真为杜甫而感动,我们不知道吴郎插的那篱笆是密还是疏,我估计是密,但杜甫用了一个“疏”字,尽量地给吴郎最大的面子,生怕吴郎尴尬。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的情感顶点,意义由此扩大了。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戎马”),让

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难的人太多太多,会有多少个西邻寡妇一类的穷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杜甫的哭,是为天下哭,也是为自己为吴郎哭——我们都是漂泊的苦命人,所以,让她打枣吧,她比我们更艰难。

唐诗解读鉴赏7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赏析】

这首诗是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所作,他面对长江夜景,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诗的前两句写夜宿地点及羁旅之愁。诗人夜宿在江边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镇江附近的金陵渡口,静静地座落着一幢小楼,夜宿的远行人,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无穷无尽的乡愁。

后两句写长江夜景。在小山楼上开轩望远,只见潮水退落,残月西斜,在凄迷幽寂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灯火如残星般闪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明月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尽,隔岸几点灯火闪烁,照亮的可能是对岸的瓜州?

作者:

张祜(约782—852年),字承吉,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人。唐代诗人。终身布衣,浪迹天涯,晚年隐居于丹阳。杜牧有诗云:“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诗纯熟工整,流转自然,以宫词成就最高,其山水诗语词浅易,平实清新,多为题咏名寺及羁旅行愁之作。《题金陵渡》是其借夜景写客愁的千古名篇。

注释:

①金陵渡:渡口名,在江苏镇江市附近,即镇江至瓜洲之间的渡口。

②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一宿:一夜。可:当。

③斜月:偏西的月亮。星火:指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灯火。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唐诗解读鉴赏8

子夜吴歌·赏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通过对妇女为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现了妇女对征人思念之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以景开篇,描写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妇女赶制衣服的忙碌场景。“一片月”,表明月光朗照。一片皎洁的月光将夜 晚照得如同白昼,趁着这月光,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忙着为征人赶制冬衣,诗人联想到妇女们一边捣衣一边思念在外远征的丈夫,因而,这砧砧捣衣声包含了多少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啊。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两句承接上文直接抒情,在这明月朗照的秋夜 ,秋风吹拂,但这清风也吹不掉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吹不尽”,突出了思妇绵长而深沉的思念之情。“总是”两字,使 诗中的思念之情更加绵长深远。秋月、秋声和秋风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没有一句见思妇,但思妇内心绵绵思愁全包含在了这景中。情景相融,更烘托了思妇的“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在最后两句说出了思妇们的共同心声,什么时候战争才能平息,我的丈夫停止远征呢?这是多么深沉的一问,让人读来荡气回肠,饱含了思妇们对和平的渴望。而以问句结尾,诗人把读者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本首五言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对停止战争的渴望,而是巧妙地借千万思妇之口表达这一心愿,更具有感染力,读来让人心灵震撼,说服力更强。

【后人点评】

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卷一)

唐诗解读鉴赏9

春思·赏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闺情诗,描写了春季秦地少妇思念在燕地戍边丈夫的痛苦心情。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诗人开头信手拈来,写思妇眼前的景色。燕地的青草才刚刚冒出绿芽,而秦地的桑叶,压低了绿色的枝干。诗文中细微的景色变化暗示了思妇和征夫之间相隔遥远。而第一句当是思妇看到秦地景色而想象出来的,春景可能勾起思妇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思妇内心应该是很不平静的。诗人在开头用相隔遥远的燕秦之地的景色起兴,为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思妇见到早春的景象,不由得触景生情,想到远在燕地的丈夫,远方的夫君盼望着回来团聚的时候,就是妇人思念断肠时。在同一时间两人心灵有感应,这突出了两人心有灵犀,相亲相爱。丈夫想要回来时,妻子应该是非常高兴的,为什么还 有“断肠”之说呢?这就像是开首两句的“燕草”和“秦桑”一样,燕草刚刚冒芽,秦桑叶已经低垂。丈夫思归时,妇人已经思念到断肠了,两相对比,强烈地表现了思妇内心苦苦的思念之情。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最后诗人又由抒情写到景。思妇独守闺房,很寂寞,看到春风吹拂帏帐,撩拨着思妇思念,这怎能让人忍受呢?所以有这两句话,春风我和你并不相识,为什么要闯入我的罗帐?思妇竟然连春风都不允许进入罗帐,更何况是其他人呢?看似无意的描写,却精妙地展现了当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思妇虽然和丈夫相隔遥远,但是对丈夫的感情越发深厚,虽然丈夫相隔遥远,但是她忠贞不移。思妇的心理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腻,语言委婉,真挚感人。

君归而妇断肠,春风吹罗帐招来妇人的厌恶,整首诗都是看似不合理的情况,但细细分析,却是最真实的情感表露,让人读来深感思妇相思之苦。

【后人点评】

清人王夫之:字字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唐诗评选》卷二)


最新古诗词唐诗解读鉴赏相关文章:

诗词鉴赏

立冬的诗词鉴赏大全

《九日闲居》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唐诗《清平调词》鉴赏及译文注释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唐诗《宿府》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戏为六绝句》译文鉴赏句注释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春江花月夜》译文及赏析

《下途归石门旧居》诗词注释赏析及译文鉴赏

宋词《清平乐·金风细细》赏析及译文注释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26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