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

林铃 1157分享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诗人白居易的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描写西湖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因此极富盛名,读后仿佛置身湖光山色中。

【原文】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钱塘湖:西湖的别名。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乱花:各种野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西湖的东边部分。

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阴。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全长1000米,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刚同河堤平行,云气低低地萦绕在水上。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下温暖的树,也不知谁家有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着新巢。

各种野花渐渐要迷住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百看不厌的美景,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的。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诗作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和“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这首诗,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创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白居易只有十六岁,这首诗开始奠定了白居易在诗坛的地位。

【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离离:形容青草茂盛的样子。

原:原野。

枯:枯萎。

荣:繁荣茂盛。

远芳:芳草绵延,渐远还生。

侵:侵占,覆盖。侵古道:延伸到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诗意】

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萎了又会繁茂起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蔓延到远方的一片野草,占据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里,阳光照耀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实际上是白居易应考的习作。科场考试束缚较严,少有佳作,而白居易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可谓惊艳。

诗的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诗句在字面上看平常无奇,但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一岁一枯荣”这句的意思看似仅仅如此,然而写“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颔联的好句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此诗最秒的两句,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这两句诗造就了一种壮烈的意境。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五、六句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诗人勾勒的场景虽古却生机勃勃。

尾联,“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这两句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唐朝诗人白居易诗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

关于白居易的经典诗词鉴赏

白居易诗歌鉴赏有哪些

白居易简介及诗词介绍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唐诗译文 《上阳白发人》鉴赏及赏析

白居易《春风》鉴赏

白居易《浪淘沙》两首鉴赏

白居易《闻虫》译文鉴赏

唐朝诗人白居易诗词暮江吟歌词视频在线看,贝瓦学唐诗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精华图文

    33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