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昭君怨·送别》鉴赏

广顺 1172分享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之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作此词相赠。

  昭君怨·送别

  宋代: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注释

  昭君怨:词牌名。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全词四十字,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之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作此词相赠。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章:

1.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鉴赏

2.苏轼《满江红·忧喜相寻》鉴赏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鉴赏

5.苏轼《西江月·平山堂》鉴赏

    热门标签

    7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