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的肤色为什么会改变 原因是什么

康娣 1172分享

  牛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成为一种名贵的高级营养菜肴,留意观察牛蛙的你肯定会发现牛蛙的肤色是会改变的,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牛蛙的肤色会发生改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蛙的肤色会改变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

  牛蛙的肤色会改变的原因

  牛蛙是一种两栖纲的动物。由于它的肉质细嫩,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牛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成为一种名贵的高级营养菜肴。在一年四季的生活中,牛蛙的肤色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它在冬季和早春季节的“装束”是深褐色;春夏季又逐渐变成鲜绿色;秋季变成淡褐色,然后颜色慢慢变深。显然,牛蛙的肤色变化,既是适应保护自己免遭敌害侵袭的需要,也是为了觅食生存。这是它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形成的一个习性。据研究分析,在牛蛙的身体里含有一种色素粒。这种色素粒藏在皮肤细胞内,在季节交替、环境温度改变时,牛蛙体内的激素和神经系统会作出相皮的反应,使色素粒形成聚集或分散的结果。在环境温度升高时,色素粒会逐渐被集中到细胞的一个点上,从而使肤色变浅;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皮肤细胞内的色素粒会分散开来,这样,肤色就变深了。

  牛蛙的研究进展

  牛蛙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50年代末首次引入我国。养殖牛蛙具有生长速度快、高产高效等优点,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现已经成为特种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国内关于牛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养殖技术、养殖条件下及自然条件下的生活习性等方面。但随着牛蛙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因自繁自养、近亲繁殖而导致牛蛙生长减慢、个体变小、繁殖力下降、抗病力下降等种质退化现象,很多学者开始从牛蛙的生物学性状、遗传基础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王晓清等对牛蛙的可称量性状、生长特性、繁殖力进行了研究,以找出其生物学特征和生长规律,为鉴定牛蛙和其它蛙种、保护和保存牛蛙原种优良胜状及种质、避免苗种生产中种质混杂和退化提供参考。王晓清等针对雌雄牛蛙器官组织LDH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鉴定牛蛙品种或种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对丰富牛蛙遗传学基础研究,促进牛蛙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牛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也有相关报道,而朱传炳等进一步研究了牛蛙的核型,为其遗传育种提供更为准确的遗传背景和理论依据。陈爱萍研究分析了牛蛙的营养成分;王晓清等对雌雄牛蛙的肌肉和皮肤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评估牛蛙的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提供科学依据。郑小乐等针对牛蛙软罐头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郭晓强等对牛蛙系列产品的加工进行了探讨研究,做到可藏性佳、具有营养型和方便性等特点。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食品营养化、方便化和速食化等要求日益提高,牛蛙的深加工制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研究成果对牛蛙养殖业、综合利用及产品深加工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牛蛙的病害及防治

  1、蝌蚪气泡病

  患病的蝌蚪,身体膨胀,仰游在水面,肠内充满气体,严重时很快死亡。 病因是水中溶氧过饱和。

  流行期:主要在夏季。 防治:对蝌蚪池中的水质要注意检查,水生植物过于繁茂的池,应经常注入新水;发生气泡病后,应将漂浮的蝌蚪捞置于新鲜水中暂养,停食1~2天,并用食盐水均匀泼洒(终浓度为4g/ ㎥)。

  2 蝌蚪出血病

  多发生于即将长出后肢的蝌蚪,腹部肛门附近及尾部有出血斑块,并在水面打转,腹部有血水流出。

  流行期:6~8月,病因未明。 防治:清塘消毒,调节水质, 保持水质清新。 每隔 7~10天用二氯氰脲酸钠、二氧化氯或其它消毒剂全池泼洒。

  3 锚头鳋病

  锚头鳋寄生在蝌蚪的体表, 寄生处充血、发炎、肿胀, 寄生多时, 蝌蚪焦躁不安。

  病因: 锚头鳋。 流行期: 四季均可发生。

  防治: 进行综合预防。 方法是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终浓度为 0. 5 ~ 0 . 7g/ m3), 每隔 1 周左右泼 1次药, 连泼 2 ~ 3 次。

  4 车轮虫病

  蝌蚪被大量车轮虫寄生后, 食欲减退, 呼吸困难, 单独游动, 动作迟缓, 若不及时治疗, 会引起大量死亡。

  病因: 病原体是车轮虫。

  流行期: 5 ~8 月。 防治: 此病多发生在密度大的池中。减少养殖密度, 扩大蝌蚪活动空间, 即可避免此病发生。 发病初期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终浓度为: 硫酸铜 0. 5g/m3 , 硫酸亚铁 0.2g/ ㎥)。

  5 红腿病

  红腿病是牛蛙在幼蛙和成蛙阶段的主要病害。腿底侧、后肢、腹下皮肤有红点或红斑, 或呈弥漫性红色。 有的病蛙指、趾有不同程度的发炎或皮肤溃烂。 腹部膨胀, 伴有水肿或肝炎、肝坏死等病。

  病因: 嗜水气单胞菌。 流行期: 5 ~ 10 月。

  防治: 幼蛙和成蛙养殖密度要适量。 每周用漂白粉或硫酸铜全池泼洒消毒, 保持良好水质。 用食盐水浸泡病蛙, 每次 10 分钟, 每 2 天重复 1 次。 对病蛙要隔离治疗, 防止传染。 或用 20 %磺胺脒溶液浸泡 15 分钟, 病情严重者可浸泡 2 天, 即可治愈。也可用氟哌酸泼洒, 池水终浓度为 0 . 05~ 0 . 1g/㎥。

  6 烂皮病

  刚发病时, 牛蛙的头部皮肤失去光泽, 出现白花纹, 接着表皮层脱落, 露出背肌, 后扩展到躯干, 以至整个背部。重者皮肤腐烂脱落, 肌肉裸露, 扩展到全身, 拒食, 不爱活动。

  病因: 长期摄食单一饵料, 缺乏维生素所致。

  流行期: 春、秋季。 防治: 以预防为主。 在养殖的过程中, 饵料要多样化, 并可用新鲜小鱼喂养治疗。 在饲料中适当补 V A 和 VC, 在病蛙饲料中添加抗菌消炎药。

  7 胃肠病( 腹水病)

  四肢无力, 不活动, 也不摄食, 肠道不同程度的充血发红, 腹腔积水, 腹水呈黄色或红色。

  病因:气单胞菌和链球菌。 流行期: 5~8月。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 饲料要新鲜。 水池要用二氯脲酸钠或表面活性剂消毒。 病蛙用酵母片饲喂, 每日 2次, 每次半片, 连喂 3 天。

  8 旋转病

  发病初期, 病蛙在水面作间歇性旋转, 随后出现头部向一侧歪斜, 眼球突出, 失明。 成蛙、亲蛙在出现症状后 2 ~ 3 天死亡。 蝌蚪患病时, 腹部膨大, 腹部、后肢有出血斑点, 在水中旋转式仰游, 随后死亡。

  病因: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 流行期: 主要发生在夏季。 蝌蚪、幼蛙、成蛙均可发生。

  防治:用生石灰将池水 pH 调至 7.5~8.2,再用红霉素全池泼洒,有一定的效果。

  牛蛙养殖的病害较多。 卵及蝌蚪阶段敌害是以水生昆虫类的幼虫、成虫、幼蛙及鸟为主;成蛙的敌害主要是以兽类、爬虫类为主。 各种疾病的预防并不难,只要注意控制好水质, 保证饵料的质量, 加强管理,就可将发病率降至最低。

    热门标签

    5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