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鸟类能认路 原因是什么

康娣 1172分享

  候鸟是鸟类中的一种,它们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秋天,它们飞往南方气候适宜的地方,春天又成群结队飞回北方产卵繁殖后代。这种候鸟在世界各地都有。我国的大雁、仙鹤等,夏季在吉林、黑龙江省的一些湖泊和沼泽地生活,那么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什么鸟不会迷路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鸟类能认路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

  鸟类能认路的原因

  很早以前,人们就对鸟类能识途的本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只普通的极地燕鸥1年当中两次往返于南北极之间,其行程多达2万多公里,但却从未迷过路,尽管它行程的绝大部分是海上飞行。与燕鸥相比,家鸽的识途本领更是众所周知的。一只信鸽无论位于何地,都能从容不迫、准确无误地飞回自己的“家”。那么,鸟儿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

  各国的鸟类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发现了鸟类飞行家借以辨别方向的几种“秘密武器”。太阳、星星都是它们确定航线的参照物,地球磁场则是它们必不可少的“航标”。但是,我们都知道要想根据看不见的磁力线确定航向,必须借助指南针。那么,鸟儿的指南针在哪儿呢?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对这个问题给一个圆满的答案。美国的研究人员在鸽子眼睛的上方发现了一小块自然界中常见的磁性物质。很可能,正是这种磁性物质充当了“指南针”的角色,引导鸽子准确地飞往目的地。问题在于:这种微小的磁性物质远不是所有的鸟儿都具备的。

  生物学家认为鸟儿的血液具有指南针的作用。我们知道,血液的重要成份是铁原子。血液不断地在循环系统内部流动,形成生物体内的血液环路。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一个感应圈置于地球磁场内部,那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感应圈内将产生电动势,而且其电动势大小取决于感应圈与地球磁场形成的角度的大小。所以完全可能,鸟类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充当了上述实验中的感应圈。鸟儿根据自己体内的某种“电流计”测出电动势的大小,并据此判断自己航向的正误。

  鸟类的发展历史

  较一致的看法是鸟类的直接祖先是一种小型恐龙的意见(奥斯特罗姆,1967),认为由假鳄类演化为恐龙中的虚骨龙类,然后再进一步演化为始祖鸟,而演变为新鸟类。

  以前认为古鸟亚纲的始祖鸟是侏罗纪发现的唯一鸟类,2004年时被认为是一种恐龙。从已发现的标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始祖鸟具有羽毛;后足对趾型;腕掌骨和跗跖骨愈合;骨盘结构、锁骨、喙部、下颌关节方式以及眼等许多特征与鸟类相似。始祖鸟具槽生齿,有具尾椎的长尾;脊椎双凹型;前翅掌指骨游离并具爪;脑、胸骨、肋骨及后肢等特征又与爬行类接近。所以始祖鸟被认为是爬行动物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

  除始祖鸟外的其他鸟类全属于新鸟亚纲,其身体结构与现在的鸟类更为接近,其中白垩纪的一些口中具槽生齿的鸟类,构成齿颌超目,包括黄昏鸟目及鱼鸟目。新鸟亚纲其余成员的口中均不具有真正的牙齿。从白垩纪开始出现,在始新世开始繁荣,共34目。近年来在白垩纪地层中又发现一些已绝灭的不具牙齿的鸟类化石,但大都比较零散。这些新颌鸟类有4个目。近鸡鸟目发现于加拿大艾伯塔省晚白垩世地层,1940年被定名为近鸡鸟,1971年又报道了第二个种,这一目与鸡形目、雁形目关系较密切。戈壁鸟目发现于蒙古戈壁省的晚白垩世地层,1974年定名为戈壁鸟,推测可能是平胸类的早期代表。1981年根据在南美晚白垩世地层采集的部分鸟化石,建立了反鸟属,并认为它在进化及分类上应处于齿颌超目与古鸟亚纲之间,建立了反鸟目。1982年在蒙古又发现一个新的早白垩世鸟化石——傍鸟,并建立新的傍鸟目,指出它有可能是最早的突胸鸟类,和鸮形目较接近。198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玉门市附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鸟类化石。

  新生代的鸟类 第三纪早期的化石记录较少,始新世和渐新世突胸类有较大发展,平胸鸟只有鸵鸟目和隆鸟目开始出现,目前已发现近40个已绝灭科的化石。第四纪是鸟类极繁盛的时期。大多数现生种都来源于这个时期。平胸类分布于南半球,但是隆鸟类和鸵鸟类的代表在始新世见于中东及欧洲。现生鸵鸟属的化石曾发现于摩尔达维亚的中新统和广泛发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欧洲和非洲的上新统和更新统。现生种的化石则见于蒙古、阿拉伯和阿尔及利亚的更新统。

  新颌鸟类中也有一些鸟的颌上具有骨质突起,它们是发现于始新世—上新世的骨齿鸟类,已全部绝灭。骨齿鸟亚目?的代表都具有齿状突起,但不具槽生齿。有将近10个属,分布于欧、亚、美洲和西非等地。

  鸟类的生活习性

  食性

  鸟类的食性可分为食肉、食鱼、食虫和食植物等类型,还有很多居间

  类型和杂食类型。有些种类的食性因季节变化、食物多寡、栖息地特点以及其他条件而异。

  迁徙

  鸟类在不同季节更换栖息地区,或是从营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从越冬地返回营巢地,这种季节性现象称为迁徙。鸟类因迁徙习性的不同,可分为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迷鸟等几个类型。鸟类的迁徙通常在春秋两季进行。秋季迁徙为离开营巢地区,速度缓慢;春季迁徙由于急于繁殖,速度较快。

    热门标签

    524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