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寄薛三郎中(据)》欣赏

广顺 1172分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欣赏下这首。

  寄薛三郎中(据)

  唐代:杜甫

  人生无贤愚,飘飖若埃尘。自非得神仙,谁免危其身。

  与子俱白头,役役常苦辛。虽为尚书郎,不及村野人。

  忆昔村野人,其乐难具陈。蔼蔼桑麻交,公侯为等伦。

  天未厌戎马,我辈本常贫。子尚客荆州,我亦滞江滨。

  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

  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土,嗜酒不失真。

  余今委修短,岂得恨命屯。闻子心甚壮,所过信席珍。

  上马不用扶,每扶必怒嗔。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

  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青草洞庭湖,东浮沧海漘.

  君山可避暑,况足采白蘋.子岂无扁舟,往复江汉津。

  我未下瞿塘,空念禹功勤。听说松门峡,吐药揽衣巾。

  高秋却束带,鼓枻视青旻.凤池日澄碧,济济多士新。

  余病不能起,健者勿逡巡。上有明哲君,下有行化臣。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轶事典故——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相关文章:

1.杜甫《寄题江外草堂》欣赏

2.杜甫《九日寄岑参》欣赏

3.杜甫《寄杨五桂州谭》欣赏

4.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5.杜甫《偶题》欣赏推荐

    热门标签

    73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