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起源的假说

福萍 200分享

  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存在着很多未知数,从18世纪起,先后出现的各种太阳系起源的假说至少有几十种,随着近30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才得到一些共识。那么太阳系起源的假说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太阳系起源的假说,希望能帮到你。

  灾变假说

  法国科学家布丰于18世纪中期提出一个假说,认为行星的形成是由于太阳遭到了另一个大天体强烈的撞击,他认为这个天体可能是慧星。这是第一个关于太阳系形成的灾变假说,其后这类假说还多次提出过,直到本世纪初还有人提出,但每次都以不成功而告终。不成功是由两个方法学的缺乏所造成的:把太阳的起源和行星的起源割裂开了,而所有的特征(化学组成,更主要的是同位素组成、年龄、行星只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0.02%等事实)都表明它们有共同的起源;给行星的形成以偶然性,而不认为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德国学者康德于1775年提出的假说更具有科学意义。康德坚决与以往的宗教说法决裂,他勇取地声明:“请给我物质,我给你们看宇宙是如何从物质组成的”。康德假说的前提是,充满宇宙的物质最初以元素质点的形式均匀分布于空间之中,然后,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形成物质凝聚的中心,中心之一就是太阳;同时物质开始了旋转运动。继而,环绕太阳运动的尘埃云组成了行星。完善并给康德假说以数学基础的功绩属于法国的数学家拉普拉斯。因此,这个假说在后来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按拉普拉斯的说法,最初存在着处于万有引力作用下旋转着的和收缩着的气状星云(在此以前不久,赫歇耳发现了这种星云),星云中有一个凝聚中心,后来演化成太阳。随着旋转和收缩的加强,星云团成了扁的形状,并分出了环,环进一步形成凝聚中心-未来行星的胚胎。卫星以类似的方式在行星周围形成。最初,行星和卫星都应该是炽热的气球,只是由于后来的冷却,才有了壳和成了固体。因此拉普拉斯的宇宙假说(注意不是康德)属于“热”宇宙假说。

  摩耳顿-张伯伦假说

  太阳系的一个特征参数是其转动惯量的分配,惯量由产生它的物体距太阳的远近和该物体自转的速率决定。从太阳和行星具有共同起源出发,占整个太阳系全部质量90%以上的太阳也应有最大的转动惯量。但实际上由于太阳自转很慢,它只占有总转动惯量的2%,而行星,特别是那些巨行星,首先是木星却占有总转动惯量的98%。经典形式的康德-拉普拉斯假说不能解释这个矛盾现象。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寻找代替的假说,英国天文学家琼斯的假说就是其中之一。他回到了布丰的观点,但认为组成行星的太阳物质不是慧星撞击,而是另一个行经太阳附近的星球从太阳中吸引出的结果。美国天文学家摩耳顿和地质学家张伯伦共同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假说,按这个假说,从太阳分出气体是由行经太阳附近的一颗星的强大引力作用造成的,然后在凝聚中形成微星,进一步形成小行星、行星。星子的概念在科学中站稳了脚跟,然而假说本身后来被摒弃了。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3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