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美丽的家园地球

木青 1172分享

  放眼四望,我们的 直觉就是平坦的 大地向四面延伸到无际的 天边,而天空则像一个巨碗倒盖下来。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天地认识朴素的 “天圆地方”说。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地球吧!

  地球

  中国古代通过对于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 思考,逐渐形成了3种学说。其中,“盖天说”认为天空像斗笠,大地如倒扣的 盘子;“浑天说”则把宇宙比作一个鸡蛋,天像蛋壳,地像蛋黄,地浮于水上,天像车轮一样旋转不停;这两种学说其实都是把地球置于宇宙的 中心。此外还有一种影响较小的 “宣夜说”,主张世间万物都处于无限虚空之中。

  而在西方,许多哲学家也对天和地的 关系 提出了多种假说。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集先贤理论和当时观测成果之大成,在其经典著作《至大论》中完整描述了以地心说为基础的 宇宙模型,他认为地球为是球形,位于宇宙中央,日、月、行星 各在一些同心球面上绕地球转动。托勒玫使用数学工具,将其模型应用于行星 运动之描述,可以说是创立了第一个科学的 宇宙模型。

  托勒玫的 模型本来只是对宇宙结构的 一种探索,但是中世纪的 教会势力为了宗教的 需要,宣称托勒玫的 地心说是唯一正确的 宇宙论,持不同意见者均被视为异端加以惩罚。

  一千多年过去了,天文观测的 精度大大提高,根据托勒玫的 地心说计算得到的 行星 运动与观测数据的 偏离越来越明显,为了符合观测数据,地心说不得不大量采用本轮、均轮等复杂而又没有存在理由的 结构。面对窘境,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想到了另一种思路,他于1543年出版的 《天体运行论》中首次大胆地提出了日心说,把太阳置于宇宙中央,地球降格为一颗普通的 行星 ,与其他行星 一起围绕太阳转动。地球一天自转一周,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哥白尼使用比托勒玫简单得多的 方法,却更好地解释了行星 的 运动。

  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后就去世了,他提出的 日心说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 争议,才真正为大多数科学家们所接受,后来的 科学研究更进一步地指出,连太阳也都只是茫茫宇宙的 普通一分子,宇宙其实根本就没有中心。

  现代科学指出:地球是从太阳向外数的 第三个行星 ,沿着以固定的 接近于圆的 轨道环绕太阳公转,与太阳的 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所以,地球只是太阳系 中一个普通的 行星 ,当宇航员从太空中远看地球时,它不过是一个带点幽幽蓝色的 普通星 点。但是地球又是一颗最为幸运的 行星 ,由于与太阳的 距离适中,各方面恰到好处的 条件使地球在几十亿年的 历史长河中成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 生命,并最终产生了我们人类,使其成为太阳系 行星 家族中一个与众不同的 佼佼者。

  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 统的 科学研究始于18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如星 云假说、灾变假说等。目前比较公认的 看法是:地球和其它行星 一样,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 云。

  同其它行星 一样,地球也经历了吸积、碰撞等物理演化过程。刚形成的 时候,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由于陨石物质的 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 引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 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 可塑性,且出现局部熔融现象,物质开始分离。较重的 物质逐渐下沉,较轻的 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 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 地核。地核之外的 物质在长期的 对流活动中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 地壳、地幔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 重新组合和分化,地球内部的 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又因为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而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 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 高级生物出现。

    热门标签

    675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