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四大传说之孟姜女哭长城

福萍 200分享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四大民间爱情传说。这四大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孟姜女哭长城,希望能帮到你。

  故事来源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汉·刘向《列女传》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故事情节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猛地听到这个噩耗,这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后世影响

  《孟姜女》是四个故事中历史渊源最长的,可上溯至《左传》。后世称作一段爱情佳话。孟姜女”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之一,不同的地域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其中江南民歌版《孟姜女》是孟姜女调最典型的曲调形态,可说是所有变体的母体。

  传承方式

  江南小调《孟姜女》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结构。在调式上,这首母体《孟姜女》为商音支持的徽调式,每句的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色彩较为明亮,第一二四句“起、承、合”为徽调式,第三句“转”在乐段中向同宫羽调式上游移,与其他乐句在调式的色彩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旋律上,以二度、三度的级进形式为主,细微的跳进使得旋律听似平稳没有过大的跳跃感,实则充满了迂回、曲折的丰富感,旋律的变化非常细腻,音乐语汇简洁明了将全曲完整地贯穿起来。

  在节奏上,四拍子的节奏使得音乐有一种缓慢的充实感,曲调舒缓,柔和,能够使得演唱者更好地表达出内在的情感,偶尔出现的附点节奏带来一种轻微的不稳定感,又在小节的最后一拍得到稳定的解决,使得乐曲有了一种向前的推动力,像轻声陈述故事一般地呈现出音乐的柔美凄凉。

  整个调子用鲜明的对比形式表达了孟姜女内心复杂的情感。其音乐特点为上句轻柔,下句稳定,听起来柔和甜美,是江南民间音乐特有的韵味。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2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