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起源

秋梅 1172分享

  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代表着“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从文化景观的起源谈起,进一步了解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文化景观。

  起源

  文化景观概念在引入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之前,一直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从学术起源来看,德语中的“景观” (Landschaft)一词至少在中世纪就已存在,并在19世纪下半叶引入学术界。随着地理学研究对象逐渐从“自然环境”转移到聚落,对景观的研究出现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分野。

  最早将德国“文化景观”这一术语引入英语世界的是卡尔·索尔。他将文化景观定义为由文化群体对自然景观的塑造。其中文化是推动力,自然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受一种不断变化的文化的影响,景观会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并且可能会达到发展演变循环的终极状态。

  卡尔·索尔在1923—1954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系主任期间,对美国中部、西南部以及墨西哥的乡村景观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了人与自然相互改造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技术手段等文化要素,创立了“伯克利学派”,主要关注乡村景观的研究。初创于20世纪60年代的康泽恩学派则在德国景观地理学派形态发生学方法的基础上,借助文献和地图记录以及细致的田野调查,从现存的形态回溯历史,探究其形成过程,进而解释当下的城镇景观,研究重点在城市聚落景观。

  我国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

  截止2017年,中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共5处,分别是庐山(江西,1996年),五台山(山西,2009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浙江,2011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云南,2013年)和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广西,2016年)。

  庐山五老峰

  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II)、(III)、(IV)、(VI)将庐山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五台山

  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II)、(III)、(IV)、(VI)将五台山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谷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台山还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II)、(III)、(VI)将西湖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六大要素组成。西湖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理论下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景观设计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为中国传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隐逸、藏书、印学等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与传统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III)、(V)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代,至今传统的耕作体系还很活跃,其结构、内涵、组成要素和环境千百年来未被根本改变,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遗产地功能、实践、传统知识得到延续,传统仪式、信仰和风俗也得以沿用。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分布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植被、水源条件、生产、生活体系和哈尼民族的族源,文脉,历史,信仰,传统,社会合作机制,而具备中国南方、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山地水稻梯田景观所不可取代的特征和成就。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199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花山风景名胜区(花山风景名胜区以花山岩画为中心)。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III)、(VI)将左江花山岩画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左江花山岩画由壮族先民骆越人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200多公里的悬崖峭壁上绘制,是世界上单幅面积最大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为已消逝的古骆越人历史提供了明确的证据,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极其重要的遗迹,特别是为壮族发展史提供了确凿和真实的实物证据,重现了消失的历史文明。花山岩画反映了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文化面貌和精神世界,是整个岭南地区骆越文化独一无二的见证。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5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