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海萍4039分享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

《1984》是本特别有名的一本小说,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这也是本让人感到恐惧的小说,其中描写的极权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简直令人发指,电屏无时无刻不监视 着人的行为和思想,繁衍只是为了为党培养出忠诚的下一代,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相互揭发并以此为荣,历史不断被改写成符合国家统治需要的样子,思想罪、表情 罪……各种罪名层出不穷,为了活下去,人的天性被高度压抑着。主人公温斯顿和茱莉亚作为潜藏的所谓“异端分子”,在被思想警察发现后,经过拷打、审问等肉 体精神双重的摧残,也终于放弃了对彼此的爱,失去了内心的坚持,成为无数蒙昧而愚忠于“老大哥”的人之一。

大洋国的党员们一旦对作为全民精神支柱的“老大哥”产生一丁点的怀疑,就会被蒸发或是被改造,脑子里只能有这样的信念: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 量。而对于下层的群众,最高统治者则采取愚蠢民大洋国的党员们一旦对作为全民精神支柱的“老大哥”产生一丁点的怀疑,就会被蒸发或是被改造,脑子里只能有这 样的信念: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 量。而对于下层的群众,最高统治者则采取愚蠢民众政策,让他们满足于低水平的物质保障和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从而无害于自己的统治。

这本书出版于1949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读着这本书不能不想到十几年后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贫困、浮夸 风、思想高压、文化破坏、政治迫害……和奥威尔描绘的情景何其相似,它具有惊人的预言性。但小说中的极权主义的残酷性体现地更加淋漓尽致,奥布兰清楚地知 道:在历史上,异教徒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不肯放弃他们真正的信念。自然,所有的光荣都归于受害者,所有耻辱都归于把他们烧死的人。因此,他绝不会简单 地杀掉与己政见不合的人,给予他们成为烈士的机会,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彻底地灌输到他们脑中去。并且,他们最后不是在外力的胁迫下被迫承认党的思想,而是全 新全意地信奉它,自发地摧毁掉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尊严,可谓洗 脑不见血。

还有其他方面不一一说了,像真理部、和平部、富足部、仁爱部各自的功能和名称形成的讽刺效果,通过消灭旧语言来限制人们的思想,都有深刻的寓意。因为对政 治不是特别感兴趣,看完书的第一感受是不管什么何时何地,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它们,每个人才得以成为一个人,而 不是什么机器或者傀儡,整个社会也才得以避免成为一潭死水。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2

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间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时,天地就崩塌了。”当我看到温斯顿和茱莉亚在查林顿小屋里被捕时,脑海中闪现出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在《1984》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极权社会,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大洋国的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 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x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坚持着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必死无疑,放弃了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却无异于行尸走肉。

人生来具有追逐自由的本性。“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被诬陷入狱的安迪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个地道,成功越狱。安迪所向往的自由,更多的是身体上的自由,而《1984》中温斯顿所向往的自由,则是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自由。在大洋国,不仅有“电屏”监控人们的身体,更有“双重思想”占领人们的思想。“双重思想”即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拥有两种相反的信念,并且两种都接受。在书中,大洋国明明在和欧亚国打仗,突然前线传来消息说大洋国是在和东亚国打仗,于是所有人马上调转矛头开始攻击东亚国——一样的语气,一样的神态,没有丝毫的疑问。所有宣传和欧亚国打仗的文献都落伍了,一切都得以闪电般的速度换掉。人们坚信,大洋国从头到尾都在和东亚国打仗。所有人都别有用心地编织着谎言,却又真心实意地相信着谎言。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谎言包装下的谎言,记忆扭曲下的'记忆。

耐人寻味的是,人们被关在社会大监狱里竟从未想过越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被愚弄了吗?非也。事实上,越是聪明绝顶的人往往越是头脑平庸。“思想警察”奥布兰就是如此。他清楚地知道社会在倒退,谎言充满世界,却甘愿做体制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同时又受着老大哥的监视。这时的他,不是汉娜·阿伦特笔下“平庸之恶”的代表,而是清醒的恶人。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他为何不要?或许,弗洛姆能告诉我们答案。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了纳粹之所以能统治德国的原因。在他看来,逃避自由者既有施虐欲也有受虐欲。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控制一切,破坏一切,另一方面又潜意识里把社会的常规信念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以此避免自由思考,摆脱焦虑。奥布兰或许就是这样,他所理解的自由不仅是对自己的统治,还有对别人的支配。然而,这种绝对的自由既是对自由精神的异化,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他又把极权社会所宣扬的“真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把自己镶嵌在这个病态的体制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他受制于环境,又依靠着环境,甚至享受着环境。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一样,呆在牢里50年后反而不愿出狱。因为一旦出狱,就会发现“自由”的可怖之处:拥有了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牢里的地位,无依无靠,有的只是孤零零的头脑和心灵。对自由的恐惧,最终使他自杀。

牢笼里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能因为笼中的鸟儿可以唱可以跳就说它拥有自由吗?显然不能。充满控制欲的自由是极端的自由。因为白纸面积有限,若纸上的每个圆都无限膨胀,势必会相交,不受干扰的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罗兰夫人临刑前的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说的就是这种伪自由。充满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个人都顺从地接受监视和放弃思考,人类不就成了哈维尔笔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吗?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温斯顿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1984》的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3

奥威尔1948年写的《1984》,当时的他,想象着共产主义极权政治下的社会百态。今天,1984年已经过去28年了,他的想象,或者说他的恐惧,很多都成了现实。我们亲历其中,一字一行地读来,仍然感觉到他天才思想的光芒。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最为精彩。奥威尔想像了一种社会。最高统治者宣称:“和平即战争,民主即强权,无知即力量”。这个社会只有三种人,上种人即“内党”,他们统治一切,享受一切。下等人是“无产阶级”,他们终日蝇营狗苟,除了活着,没有任何东西。中间的阶层叫“外党”,替“内党”工作,穿着工人的蓝布套头制服。内党管制一切,“老大哥”的照片无所不在,浓密的胡须后面是一双紧紧盯着你的、深不可测的眼睛。温斯顿是一名外党成员,为“真理部”工作,在这幢高达300米的大厦的某一个隔间里,他忙于涂改历史:党是一贯正确的,所有的预言,所有的行为都一贯正确。凡与此不符的人或事,要么被“蒸发”,要么被涂改。党认为:“谁掌握了现在,谁掌握过去;谁掌握过去,谁掌握未来”!党对成员的管制无所不在,所有的房间装有“电幕”,它收视两便,你的一举一动均在“电幕”的监控之下。党大力推行“新语”,其目标是将词典越编越薄:生活的简单划一意味着思想的“纯洁”,从而导致语言的简化。外党成员参加“仇恨二分钟”,游 行,围观铰刑,过着各式各样的集体生活……但是,我们的主人公温斯顿,他短暂童年的记忆,却让他深深怀疑眼前的一切。内心深处顽强挣扎的人性,引着他一步步地逾越边界……

第二部分眼前一亮,温斯顿和朱丽亚恋爱了。他们相约去郊外,一只百灵鸟站在枝头,毫无原由地、无所顾忌地尽情歌唱。有小溪流过远处的绿草地,野花在生长。他们爱着,享受着彼此的身体,他们愿意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他俩相约走向死亡;他俩还约定:永不背叛。温斯顿说,党可以让我招供,让我指认,但永远无法让我不爱朱丽亚。

第三部分写党对温斯顿的思想改造。实话说,相较前两部分,比较让人失望。 除了故事的结局。我们的主人公彼此背弃了对方,多年后温斯顿搂了搂朱丽亚的腰,哦,铁一般地僵硬。温斯顿临死前,心中充满了对“老大哥”的感激与爱。

《1984》读后感  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观,让我感觉是从宇宙中一个金字塔尖的一粒沙砾开始介绍,起初只看到这粒沙砾的我们,看到的是完全荒诞无稽的社会架构,恐怖压抑的环境氛围,愚蠢呆板的人民大众,因为这粒沙砾完全悬空,我们没有现实生活中任何经验去佐证它,因而觉得悬空的无稽与愚蠢,但当我们一步步看下去,却发现社会体制的面纱在一层层被揭开,就如同我们渐渐发现了沙砾下的一层层塔台,这个社会有了根基,也因而生出蓬勃生命力,而这也正是最恐怖之处。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不仅英社的标语,更是这个社会维系的循环系统。战争不再是战争,是为了消耗历史潮流不得不到来的工业时代的生产品,以求得社会资源短缺的现状,社会资源短缺,人们生活永远的关注点在满足生命需求,而非精神需求,精神不发展,对于政权就无影响,即和平。  在消息十分封闭的大洋邦,你无法得知你是否和以前相比更幸福,也无法得知别国情况,英社告诉你生活美好,只要你顺从英社,那么就好吃好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双重思想虚构的美好生活,你生不出反叛的思想)你就自由了,而实际上是被英社奴役着。  无知的大洋邦普通民众只知道为一柄铁锅大打出手,而英社成员重复着捏造历史与仇恨节目的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就是监视父母而服务英社,一个没有高级知识的人是最容易轻信和盲从的,也是最容易掌控的,无知的力量让大家对于英社没有叛心,默默痛恨却不敢改变,就是对英社扶持的最好力量。  这本书构造的社会是完全反价值的,“你出卖我,我出卖你”被挂在嘴边,思想警察来处理思想异端,不是死亡,是培养双重思想。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4

由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所作,也是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来讽刺政治和偏激思想,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84年,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年代,三个超级大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而国内的社会秩序全无,一切进入战时状态,为战争服务。

大洋国的老大哥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对民众实行了极端的独裁统治:党的意志高于一切,个人的行为24小时暴露在电幕之下,思想由“思想警察”来监视并且鼓励亲人间互相监视与揭发,篡改历史,建立他国为仇恨目标来统一国内民众思想。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国内大众几乎变成了毫无情感与思想的机器。在这个冰冷的国度里,主人公温斯顿产生了自己想法,对老大哥的个人崇拜主义产生质疑,不满英社党的独裁统治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斗争。

我国的斗争历史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星星之火同样容易被熄灭。斗争未果,温斯顿经历了英社党对其肉身和精神的再次“洗礼”,这个“星星之火”还是变成了他最不想变成的人,甚至热爱上了老大哥,个人自由最终屈服于独裁主义。

在这样一个思想被束缚,行为被监视,人性被异化的年代,无疑是黑暗且压抑的。在我看来,思想的自由才是自由一词的真谛。一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文中的人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死了的人”,而唯一“活着”温斯顿也因组织力量过于强大,抗争无效而归于“正统思想”。

从这本书我得到的警醒就是,反对个人崇拜主义,我们需要是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才能让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我国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让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了民主社会,这是思想的进步,也是思想胜利的结晶。

人生如歌,歌有终时;思想如光,普照世人。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5

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出于对小说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我以为最终一定有一个人会成功,即便他失败了,小说的结局也必定是充满希望的。然而,看到最后一句话,那种发自内心的压抑和被控制感令我几乎绝望,像是所有的心跳和血液流动都一瞬间停止了甚至是倒流了,我脑海里的思想也因为静默的撕扯感而颤抖。

1984是让人窒息,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的的社会。这个让我想起了独裁的纳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苏联,文化时的中国,以及红色的高棉,以及现今的朝鲜。而作者在1945年描写的景象就发生在了6,70年代的中国。

“不过那样也好,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他赢得了跟自己的战争,他热爱老大哥。”

我不明白怎么会有一种力量能够穿越60年,经过了语言转换的消磨、误解,时间与空间的腐蚀、扭曲,依然拥有原本的莫大能力。它是种荒诞而不可抗拒、不可战胜的力量,哪怕知道自己是完全正确的,知道它是荒谬且无可能甚至可能不存在的。那像是从自己的内心由内而外延伸的自己的力量,忘记了呼吸,只记得无意义地反抗,然后急促地喘气,觉得什么地方——或许是自己的思想——痉挛,一切突然毫无预兆地恢复了正常,只是压抑和恐惧又多了一分。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了纳粹之所以能统治德国的原因。在他看来,逃避自由者既有施虐欲也有受虐欲。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控制一切,破坏一切,另一方面又潜意识里把社会的常规信念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以此避免自由思考,摆脱焦虑。奥布兰或许就是这样,他所理解的自由不仅是对自己的统治,还有对别人的支配。然而,这种绝对的自由既是对自由精神的异化,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他又把极权社会所宣扬的“真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把自己镶嵌在这个病态的体制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他受制于环境,又依靠着环境,甚至享受着环境。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一样,呆在牢里50年后反而不愿出狱。因为一旦出狱,就会发现“自由”的可怖之处:拥有了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牢里的地位,无依无靠,有的只是孤零零的头脑和心灵。

牢笼里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能因为笼中的鸟儿可以唱可以跳就说它拥有自由吗?显然不能。充满控制欲的自由是极端的自由。因为白纸面积有限,若纸上的每个圆都无限膨胀,势必会相交,不受干扰的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罗兰夫人临刑前的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说的就是这种伪自由。充满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个人都顺从地接受监视和放弃思考,人类不就成了哈维尔笔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吗?

读《1984》有一点像是读《四世同堂》,都是逃不开的无希望的暗沉和暮色。但《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更善于发现人性的阴暗面、人所最恐惧的力量和最易掌控的弱点。我总觉得若是我生在那个时代,不外乎两种可能——长大了,我是最忠诚的党员;或是在第一次想着反对老大哥的想法时就被思想警察抓住而蒸发。无论是哪一种,都离优秀而成功的人生太过遥远。

在书里,没有优秀而成功的人生。就连似乎唯一的温暖真实的东西,温斯顿和茱莉亚之间的爱,都并不真实。他们的爱,他们对对方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对党的憎恨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更像是在长期的孤单寂寞和绝望中找到一个同伴的激动之情,而非真正的爱情。温斯顿对茱莉亚的爱,似乎是对他心目中的自由的追寻,一种打破他认为不可能打破的枷锁的方式,通过他所以为的真正的爱情这样一种老大哥所绝对禁止的关系的发生,他认为他在某种方面取得了成功,而这种成就感更加深了他对茱莉亚的爱意,从而得到更高的成就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老大哥依旧是成功的,因为爱情依旧不存在,茱莉亚和温斯顿的快乐源于他们自己的错觉。多么悲哀。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温斯顿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1984》的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6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7

双重思想就是2+2=5,一套即知道英社是错误是伪造是虚假但仍能在脑中构建出一套英社的言论中实现了那个社会并深信不疑。我知道是假的,但我假想他是真的并相信假想的思想方法。听起来荒谬,实际上可怕。

英社的聪明在于,它知道历史存在于人脑中和文字记录里,只要没有文字记录,并能在每个人脑中虚构一套完美的社会体系,那么历史就不存在了。这让我想起笛卡尔的二元论,我们看到的世界都并非真正的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认知,真正的世界是客观的,客观的如上帝。当我们的意识改变,很大程度上说是社会改变了。而这正是英社统治大洋邦的准则。书中还讲到许多细枝末节的事情,但和现代社会去很相近,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生活都是生活的表面,至于生活的真相,我们也许不知,就像文中的普通大众一样愚蠢。

而对于朱莉娅,一个只有下半身是叛逆的.人,她没有双重思想,却生活中逃避现实,钻体制的空子的生活中,她宁愿像老鼠一样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也从不想努力去改变社会,这和现在的我们多么像,讨厌某些体制,却从没有想过要改变,实际上也是为体制顺从的一种体现。 

最可怕可悲的是结局,原来兄弟会并不存在,原来以为是最懂我的人,实际上是最可怕的思想警察,以为我的爱超过一切,却在身体的恐惧下出卖所爱。所有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徒劳的挣扎和无声的溺死。最后终于养成了双重思想,并活着虚假的荣誉感中,这才是最可怕,是这个社会的可怕,无声的狞笑着。 

睡前想: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我们是活在意识中还是真实中?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8

整本书十分压抑,令人深陷其中。我们不过是陷入泥泞却不自知的蚂蚁,我们以为的泥泞,其实是深渊。历史是无数巨大的齿轮,真相与谎言夹杂着传动,转啊转,转啊转......我们,是像《一九八四》里的群众一样,只对细枝末节感到不满,还是会跳出重围,审视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我们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问题。

我们比较能接受残酷的真相,还是比较能接受精美的谎言?是先看到后相信,还是先相信后看到?我们比较想要这样子生活,还是那样子生活?我们所追求的仅仅是快乐吗,还是真相?自由?很多人说《一九八四》是一部令人窒息的恐怖小说,绝望、无助、悲凉。

我觉得《一九八四》更像是一瓢冷水,泼得我们清醒。我们想要脱口而出---“这个时代好过那个时代”,却有隐隐约约觉得哪里有些不妥。真相易碎。避开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不谈。我们会发现,逛过了别人所处的世界,会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到了那个世界人们的空洞和了无生趣,想要让自己活得真实一些,丰富一些。如此便好。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9

这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朋友推荐我看的,所以我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翻开这本书。故事的开头部分就是讲外围党员温斯顿的普通生活,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来叙述。虽然看到几个有意思的画面,但匆匆翻了十几页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了。直到暑假里从暑假上再次看到它,就一口气读完了。读的过程中渐渐理清了思绪,作者奥威尔虽然是写一个普通的外围党员的生活经历,实际上是想描述一个极权的社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三个国家(大洋、欧亚、东亚)不断地发动战争,大洋国内部分和平部、友爱部、真理部。虽然这些名字都好听动人,可实际上它们分别管辖的内容却与这三个名字恰恰相反。主人公温斯顿是真理部的文字编辑,主要负责篡改历史,发布假新闻等工作。在这里每个人每天都活在电子屏幕下,在时刻记牢“老大哥在看着你”。但温斯顿天生有着反抗精神。他在没有遇到裘利亚之前,把自己心里的一切感受都写进日记里去。之后他遇到了裘利亚,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爱情。却被侦听机器发现,成为了"思想犯",接受严刑拷打,最终沦为思想上的奴隶。

看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就处在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中,其中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极深。温斯顿的邻居在睡觉时说了几句梦话,被自己的孩子(只有文化岁)举报,思想警察抓走了他,从此世界上没有这个人的存在了。这使我毛骨悚然,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的沦丧吗?之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反乌托邦的代表作之一,是指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里并没有真正的自由。道德沦丧,物质浪费蔓延,表面上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本质上是在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曾在微博上看过的一个由外国愤青拍摄的一个视频,他毫不留情地指出现在的这个世界只操控在少数人的手里,只由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们掌握着。看完之后不得不让人仔细思索一番。这本书也是如此,虽然书中写的是个极权社会,但在现实与书的交界处总能找到相似之处。现代人们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网络也越来越发达,有时候总会感觉自己是处在“电子屏幕”下,不说话、不交际,谨言慎行,但自己的个人信息却还是完全暴露……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警醒我们不要将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即书的封面中所述“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0

历史的车轮在缓缓转动,奴隶、封建、再到民主共和,追求的不外是全民平等自由,也只有这种追求才是推动整个国家自然而然前进的冲动。《1984》以前所未有的睿智预测到了极权的中国,他用锋利的批判展现了对自由、对平等的永恒梦想。

民族的崛起,自由平等是永恒的梦想和追求。古罗马帝国的昌盛,可惜那只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东西分裂,如昙花一现;古希腊民主的兴起,可惜自由平等无法席卷整个社会,腐败衰亡,如过往烟云。良性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的社会风气,美国得以傲立在世界巅峰;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平等的人民保障,中国得以崛起在历史洪流。

一九八四的伦敦,自由和平等只是可笑的虚妄的存在,巨幅的领袖照片,警告的标语"老大哥在监视你",私人家中的电眼与麦克风,深夜拜访的思想police。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咳嗽都逃不过思想pol。ice的眼睛,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挣扎在压抑愤懑的环境中,呐喊、咆哮都只剩下无力的苍白。没有了思想,没有了平等,也没有了自由,这个时代注定是悲哀的,“从下等阶层的角度看来,历史性变动所意味着的,除了主宰者的名称变换,从来别无其他。”

我看见的是国家衰亡的哀歌,民族湮灭的悲剧。一个没有了思想价值观,没有了自由平等的社会,剩下的只有灵魂的游荡,行尸走肉般的颓废,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当主人公那仅有的思想也被磨灭,合上书本,低低的哭泣,浓浓的悲叹,深深的绝望,“过去已然死去,未来不可想象。”

而我的梦想,只是那自由平等的追求,永不停息。“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决不妥协。”如三毛一样在沙砾中狂舞,在戈壁边眺望;“我决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如西蒙·波娃在落日中唱歌,在狂风中呼喊。

平等和自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从没有妄想哪一天闭上眼睛,睁开眼睛便是人间仙境。历史可以像车轮一样驶向梦想,却不可能像田蛙一样跳跃在旷野。

对权威的怀疑和不甘,到对日记的尝试和热衷,再到对掌控的反抗与挑战,虽然温斯顿失败了,然而他的冲动还是荡起了一片涟漪。如同我们的国家,农民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___,改革开放……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一连串冲动,这些由梦想编织的冲动,洗涤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翻新。

诚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正沉浸在浓浓的自由平等的氛围之中,我们在进步,而且有广阔的进步空间。我们的梦想,只要珠峰有顶,攀岩者的足迹就能踏上巅峰;只要大海有边,无畏者的歌声就能撒向彼岸;只要人心有爱,自由风的星火就能照亮苍穹。假使有一天,农民工不必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无权者不必为了利益耗费钱财,小门户不必为了权威趋炎附势……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不要求一切平等自由,只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梦想。

乔治·奥威尔笔下的伦敦激荡着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思想、自由、平等。我们渴望自由平等,事实上,我们也拥有自由平等,在不断地完善中,中国也将在历史的洪流中势如破竹,屹立群雄之巅。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1

《1984》讲的不(只)是关于红色的寓言,是一切集体对个人的吞噬,把《1984》过度代入中国无疑是太过狭隘的自恋。这里的高墙,有着更广的含义。纳粹,奥斯维辛,法国大革命,五月风暴,太多太多的高墙,它们不只在中国耸立着。

我开始的犹疑,不是对高墙的依恋,而是对蛋的警惕,无条件站在蛋这一边,也是在建筑另一堵高墙啊。凡个体汇聚成集体的洪流,都将成为高墙!无条件站哪一边,都是危险的,《1984》里捍卫的,正是不把脑袋拱手让人的权利。

远离洪流,保持距离。孤独的蛋是好蛋。

代入中国来读看得津津有味,也似乎隐隐约约解答了心里的一些疑惑。总觉得吧,像中国这样古老的文明,不论换哪个朝代何种制度,都免不了投上历史重重的影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看似新,其实旧,都藏在文明的基因里,不停复刻。

看到中央集权制在本世纪初如此轻而易举地在法国重建起来,我们丝毫不必感到惊异。1789年的勇士们曾推翻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础却留在这些摧毁者的心灵里,在这基础上,它才能突然间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为坚固。

可见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当我在那个时代的法律、思想、风尚中碰到吞噬过旧社会,如今仍在折磨我们的某些弊病的痕迹时,我也特别将它们揭露出来,以便人们看清楚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恶果,从而深深懂得它们还可能在我们身上作恶。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这些旧制度仿佛原封不动地倒塌在自己身上。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2

终于读完了这本极其深刻而压抑的《1984》。结果到最后,一切都失败了,不仅仅是肉体,不仅仅是认知,不仅仅是思维,不仅仅是爱,而是一切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人性,在极度的摧残中被彻底改造。

1984是一个囚笼,每一个党员的生活都被电屏、思想警察、周围的人、妻子儿女监视着,稍有不甚,就可能锒铛入狱,然后你存在的痕迹将被抹去,仿佛你从没有存在过。只有群众是自由的,因为他们是家禽,因为他们没有思想。这是一个狂热的世界,所以人都信仰党、信仰老大哥,人们的热情和思想被党操纵了;这也是一个冰冷的世界,没有友情,没有爱情,没有亲情,人们只能爱党,只能爱老大哥。过去的所有事实都被党篡改,过去与现在始终保持一致。温斯顿察觉到了这一切,他知道世界是党的谎言。他开始写日记,用来记录他的思想,但这是在犯罪,他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直到他遇见了茱莉亚,另一个憎恨党的女孩,他们开始偷偷摸摸约会,疯狂做爱,在郊区、在野外、在废弃大楼,有一天,温斯顿租下了一个位于群众居住区的古董店(杂货店)的二楼当做据点,这里没有电屏,群众不需要监视。他们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家,找到了一个与真实世界相连接的节点,他们都觉得这里很安全,或者他们自以为这里很安全。爱情开始让1984染上了一点温情,使人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一些希望。是的,还有希望!温斯顿与核心党的一位同样反党的人联系上了!他是兄弟会的成员,一个反党的地下组织的成员,他们还有一本书,一本没有被党篡改过的真实的书。于是某天温斯顿拿到了这本书,在他的据点里阅读起来,这本书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真相,解释了党的所做所为,然后茱莉亚也来了,他给她读这本书,她睡着了,他们睡着了。醒来时已不知是什么时间。他们在窗边像夫妻一样聊天,然后他们被抓了。思想警察无处不在。1984仅存的一点温情被打碎。无法想象的各种酷刑,摧残他的肉体,折磨他的神经,击垮他的思想,篡改他的认知,最后磨灭了他对茱莉亚的爱情。他只能爱老大哥,所有人都只能爱老大哥。于是,并没有希望,并没有温情,绝望成为唯一的色彩。我们的世界,究竟会发展到哪种地步呢?一切果然都是无法改变的吗?一个平等、自由、富足的社会是否无可企及?

最后的大同社会、共产社会是否会将所有的人性抹灭,制造出一个个同样的傀儡,自以为幸福的活着?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3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4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5

伴随着楼上不绝于耳的装修噪音,终于将这本《1984》看完了。这本书算得上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了,绝对经典的讽刺小说,不久前还看过作者的另一本书《动物农场》,也是十分精彩。记得当时苹果公司推出一支广告,便是以《1984》为背景进行创作的,那则广告中将处于行业老大的IBM公司比作小说中的“老大哥”,据说乔布斯非常喜欢那支广告。书中那个虚构的世界里,三个超级大国不断地在战争,可是谁也赢不了谁。温斯顿被捕之前的那段日子和被捕之后的日子,让读者慢慢了解到在以“老大哥”为首的党的领导下,每个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是如何被无处不在的电幕监视着,是如何在“思想警察”的恐惧中担惊受怕地活着。是非黑白被颠倒了,历史被不断地人为改写,它不仅控制所有人的物质,还要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画像以及党的口号: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

想要革命的人自然是有的,就像温斯顿。不过革命的人总是孤独的,倒不是人人都麻木和冷漠,而是早已习惯了旁观,失去了敢于思考敢于突破的勇气。渴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在整个历史上,一种大致相同的斗争不断在重复着。在很长时间内,统治者似乎牢牢地掌握着权力,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他们要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统治他人的能力,抑或两者都有。于是,中等阶层将下等阶层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统治者。一旦达到目的,中等阶层就将下等阶层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统治者。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就像《雪国列车》里主人公最后抵达第一节车厢时,他才意识到一切都是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

只有觉醒之后才会反抗,只有反抗之后才会觉醒。


《1984》读后心得体会范文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最新5篇

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感想5篇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

西游记八十四回读后感范文5篇

《梦想的力量》五年级读后感小学生范文600字

2021学习个人心得感悟范文10篇

做事与做人读后感500字优秀范文范文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白狼阅读个人心得体会范文10篇

    21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