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的成语典故

林铃 1157分享

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无论您是莘莘学子,还是已为人父母之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营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浩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哲理的成语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大逆不道》

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其中势力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则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量。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表面上服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变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主意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现在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愿意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严重违背某种封建道德。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大材小用》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和爱国英雄。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遭到了朝廷权奸的排挤,最终被罢官。经过长期隐退后,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与同住绍兴的爱国诗人陆游结成了好朋友。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让他谈谈对北伐抗金的意见和对策。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现在只做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感到十分叹息。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也用以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也作大器小用。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有哲理的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带有人生哲理的成语故事

著名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

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典故鉴赏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富含哲理的成语故事

富含人生哲理的成语故事

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故事

蕴含哲理的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及哲理

    27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