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故大全简单介绍

家敏2 1163分享

中国历史典故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感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典故大全简单介绍5篇,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中国历史典故【1】

过河拆桥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

【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历史典故】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一精一明干练,善于决断。他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决心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得到了丞相伯颜的支持,但反对的人很多,许有壬就是其中的一个。

许有壬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 要多。”许有壬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不也有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才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壬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皇帝在祟天门下达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满朝文武都要去听读,许有壬被特地安排在班首听读。尽管他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怕得罪皇帝,只好勉强跪在班首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壬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壬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中国历史典故【2】

推心置腹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释义】推:掏出;置:安放。把赤诚的心一交一给人家。比喻为人真诚,能够以心相一交一。

【历史典故】

西汉末年,王室衰微,王莽篡政,建立了新朝。但因其统治时期政令的下达全凭个人的兴致而定,所以常有朝令夕改的事情发生。由于他混乱的统治,引起了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叫绿林军,他们拥立汉室的刘玄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

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刘玄,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绿林军攻占了长安,杀死了王莽。刘秀在攻打邯郸的过程中,杀掉了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秀因屡立战功,被刘玄封为“萧王”。

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另一支起义军――铜马军于邬,双方相持一个多月后,铜马军因粮草缺乏而被迫撤退。刘秀乘胜追击,铜马军将领被俘,全军投降。刘秀把投降的队伍一一改编,还 封给那些投降的将领以官职。但降者不是很放心,担心刘秀并非真心想要招揽他们。

刘秀获悉这一情况后,采用安一抚之计,下令所有投降的人都回到自己原来的部队中去,刘秀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毫不戒备之意,以显示自己对投降者的信任。这样一来,降者都信以为真,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意思是:萧王很诚恳,将自己赤诚的心一交一给人家,我们怎么能不为他卖命呢!

中国历史典故【3】

四面楚歌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楚歌:楚国人的歌曲。四面八方都传来楚国人的歌曲。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历史典故】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之争,持续了五年的时间,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但后来刘邦的实力不断壮大,项羽逐渐处于劣势。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东属楚,西属汉,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楚军发起进攻。刘邦的这一举动,项羽猝不及防,被汉军一逼一到了垓下。韩信又设下十面埋伏,将楚军一团一团一围住。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也没有了。面对强大的汉军,项羽很难突出重围。为了彻底瓦解楚军的斗志,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命汉军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军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所有的楚地。项羽夜里听见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惊地问:“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他深感大势已去,便从一床一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一爱一的虞姬和那匹乌骓马。想到这里,他一边饮酒,一边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最终自刎于乌一江一边。

中国历史典故【4】

门可罗雀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论》。

【释义】罗:设网捕捉;雀:雀鸟。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失势时,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历史典故】

汉武帝时期,有两位非常正直的大臣,他们是汲黯和郑庄。汲黯,字长孺,濮一一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他为人耿直,办事公道,地方官员便将他一级一级地推荐到上面。

汉武帝初年,匈一奴一常常来袭,于是汉武帝决定调集重兵打击匈一奴一。许多大臣明知当时的国力不足以与匈一奴一对抗,但又不敢明言。这时,汲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臣曾听说高祖率三十万大军被匈一奴一围困于平城,连樊哙都难以突围。现在,陛下勇略不如高祖,将军不如樊哙,这一仗万万不能打啊!”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逐渐冷落了他。

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他一旦遇到有识之士,便会向汉武帝推荐。后来,郑庄的一个下属贪一污,,他因此被牵连撤职。

他们两人都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一交一为荣。但后来,他们丢一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司马迁曾为他们两人合写了一篇传记,在传记中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像汲黯、郑庄这样的贤人,在朝为官时宾客很多,一旦失势,竟然没有一个人来探望,门外冷落得可以设网捕鸟了,真是太可悲了!”

中国历史典故【5】

割席断交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

【释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一交一情,不再来往。

【历史典故】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整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一床一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定睛一看,原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继续锄草。

“什么?金子!”在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的,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 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实在受不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心里还 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了,还 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华歆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一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一精一巧美丽的图案,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的,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 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一逼一人。

管宁对这些毫不在意,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坚持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简单介绍相关文章:

经典的中国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简短

5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

简短有趣的中国历史典故故事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

中国历史最著名的10个典故

中国著名的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经典

常见的中国历史典故

中国十分著名的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简单介绍

中国历史典故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感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典故大全简单介绍5篇,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中国历史典故【1】过河拆桥【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历史典故】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一精一明干练,善于决断。他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决心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得到了丞相伯颜的支持,但反对的人很多,许有壬就是其中的一个。许有壬对伯颜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29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