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

春竞5594分享

孙中山早年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援助,但一无所获。在斗争中,他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就必须争取推翻帝国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欢迎大家来阅读。

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

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篇1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继续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要铭记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夙愿,继续把几代中国人为之呐喊、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的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广泛凝聚中华民族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篇2

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接连经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场战争的打击,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即戊戌变法。当时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变法被清王朝的统治阶层推翻了。当时的一些国人通过这次的事件认识到了清政府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从改良转向了革命,即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而我们这节课与要讲的孙中山就是这些革命者中的杰出代表。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广东人,旅居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他曾经化名为中山樵,以后遂以“中山”名世。年轻时学习医学,后来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遂走上了救国之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到拒绝。便放弃了和平改革的幻想,毅然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州最大的城市)成立了兴中会,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系陆浩东准备进行广州起义。但是由于起义消息泄漏,陆浩东等人被捕遇害,此次广州起义宣告失败。当时全国的舆论都在大骂孙中山等人大逆不道为乱臣贼子,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本质,依旧认为清王朝的统治下可以走出当时中国的困境。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海外。他在海外的期间,游历西方各国,考察它们的社会和制度。在这期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为指导他后来的革命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近代最苛刻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清政府在期间的所作所为人们都看在眼里,这个政权不但不能让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反而在把中国的利益出卖给帝国主义,成为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人们对其失望到了极点,很多以前支持变法的人纷纷投身革命,即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转向了推翻清王朝。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出现了许多宣传革命的著作,如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等著作;还成立了许多革命团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华兴会和光复会。

1905年,为了整合革命力量,作为公认的革命领袖的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大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得全国资产阶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的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射到到中国大地上时,革命的烽火被点燃了,仿佛要用铁与血来洗刷干净19世纪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耻辱。那么,革命究竟能不能成功呢?请看下回分解。

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篇3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在他长达一生的革命过程中他的革命认识也几度发生了变化。下面我将慢慢分析。

1882年,当孙中山带着三年的国外生活和所受的资本主义教育回国后,清王朝的腐朽现状明显与他的政治意识有着天壤之别。孙中山的心里点燃反抗与抗争的火种。而此时孙中山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资产阶级地方自治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说这种思想仅仅处于萌芽状态。

孙中山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1894年,孙中山曾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由此可见,他也曾寄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这也就意味着他力倡改革却无果而终。而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他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决心发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思想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到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而这一转变也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出来。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招募会员、筹集资金、训练军事、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并积极筹划组织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兴中会”的成立可以说是孙中山一生开始革命生涯的起点。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积极筹备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1895年10月,孙中山策划了广州起义,但因事前已走漏消息,使得这次起义还没有开始就宣告失败。虽然起义流产,但是这次起义却为这个200多岁的大清朝敲响了丧钟,觉醒了更多的中国同胞。这次失败的起义的结果是孙中山被迫开始了他16年的海外漂泊的革命流亡者生活,但就是在这16年中,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革命目标不断完整和清晰。

当决定了要用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后,他随即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革命活动。从1895年到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有名的如广州黄花岗起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在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他将同盟会16字纲领刊在《民报·发刊词》上并阐发为三民主义。而这三民主义是他以后从事革命活动直到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之前的革命纲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日渐成熟,革命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但在这三民主义之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此时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在纲领中并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帝的主张;三民主义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平均地权”的主张并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但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8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民国后,并未就此走上建设共和政府的坦途。后来遇到的无穷尽的新矛盾,捍卫民主共和的屡遭失败,促使他重新思考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探索中国革命症结所在。后来,受到了共产国际思想的启发,在来自苏俄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帮助下,孙中山重新审视并补充完善了其“旧三民主义”,使其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以上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成长史,有无奈,有苦涩,但它是慢慢成熟的,是孙中山先生从自己的革命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总结出来的,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一生都是在寻求拯救中国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是中国民主革命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篇4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参赛选手:

这地上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漫步在中山路,望着人群熙熙攘攘,车如流水马如龙,一片富庶祥和之景。大家都知道,今天的祖国,是建立在民主革命之上,民主革命的先驱,就是与这条路同名的孙中山先生。如果没有他,也许今天的中国已经被瓜分,沦为殖民地。

所以,人民用天天都要走的路来纪念他,这正如先生当初一样,创立革命道路,然后由一批仁人志士继承发扬,最终成为人民的道路。

先生有他自己理想的路,并为之奋斗。少年时,为了强健国民,他决定学医,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他医术高明,曾为穷人免费治疗,“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但是,先生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了解到必须先医国,救人靠医术,救国需革命。先生毅然弃医从戎,开始了革命这条路。

从镇南关起义到钦州枪声,从河口硝烟到黄花冈烽火,民主革命未曾停止;最终武昌定江山。这就是先生所开辟的路,为了祖国,民族统一而斗争、革命的,反封建与殖民的路,这条路,虽然有袁世凯般一只两只拦路虎暂时受阻,但随着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这条路一直在延伸继续,走在不同的但又有相同信念的人的脚下,这条路不断被踏出、踏平。荆棘丛生,石砾遍布也成了路,这不是先生一个人的路,这是所有革命者,用前赴后继的毅力与不畏牺牲的勇气加上相信历史定会改变的豪气所走出的,通往新中国的路。

“其实这地上本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过去如此,现在不也如此吗?

今天的生活,便是顺着“中山路”一直走来的“解放路”、“建国路”,正在踏出的是“发展路”、“统一路”,将来一定会走上“富强路”、“复兴路”。

我们作为下一批的行路人,不应该有所领悟吗?还是只在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抑或干脆崇洋媚外,“哈韩”,“哈日”?

时代在召唤,征途上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怎能踟躇不行?历史真的只是历史吗?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其实,什么也不要想,我们已经在路上了,不管是齐步,正步还是八字步,我们在这条路上无法停步,这是前人的路,也是我们的路;这是从历史传来的路,也是将一直延伸成为历史的路,我们的确是在路上的。

回想一下,先生的路,既不是“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不是三民主义发扬光大。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不会因片面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敬佩他,才会有如此多的中山路……

时钟的指针不停飞转,夜晚的中山路灯火通明,人群有增无减,夜色中的路,一直通向那灯火阑珊处。

远处,似乎有“振兴中华”传来,路上人们不断地远行,远行,最终到达何方?不是“乌托邦”,不是空想,是科学的,和谐的社会。

先生的精神不因他的逝去而里我们远去,而将会因他的存在而使历史改变,震撼世人,“三民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亦可,只要为民而生,就会被人民记住。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我,已经在中山路上了,不要让我踽踽独行,我们,一同踏上这条路吧!

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篇5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三一班的何宇玲,很荣幸可以为大家带来关于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活动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缅怀先生,展望未来”。

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这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座右铭。总统府是一个简单普通的房间;总统服是经过他自己改造的“中山装”;餐桌上摆的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美味佳肴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布衣总统”,也是少有的人民公仆。

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在他的思想和实践中,爱国主义像一根耀眼的红线,贯穿了他一生奋斗的每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孙中山的革命是为了爱国。他萦思探索、梦寐以求和奋斗不止的追求,就是国家的完整统一。孙中山着重把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衡量人们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国家统一,实关国家之危亡”,反复论证“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道理,把统一作为国家强大的前提,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当前,实现祖国统一,仍是海峡两岸人民的企盼,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凡华夏子孙、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应当深思孙中山所揭示的真理,追慕孙中山为爱国而致力于统一的榜样,为祖国和平统一和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贡献。

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所要学习的。多少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止,孙中山先生则是他们的集中代表。就如孙中山自己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及至生命终结之时,仍不忘告诫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还有待于更大的飞跃,国际地位还有待于提高,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多、很重,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努力,奋斗不息。孙中山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今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坚持和发扬的。

与时俱进、紧跟历史潮流不断进步的精神,是孙中山的又一突出品格。他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进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历史潮流而前进。

他的“布衣精神”,他的“爱国情怀”,他的“与时俱进”无一不值得我们学习,在孙中山总统诞辰15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生,展望未来!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在他长达一生的革命过程中他的革命认识也几度发生了变化。下面我将慢慢分析。

1882年,当孙中山带着三年的国外生活和所受的资本主义教育回国后,清王朝的腐朽现状明显与他的政治意识有着天壤之别。孙中山的心里点燃反抗与抗争的火种。而此时孙中山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资产阶级地方自治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说这种思想仅仅处于萌芽状态。

孙中山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1894年,孙中山曾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由此可见,他也曾寄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这也就意味着他力倡改革却无果而终。而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他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决心发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思想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到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而这一转变也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出来。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招募会员、筹集资金、训练军事、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并积极筹划组织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兴中会”的成立可以说是孙中山一生开始革命生涯的起点。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积极筹备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1895年10月,孙中山策划了广州起义,但因事前已走漏消息,使得这次起义还没有开始就宣告失败。虽然起义流产,但是这次起义却为这个200多岁的大清朝敲响了丧钟,觉醒了更多的中国同胞。这次失败的起义的结果是孙中山被迫开始了他16年的海外漂泊的革命流亡者生活,但就是在这16年中,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革命目标不断完整和清晰。

当决定了要用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后,他随即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革命活动。从1895年到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有名的如广州黄花岗起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在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他将同盟会16字纲领刊在《民报·发刊词》上并阐发为三民主义。而这三民主义是他以后从事革命活动直到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之前的革命纲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日渐成熟,革命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但在这三民主义之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此时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在纲领中并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帝的主张;三民主义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平均地权”的主张并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但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民国后,并未就此走上建设共和政府的坦途。后来遇到的无穷尽的新矛盾,捍卫民主共和的屡遭失败,促使他重新思考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探索中国革命症结所在。后来,受到了共产国际思想的启发,在来自苏俄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帮助下,孙中山重新审视并补充完善了其“旧三民主义”,使其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以上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成长史,有无奈,有苦涩,但它是慢慢成熟的,是孙中山先生从自己的革命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总结出来的,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篇6

你去过中山公园吗?这里地处闹市,风景优美,来此锻炼、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你知道吗?汉口中山公园曾经是一片湖泊沼泽,1920__年开辟为私家花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0__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游览中山公园时,我们更要缅怀伟大的孙中山先生。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欲壑难填,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而苟延残喘的清王朝,不惜大量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深得。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孙中山是一个年少有志的人,认为凡是不合理的事,就应该反对,就应该改变。孙中山先生在广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看到姐姐被强迫缠足,白天行走困难,晚上疼痛不能入睡,就要求母亲为姐姐解除缠足,由此和母亲发生一场争论。他反对“大脚丫头嫁不出去,三寸金莲走路好看”的封建传统思想。当上了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妇人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是个不屈的斗士。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共和的伟大事业中,作为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了革命事业四处奔波,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早19世纪末,孙中山就联络爱国青年和华侨,开始进行反清革命。1920__年,他与其他革命志士一起创立了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们吹响了革命号角,激发了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受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影响,1920__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和士失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清朝的统治在革命的浪潮中土崩瓦解。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永记孙中山。

孙中山是一个关注环保的人,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之余,仍不忘在各种场合提出富含环保理念的主张,并努力付诸实践。他提倡植树造林,调节生态平衡;他重视治理江河,发展水利;他关注城市污染状况,改善城市环境。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孙中山逝世的日子与植树节是同一天,这也是告诉我们,孙中山是万古长青的、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人、缅怀的人。

在辛亥革命一百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我国做出贡献的所有人,更不能忘记伟大的孙中山。

孙中山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三分钟篇7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接下来由我为大家带来关于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活动的演讲。

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他的思想和实践中,爱国主义像一根耀眼的红线,贯穿了他一生斗争的每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孙中山的革命是为了爱国。1894年,山兴中会在孙中山的奔走组织下成立了。他沉痛地指出,“方今列强环伺,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日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1920__年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争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各自扶持军阀充当代理人,割据一方,彼此厮杀,战乱频繁,中国依然是四分五裂的局面。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成了孙中山一项首要和迫切的任务。他萦思探索、梦寐以求和奋斗不止的追求,就是国家的完整统一。孙中山着重把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衡量人们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国家统一,实关国家之危亡”,反复论证“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道理,把统一作为国家强大的前提,特别指出“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他在1920__年和1921年进行的两次护法运动,都是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为打倒军阀,削平叛乱,统一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他一再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当前,实现祖国统一,乃是海峡两岸人民的企盼,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凡华夏子孙、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应当深思孙中山所揭示的真理,追慕孙中山为爱国而致力于统一的榜样,为祖国和平统一和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贡献。

爱国必须全心全意致力于建设国家。孙中山的爱国精神不仅体现在革命与维护国家统一之上,还体现于建设国家,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民素质的现代化。“为众生谋幸福”,使中国走上富民强国之路。他指出,“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孙中山1920__年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一则是为了能和平统一祖国,免于国家形成南北分裂之局,另则是为了能够专心从事实业救国。他提出了用20__年时间修筑20万里铁路以奠定中国富强之基础的宏伟目标。为“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他经过多方考察、总结经验,又于1919年提出了《实业计划》这一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的、使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虽然先生的诸多计划和主张因时局的限制而没有得到实现,但其盼望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却凝聚着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多少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止,孙中山先生则是他们的集中代表。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多次起义失败、他乡被难、奸人篡权、小人背叛、他人质疑……所有这一切打击和磨难都未能使他失去为实现救国图强而奋斗一生的坚强意志。反过来他还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更有益于救国的道路与革命主张。就如孙中山自己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及至生命终结之时,仍不忘告诫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但是,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还有待于更大的飞跃,国际地位还有待于提高,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多、很重,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努力,奋斗不息。孙中山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今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坚持和发扬的。

与时俱进、紧跟历史潮流不断进步的精神,是孙中山的又一突出品格。他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进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历史潮流而前进。孙中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爱国思想驱使下,他表现出了服从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精神。最初他幻想依靠帝国主义来助中国走向共和,为此奔走他国,多方呼吁;在南北割据时期,他又幻想依靠军阀来维护共和,然而,陈炯明的叛变使他深刻认识到,谋求国家统一进步,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决心“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决定同代表中国新兴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携手,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一手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其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成为其继辛亥革命之后又一伟大的历史贡献。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日千里,故步自封就等于落后,而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只有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把握世界脉搏,方能时刻以新的面孔、新的姿态展现于世界面前,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5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