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实用写作 > 演讲稿 > 经典演讲稿 > 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

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

瑞霞0分享

让我们重视传统节日,了解民族文化,让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与收藏。

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

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篇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记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应该继承这些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的文化本位,我们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试图涌入中国,中国的一些年轻人深受这些带有浓郁宗教的节日吸引,却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和保护,我认为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大家不能单单因为西方的节日带有异域风情、特殊思想文化,而在保护本国本位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现象不仅令人寒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首先,中国共产党员以身作则起领导作用,在互联网上刊发了一篇评论《党员干部不应该过洋节》,以此来教育人们应如何对待过洋节这一问题,呼吁人们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万万不可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

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引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这是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国办公厅文件。这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节的涌入,使国人清醒地认识情况。

而且保护并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从“小树苗”开始培养。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培养儿童的思想,毕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将来需要他们来呢接受,我们应该在他们身上多下些心血,教育儿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洋节。比如:教育他们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便于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接受。万万不可在新一代手上出了差错,使将来出现更多数典忘祖的情况发生,那么这样的话,后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并继承这些传统节日文化。

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篇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面对这些文化我们应有的态度是去了解,吸收。但要有主次之分,在不丢掉民族文化的同时,适当的发扬具有色彩的西方节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也是代代相传,并且相当注重本位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更为频繁。难道就不应该发扬其它有色彩的节日吗?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文化极其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捧西方节日。就好比说情人节,当天不仅会有手牵手漫步街道的情侣,各个街头还会有许多卖花、气球的小贩。各大商场的商家也借机营造氛围创造商机。这足以说明大家都很享受这种节日带来的快乐,并且一些中老年人也慢慢开始接受西方节日,追随时代的潮流开放思想,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发展,这何尝不是一件美事。中国的七夕首次被写进中办国办文件,在这种洋节的影响下,人们也并没说不过中国节,不注重中华文化了。所以好的洋节还是值得被借鉴。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奋斗至今,是人民的榜样。在面对洋节影响越来越大的现象,他们曾刊发《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这类文件。党员干部内心中爱国,重文化的情怀是值得人们欣赏和赞扬的。但也有对立面,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化可以说是完美无暇,所以各国之间才要不断进行交流沟通,党员不能一票否决所有的洋节。当今不是只有中国过中国节,在温哥华一些有华侨居住的国家也开始置办中国节日,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也在影响别国,而当地政府没有拒绝阻止这种行为,说明别国是积极认可,吸取我们的文化,而我们的党员又怎该全盘否定这些有特色的洋节,党员应该领导我们过好节。

我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意见,现代青年人思想开放,凝聚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即使这样也要在不丢掉本位文化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本末倒置,要振兴我国传统节日丰富文化内涵,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忌一味追求新鲜事物。

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文化至关重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热爱节日,人民应过好节。

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篇3

我喜欢的中秋节又要来到我的身边了。在我的家乡中秋节有互相串门拜访的习俗。然而我们家的亲戚居住得都比较分散,他们都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而且距离得比较远,所以我们家的中秋节情况比较特殊,经常是需要两头奔波。

中秋节的前两天,我和妈妈急匆匆搭车去澧县外婆家提前送中秋礼。乘车的时候,我看见很多人都提着月饼礼盒,我也不例外。我想,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一定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中秋节的含义是就是中秋团圆,团团圆圆。中秋节有一个习俗,就是全家人一起吃月饼,寓意是一家人从此团团圆圆,永不分离。

从外婆家送完中秋礼回来以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到乡下奶奶家去,于是就派爷爷做代表,将我们每一个人的祝福送到。

中秋节早上,吃过早饭,妈妈准备为过中秋节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妈妈一进菜市场就直奔卖鸡鸭的地方,我也跟着凑过去。我跑过去一看,觉得十分奇怪,平常买鸡买鸭都是现场杀,可是今天鸭子已经杀了二十多只,随时准备卖出去,而鸡却没有杀好。我问爸爸为什么,爸爸说这是常德人过中秋的特殊习俗,就是吃鸭子。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晚上,我将坐垫和桌子摆在阳台的地板上,桌上摆着一个圆盘,圆盘上有四个杯子,里面都装满了水,代表团团圆圆,桌上还有我最爱吃的毛豆。我们幸福的一家三口在坐垫上,一边吃毛豆,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真是其乐融融。其间,我们还做了个有趣的游戏,叫成语接龙。规则是如果超过一分钟接不上就算失败,失败的人罚喝一杯白开水。刚开始,我们都接得很迅速,到后来,我就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了。为此,中秋节的晚上我可没少喝水,害我一晚上上了很多趟卫生间。

每年的中秋节都各不相同,今年的中秋节又别有一番风味。

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篇4

我的家乡铅山物产丰富,传统美食远近闻名,有香喷喷的烧饼、味道鲜美的灯盏果、鲜嫩滑爽的肉丝粉等等,其中我对灯盏果情有独钟。

我先介绍灯盏果的制作过程吧。灯盏果的果胚是大米做成的。第一步,把大米浸泡在水中大约2小时,然后用石磨或机器磨成雪白的米浆;第二步,把米浆放在锅中煮,不停的翻炒,等到水被蒸发干了能揉成果团了,就停止烧火;第三步,取出一个大果团,揉成圆柱形,再捏成一个比汤圆大些的小团,放在两个手掌心之间揉透,成了很光滑的小球,然后小心翼翼捏成中间凹陷的灯盏形状,这样果胚就做好了。

灯盏果的馅料也很讲究,要用萝卜丝、豆芽、香菇、瘦肉丝、墨鱼和虾米混合在一起,放在锅里炒成半熟,再放些油、盐、味精等调料,出锅后拌上红薯粉。馅料做好后,一勺一勺地把它放进果胚里,再放进蒸笼里蒸20分钟,这样美味的灯盏果就做好了。

灯盏果吃起来柔韧而又细腻,香辣而又醇厚。你到铅山来做客,热情的家乡人总会献上热腾腾的灯盏果招待你。当你吃第一块时就会觉得味道不同凡响,吃第二块时就会觉得确实名不虚传,等到吃第三块时你就会忘不了我们的家乡——铅山啦!灯盏果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的。

灯盏果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从前,铅山有一个在外地做官的人名叫丁洪,他为官十分清廉。一次他回到铅山探亲,一天他的儿子居然不见了。丁洪因思念儿子每天都睡不着。有一天,他实在大困了,迷迷糊糊就趴在灯下睡着了。睡梦中,他发现油灯越来越亮,出现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诉他说:“我已经找到你的儿子了,快去房间看看吧。”丁洪醒来,赶忙跑到房间一看,果然不出所料,看到自己的儿子正在床上睡大觉呢!为了感谢这位老神仙帮他找到了儿子,他用家里仅有的大米、白萝卜、瘦肉、豆芽做成如灯盏形状的果。把它们分给邻居吃。邻居们吃了都觉得从未吃过如此的美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食品取名“灯盏果”。现在每逢节庆日亲友团聚,人们总会摆上圆圆的灯盏果,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爱我家乡的灯盏果,更爱我的家乡!

保护传统节日三分钟演讲稿篇5

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土地上。

说到传统,许多人会想到各式各样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小吃,那一个个老字号都是那么的有名声,有生命。而我们东莞的东坑镇,就有一美食叫“糖不甩”。相信你已经耳熟能详了吧?相传,这还和八仙有关呢。当时东坑镇的人们都吸毒鸦片,整个东坑镇都民不聊生。八仙想尽了办法,却还是不起作用。于是,八仙中的吕洞宾把仙丹制成了糯粉丸,这就是“糖不甩”,村民们吃了糖不甩后果然很有效果。所以,“糖不甩”也是东坑的一个象征。

除了小镇传统美食,我们春节的美食是我们祖国的一颗明珠,一个伟大的象征。比如说,春节元宵吃的汤圆,那种用白糖,芝麻,豆沙等等做馅的汤圆,都是中国人民的喜爱;又比如说年糕,年糕的“糕”和“高”同音,寓意小孩吃了以后,“年高”,年年快高长大,健健康康地成长。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美食中,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安生活的祈求。

还有春节的饺子,也是我们祖国的传统美食。其实,饺子在公元196年就有了,但那时的饺子不叫饺子,而是叫“娇耳”。饺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这是一种在春节时常的食物,有些地区在冬至也有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的时候,有些人总是把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作馅儿包入饺子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以后的日子会更加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所以,饺子有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平时中秋节的月饼,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民俗”的一种象征。早在殷、周时期,月饼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的月饼跟现在大不相同,那时的月饼名“胡饼”。后来,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有考究,出了许许多多有名的饼店。苏东坡有句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才开始流传。

民间的各种美食,都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象征,也是在美食界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66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