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技能教学 > 演讲技巧 > 朗诵技巧 > 朗读的最基本技巧

朗读的最基本技巧

倩愉0分享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朗读的过程里,需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朗读的最基本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朗读的最基本技巧

朗读的最基本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 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朗读技巧训练5种方法

1、选择背景音乐

其次,我们要选择好背景音乐,因为音乐能或多或少地掩盖掉一些你朗读的瑕疵,还能更快地将观众带入进情景之中。

2、了解并分析作品

你需要对选择的作文有较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包括背景、含义等等。并且要多多练习。

在把握逻辑性关系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隐藏语言“即”挖掘潜台词“。

像鲁迅的作品很多都是影射讽刺的,所以朗读者往往会在一些看似没什么实际实在暗喻的句子上大力渲染,观众也会觉得不对劲,回过神来时知道你的意思,于是就会生出敬佩之情。

3、抑扬顿挫

朗读需要注意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注意从虚词上入手。像“但”“可是”之类的后面的一般语调上扬,显示激情高昂,”的“”地“之类的虚词一般要轻读。

4、停连

停连其实就是停顿,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可以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像你需要换气,咽口水之类的。

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看你自己决定。

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基本上是原文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处。

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

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

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5、注意修辞方法

像排比,便是作者加强语气增加气势的一种写作手法,你当然要读出它或激动或愤怒或悲伤的感情。此时你需要有重音。那么如何表现重音呢?

一是加强音量。二是拖长音节。三是重音轻读。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

四是停顿强调。在要强调的词后面做一短暂的停顿。

该介绍的方法差不多都介绍完了,那么就来一些常见的小知识吧。

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也就是抑扬顿挫了。

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练习: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是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浴血奋战,赶走了统治者。

华盛顿是个伟人,但并非后来人所想象的,他专做伟大的事,把不伟大的事留给不伟大的人去做。实际上,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一天,他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走出营房。它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

“加油!”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着:“一、二,加油!”但是,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块都不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油!”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能把石块放到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落下来。

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你为什么光喊加油而把手插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

“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哦,这倒是!”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向这位鼻孔朝天,背着双手的下士露出他的军装。“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

可以想象,那位下士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华盛顿本人,是多么羞愧,但至此他也才真正懂得: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绝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作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朗读作品的方法

1、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

一、模仿式朗读

模仿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不可缺少的,小学生通过模仿可以初步感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形成一定的语言感受力和初步的欣赏能力。模仿的对象有很多,可以是录音,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家长。例如,学习一篇美文,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静静地听,悠悠地想。这种读,生字新词在不知不觉中映入学生的眼中,进入学生的耳里,流入学生的心里;这种读,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停顿、重音、语调、速度,无须细说,一切尽在读中;这种读,能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模仿,学困者受到启迪,学优者受到感染。除课堂上的模仿式朗读之外,课外的模仿也非常重要,可以引导小学生向优秀的电视节目学习、向优秀的主持人学习,也可以向朗读水平高的家长学习。

二、联想式朗读

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生活体验少、理解能力低等因素的影响,在准确把握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小学生惟朗读而朗读,单一地从课文中去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确有点难。

但是,我们可以将朗读课文与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联想,符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此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例如:学习小学三年级《荷花》中的第一、二自然段,我们没有直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来教。首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荷花,在得到确切的回答后问他们看荷花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味看荷花时候的心情。小学生看荷花的体验被唤醒了,他们很快地进入了看荷花时候的状态。这个时候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很轻易地把握住了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毫不费劲地读出了那种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让朗读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想象式朗读

想象式朗读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以文本为基本资源,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顺利进入到文本描绘的特定情境为基本目标,从而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朗读方式。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是一项需要读者合理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的过程,离不开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它在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勇于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小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力中再现文本所提供的特定情境,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可抓住“满地”、“这一朵”、“那里一朵”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到处开满了鲜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这句话,把花朵与星星联系起来想象,在脑海中展现出“鲜花满地,数不胜数”的情景。

四、对比式朗读

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比。教师的范读对于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掌握朗读的速度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借鉴、示范作用,这种范读应该建立在学生尝试阅读的基础之上,是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尝试阅读所产生的不满足感和困惑,以高水平的范读来引领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比如课文《画杨桃》文中,父亲叮嘱的那句话和老师说的那几句话,我们先让学生去读,一般来说,学生很难把长辈对晚辈说话的那种语气读出来。接下来,老师就要读了,把那种充满期待希望的感情读出来。老师读完以后接着问学生:“你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你们感觉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于是,我们启发学生:“你能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如何读才能读出来呢?”学生朗读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在这里,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指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然后协同解决问题。

    67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