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学习园地 > 知识积累 > 二十四节气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大全

二十四节气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大全

宋佳24359分享

二十四节气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大全_冬至吃汤圆意义

一年24个节气, 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全部节气,但是冬至是一定了解的,这是一个属于冬天的节气,那么关于冬至的一些相关知识内容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二十四节气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大全,欢迎参阅。

二十四节气冬至吃汤圆的来历大全

冬至吃汤圆的来历

冬至是一年廿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在农历十一月间,没有固定的日子,今年则在十二月廿二日。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

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以前,在农业社会,冬至前一两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并准备做汤圆,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压榨水份后,成为圆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来,把它搓成圆仔,圆仔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合家围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冬至吃汤圆蕴含的意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节日对生活的影响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我们,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我们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代人民呢也会根据冬至这天的天气情况来预估接下来的天气好坏。


冬至养生六大原则

1、定时起居:冬至一后,白天的时间缩短,睡眠时间也需要根据季节来进行调整,最好是早睡晚起,等到天亮之后再起床,特别是老年人,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尤其要做到缓慢起床,不能醒来就立马起床,可能就会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老年人可以在早上9-10点出来运动,或者下午3-5点运动都是可以的,不用非要早起运动。

2、快乐情绪:李博强调,冬季养生中情绪养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个好心情,就是一剂很好的养生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内心都是暖暖的,而且身体的气血也会通畅,不会气郁气结,就会很少生病病。

3、食补温肾:冬季食补最主要的是补肾精,因为肾属于冬天,冬季里是补肾的最佳时间,而冬至是最重要的补肾时间点,如果这个时候肾精亏虚,来年真的就会感到非常的虚。

4、防低温损伤:冬至一之后,气温就会进一步下降,体弱的老人往往就会因为低体温而出现皮肤苍白,发凉,或者皮肤青紫;面部肿胀,全身肌肉僵硬,腹胀,或者寒颤的状况,动作思维也会发生障碍,呼吸频率及咳嗽反射降低,心搏会缓慢,有突发室颤或心跳骤停的倾向而导致走向死亡的道路。

或者因为寒冷的气候就会收缩他们的血管,减慢血流,增高血液粘稠度,从而导致心脏血管发生痉挛,诱发心绞痛的状况,或者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塞、中风。

5、多做运动:喜欢晨练的老人们也不需要那么早就起床,最好太阳出来再去锻炼,这样阳气就会上升,还可以晒太阳来补阳,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出现身体中的心血管发生意外。

除此之外,李博也指出,年轻人更需要多运动,因为长期在办公室坐着,很少能够晒到太阳,身体内血液就会不畅通,更容易生病,多运动还能有利于增加免疫力,减少感冒发生的次数。

6、药补要对症: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冬季进补用膏方,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省时间的事情,不用每天操心吃什么,其实专家们并不建议大家盲目吃膏方这种东西,西苑医院脾胃科副主任医师李博指出,膏方主要适用于慢性病患的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一般的白领人群是不需要补膏方,只要平常抽出一点时间运动,饮食均衡就好。

为什么冬至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23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