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本文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本文虽名为序,却突破了一般的序文平实介绍的框框,抒发了对革命者的深深怀念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莽作孩儿塔序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并赏析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美。

课前预习:

1、 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 《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2、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 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 解题:关于序

1、《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2、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3、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师。

三、研读文章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天气与心境:

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 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

4、《孩儿塔》的出世→走出惆怅

(三)品读语言,挖掘含义

1、品味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怅的心绪。

2、品味相关语段:第四语段

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

“一般的诗人”、“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3)再次全体朗读

(四)研读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四、整体感悟:

问: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答: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主要方面。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鲁迅富有魅力的语言中,不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炽热、深沉的情感。

其实,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也可以是一个作为青年人朋友的鲁迅,还可以是一个作为孩童的鲁迅、作为孝子的鲁迅、作为丈夫的鲁迅、作为慈父的鲁迅、作为兄长的鲁迅等等。

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如果你读鲁迅的文章越多,引发的思考越深,你就越喜欢他、越佩服他。

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成为你尝试着认识生活中不同侧面的鲁迅,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一把钥匙。

六、作业

以“ 的鲁迅“的形式确定一个专题阅读,并进行一次这样的专题写作。

七、板书:

怀念白莽 惆怅

评价诗集 欣慰

附:白莽作《孩儿塔》序(备课资料)

1、图片

2、《白莽作〈孩儿塔〉序》赏析

抒情美 音乐美 精炼美

——读《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的杂文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杂文风格的抒情散文,一类是寓理于情的时评、随笔、杂感等。《白莽作〈孩儿塔〉序》就是第一类中极具抒情美、音乐美,精炼美的文章。

本文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最初发表于1936年4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后由许广平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白莽,笔名殷夫。1931年1月17日与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鲁迅以无可遏止的悲愤,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文章,以抒发对被害革命青年作家的深沉的爱,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青年作家的强烈的恨。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就义之后五年,由于“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因此在这种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的情感天秤上似乎又增加了许多重量。文章一开始便以“还是冷”、“有些凄凉”、“更加惆怅”等抒情短语,渲染出了鲁迅写作序文的心境,给了人们以极为强烈的情绪感染;接着写作序的请求,引起了作者的沉痛回忆。白莽的声音笑貌又在作者的“眼前”出现。白莽兄弟“殊途同归”,同时被捕入狱的不幸遭遇,再一次撞击着作者的心扉。“四年之前”写文章本想“将它们忘却”,可又怎能忘却呢?时过五年了,“他的年青的相貌”,不是分明清晰可辨,“象活着一样”吗?旧血迹上又添新的血迹,旧恨末消又增新恨,鲁迅的心怎的不“凄凉”、“惆怅”,怎的不悲不愤呢?这段娓娓述说,交织着鲁迅对白莽的爱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片深情,一片真情。紧接着,作者袒露了自己写序文的矛盾心情:“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把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既是请求作者心情的写照,也是鲁迅自己作此序时心情的写照。为什么象“捏一把火”?为什么“寝食不安”呢?因为一方面他知道为亡友“做序文”是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怕因自己“简直不懂诗”而曲解了诗的精神,因此他对白莽的诗,“一句”也“不能”说。这除了表现鲁迅的自谦外,更主要的是要奉献他对于革命青年作家白莽的巨大尊敬。文章至此,感情蓄积得很重很重了,一到第四段便破闸而出,翻腾起汪洋恣肆、无法遏止的感情波涛,从而将序文推向高峰,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文章不仅用一连串的比喻形成排比,气势宏伟的热烈歌颂了《孩儿塔》诗集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还以“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与之对比,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这篇序文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溶于一炉,感人的力量特别强烈,表现了浓烈的抒情美。

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我们还会突出感觉到一点,即不仅具有把情美而且具有音乐美。序文前三段曲曲折折表露心迹,有凄凉、有惆怅、有自谦、有尊敬、有愤怒、有爱怜;但到了第四段这些感情凝聚成了强大的冲激热浪,对诗集予以高底的赞美,热烈的歌颂,感情的热度达到了沸点。这种感情的曲折变化到迸发喷涌,形成了序文强烈的内节奏和内旋律,即感情的节奏和旋律美。不仅如此,在语言形式上,序文前三段全是散文句子叙议抒情,而到了第四段“一变而为用诗的语言抒发感情,结尾段又回到用散形句子表达。这样的段落组织,形成了序文的外节奏外旋律,即整散段交错形成的节奏与旋律美。这种节奏与旋律之美,在第四段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不仅整齐句子与散形句子交错,而且前后分别用“在”与“界”相协,读来别具一种韵味,表现了强烈的音乐效果。

这篇序文语言的精炼美,也是令人倾服的,仅就第四段来看,不仅用博喻的形象引动人们展开想象的翅羽,去展现“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爱的大”,“憎的丰碑”所含的壮美景象,从而认识《孩儿塔》诗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用极含蓄的“是有别一种意义在”与“属于别一世界”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鲁迅先生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的血》中所论述的内容:

统治者……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至今并末宣布。这一面固然在证明他们是在灭之中的黑暗的动物,一面也在证实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阵营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几个遇害的同志的年龄,勇气,尤其是平日的作品的成绩,已足使全队走狗不敢狂吠。

然而我们的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但无产阶段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这就是“别一种意义”、“属于别一世界”的最好注解。十几个字托负着如此丰富深刻的内容,可谓精炼之至。

这篇书序以极精炼的语言,以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旋律,极浓郁的抒情为特色,而区别于一般的书序,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

白莽作《孩儿塔》序(练习)

白莽作《孩儿塔》序

(一九三六年)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渐渐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记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 ,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1.此文的作者是 。

2、默写第四自然段中空白处的句子 。

3.文章第一段写了春天的冷和雨以及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选用文中的两个词回答)。

答: 。

4.第二段回忆了白莽出狱的情景,叙述的侧重点是(  )

A.告诉作者自己是革命者   B.告诉作者为什么热天仍穿着棉袍

C.叙述他获释后的坚定、乐观的态度  D.叙述他年青的相貌像活着一样

5.文末两段中的“别一世界”和“那一世界”的指代意义是否相同?

6、第四自然段中“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的含义是什么?

答: 。

7、分析第四自然段中排比句的作用。答: 。

8、仿照第四段文字的语言形式(运用博喻、对比手法),确立一个话题(或演讲,或作书评等)并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1.鲁迅  2.略 3、凄凉、惆怅  4. C 5.指代义相同,皆是指的无产者劳动大众的世界。 6、 属于无产阶级, 对革命者前行具有极大意义 7、对白莽和《孩儿塔》的赞赏之情,高度肯定了思想价值和爱憎分明的诗歌风格。 8.例句:“只有一种死,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脱壳的笋,落地的叶而行尸走肉般的篝火,蝇营苟且般的处世都无法同它相比。”

《白莽作《孩儿塔》序》原文阅读

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2〕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3〕,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发表时题为《白莽遗诗序》。

〔2〕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

《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3〕徐培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航空署署长。一九三四年间因航空署焚毁,曾被捕入狱。

白莽作《孩儿塔》序阅读练习

阅读鲁迅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发表时题为《白莽遗诗序》。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1、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提示:可以用《灯下漫笔》中的词语回答)?(4分)

①“比方”

② “别一世界”

2、 “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4分)

答 :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 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4、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提示:可以用《灯下漫笔》中的词语回答)?(4分)

①“比方” 这里是“比较”(或“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意思。

② “别一世界”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也就是《灯下漫笔》说的“第三样的时代”)

2、“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借代;含义是许多和白莽一样的革命者又被反动派杀害了。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 :不是。这样说表明作者对当时的一般诗人所写的充满罗曼蒂克激情的所谓“新诗”的不认同;当然也表现了作者的谦逊。

② 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答 :说了。在下文就用了一组排比句对白莽的诗即将产生革命效果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4、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答 :如文章开始写道:“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这既是写自然气候,更是写一种令人窒息难忍的政治气候。这里就用了象征的手法。还比如:第四段,“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一组排比句同时又是比喻句,既非常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白莽诗歌呼唤光明鞭挞黑暗的巨大作用,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无限崇敬赞赏的激情。(学生只要举出一例就行)



白莽作孩儿塔序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登高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瓦尔登湖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巨翅老人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从军行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锦瑟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阿房宫赋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山地回忆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4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