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学习园地 > 知识积累 > 编写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

编写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

小芳2分享

编写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

 
 
编写这样的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编写的基本思想
编写必修物理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现代社会是充满科学技术的社会,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当前的许许多多问题就很难发表意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矗因此,对于21世纪的合格公民,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已经深深地渗入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中,对于我们的社会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尽管将来学生会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工作,接受较多的物理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在迅速增长,新技术、新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在我们身边出现。新时代的公民应该欢迎和期待这些新事物,愿意了解它们,希望利用它们而不是拒绝它们、排斥它们,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一种必需的心理素质。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要破除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神秘感、畏惧感,增加一些亲近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修物理课本希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多数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不一定需要他们应用物理学的具体知识进行大量的直接操作,他们学习物理学,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修课的教材打算从更广阔的角度,把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学生介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试图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并努力使课本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编者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要求适度
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2.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
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新编必修课本将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好高低合适的“台阶”,力求做到每个新知识点对学生都是“既要付出努力,又是力所能及”。
3.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
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新编必修课本在提出物理问题时和得出结论后都将通过实验、叙述、插图等,着重描述相关的物理情景。
(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必修课本将继承过去课本联系实际的好传统并有所加强。考虑到大多数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的去向,联系实际除了联系各种产业外,还特别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并能增加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三)强调物理学和社会的联系
在只学物理必修课的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来要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人”的兴趣重于对“物”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新课本中将渗透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对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
必修课本还将注意渗透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恰当安排习题
一些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其实他们说的是物理题难做。一般说来,习题的难易表现在物理情景是否熟悉、已知条件是否隐蔽、题目所问是否明确、知识的综合程度是否较高、数学运算是否繁难。编者从这些方面对题目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了习题的难度。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特点和他们以后工作的需要,必修课本将适当增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题目、非数学的逻辑推理的题目、口头或文字叙述的题目。
(五)注意数学工具的应用
有一种看法,认为将来不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物理学应该尽量少用数学工具,以降低课程的难度。这种看法未必全面。物理离不开数学,只有数学才能最明确、最简洁地表达物理思想,这也是必修课本要渗透的思想之一。实际上,高中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远少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会有利于物理课的教学。
新课本注意“抓两头”,即注意用数学方法表达物理问题和分析数学结果的物理意义。这其实是在除了纯粹数学以外的一切领域中应用数学工具时都要注意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新教材要渗透的思想之一。
在新课本中,数学公式除了用于计算之外,也尝试着用来对物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新课本为了在数学运用方面降低难度,主要作法是在习题中和课文中都避免繁琐的代数运算,也不要求运用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技巧。
三、新课本的特点
由于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很少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物理学,所以必修课的知识面应该足够宽。新课本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读。阅读材料是按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选取的。在叙述方式和深度控制上力求做到使学生愿意看,看得懂。
全书的表达力求思路清晰、明确,不节外生枝,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编者还力求做到语言流畅、繁简适度、可读性强。
 
北宋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活论文联盟动,是宋代文学研究中的两大重要课题。论者或辨析欧阳修道胜文至、穷而后工等理论建树的价值内涵,或探究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新运动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但这两方面的研究往往各自为营,没有做到彼此关联、有机统一。事实上,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内容丰赡、视域广阔,其文学思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本体论或创作论层面上,而是着力从多维度、全方位的视角予以深入客观的考察,尤其是在文学接受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对其文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也对丰富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宝库具有重要价值。
最能体现欧阳修文学思想之多维性的,是他作于景裙元年(1034)的《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文中简称《代》)。为便于论述,现将文章主体抄录于下:
某月日。具位某,谨斋沐献书枢密相公阁下。某
闻《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诗》、《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苟卿、孟轲之徒,亦善为言,然其道有至有不至,故其书或传或不传,犹系于时之好恶而兴废之。其次,楚有大夫者,善文其讴歌以传。汉之盛时,有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能文其文辞以传。由此以来,去圣益远,世益薄或衰,下迄周隋,其问亦时时有善文其言以传者。然皆纷杂灭裂不纯信,故百不传一。幸而一传,传亦不显,不能若前数家之焯然暴见而大行也。
甚臭,言之难行也。事信矣,须文;文至矣,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以见其行远不远也。《书》载尧舜,《诗》载商周,《易》载九圣,《春秋》载文武之法,苟、孟二家载《诗》、《书》、《易》、《春秋》者,楚之辞载风雅,汉之徒各载其时主声名文物之盛以为辞。后之学者,荡然无所载,则其言之不纯信,其传之不久远,势使然也。至唐之兴,若太宗之政,开元之治,宪宗之功,其臣下又争载之以文其词,或播乐歌.或刻金石,故其间巨人硕德,闳言高论,流铄前后者,恃其所载之在文也。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
菜不佞,守先人之绪馀。先人在太宗时以文辞为名进士,以对策为贤良方正,既而守道纯正为贤待制。逢时太平,奋身扬名,宜其言之所载,文之所行,大而可恃以传也。然未能甚行于世者,岂其嗣续不肖,不能继守而泯没之?抑有由也。夫文之行,虽系其所载,犹有待焉!《诗》、《书》、《易》、《春秋》,待仲尼之删正;荀、盂、屈原无所待,犹待其弟子而传焉;汉之徒,亦得其史臣之书。其始出也,或待其时之有名者而后发;其既殁也,或待其后之纪次者而传。其为之纪次也,非其门人故吏,则其亲戚朋友,如梦得之序子厚,孛汉之序退之也。
在这通书信中,欧阳修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文学作品传世行远的因素。
首先,就作品而论,欧阳修强调事信与言文要二者兼顾。他认为: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并举出圣人之文《诗》、《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作品不仅要内容真实可信,而且需有文采。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欧阳修认为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提倡文章风格应各具特色,因而或博辩而深切,或宏肆而无涯,或抑扬感激,劲正豪迈,或语愈缓而意愈切,凡此均显示欧阳修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注重。当然,在事信与言文之间,前者毕竟是第一位的。他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就说过言之不可恃的话。事信矣,须文;文至矣,叉系其所恃之大小,从先后顺序亦可以看出,盲文虽是所需,却是居于第二位的。
其次,就作者而论,欧阳修指出作品的流传与否,关乎作者自身的道至与否。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的主要立场是道充为文,先道后文,标举我所谓文,必与道俱。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欧阳修提出道胜文至的著名观点: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祖择之书》亦云: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欧阳修强调对主体精神和人格境界的修养提升,否定片面追求文辞之工,认为若无道之充实,即使文章丽矣,言语工矣,也无法实现传世行远的目标。
此处在列举圣人之文后,欧阳修又以诸子之文和西汉之文为例,认为诸子之文亦善为言,然或传或不传,原因即其道有至有不至。《答吴充秀才书》在提出道胜文至后接着说: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欧阳修认为,孟子、苟卿以道至为务,故得以流传至今;而扬雄、王通则以模仿圣贤言语为务,是道未足而强言者。但此处却云汉之盛时,有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能文其文辞以传,扬雄且在焯然暴见而大行的数家之内。由此可见,虽然欧阳修推尊道胜文至,认为言之不可恃,批评职于文而已,为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问者而窃悲;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即道不胜而文至、文至而道未至的作品也能够流传后世。道胜文至只是作为儒者的欧阳修的文学主张。而仅仅善文其言以传的作品,虽百不传一,幸而一传,传亦不显,但文的独立作用,欧阳修是明显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几乎从未承认文学性的独立存在,总是将其附着于道。欧阳修对于时时有善文其言以传者这一客观事实的揭示,表明他已一定程度上意识到文学性的独立价值,因而在处理文道关系上能较其他宋儒更为客观合理。
再次,就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而言,欧阳修强调文之行远不远叉系其所恃之大小。他列举了《书》载尧舜、《诗》载商周、汉之声名文物之盛以及唐之太宗之政、开元之治等,论证作品所载之具体历史时代对其传世行远的影响。对于二者的关系,欧阳修的观点是: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所载者大不仅指作品反映的问题重大,而且含有作品诞生的历史时代昌明兴盛这一意义。太平治世可以造就出不朽流传的文学作
转贴于论文联盟
品,这一观点体现了欧阳修文学思想的儒家传统性,欧阳修意识到政治因素对文学作品的流传具有重要影响。
欧阳修将所载者大与其传也章统一起来,还有一层因素,即他怀有对事业、文章二者兼得的人生期许。《进徐无党南归序》云:修之于身,论文联盟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欧阳修认为君子之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于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欧阳修提出了著名的穷而后工之说,然此序主旨实为感叹梅尧臣穷困不遇,惋惜其事业、文章不能兼有建树,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88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