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有哪些

金凤0分享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有哪些,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

名词解释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的统称。

病原体:“病”是“致病”的意思;“原”是“原因”的意思;“病原体”就是造成疾病的生物体。包括各类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等及寄生虫等。

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宿主: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

也就是说这些人或动物身体里已经带有病原体。

病原携带者:指受病原体感染后无临床症状与体征,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易被感染的人群。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传播途径通常有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接触、母婴、虫媒传播等。

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特征是非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增殖。病毒体微小,以纳米(nm)作为测量的单位。

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作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原始的核质(染色体),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

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并造成动物间流行的地区。而由此产生的传染病即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免疫力:指宿主机体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产生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抵抗力。

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种,将其接种到人体内,可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人群中普遍接种后某种疫苗后能够预防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不宜接种疫苗的人包括对鸡蛋过敏者;严重过敏体质者;格林巴利综合症病人;怀孕3个月内的妇女;正患急性传染病病人;处于慢性病发作期的病人;正在发热的病人;6个月以下的婴儿。

计划免疫: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

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因某病而死亡的病人数占患该病的全部病人数的比例。

人兽(畜)共患疾病:“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传统的提法,是指人类与人类饲养的畜禽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如结核病、布鲁菌病、狂犬病等。但是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范围新出现传染病和重新出现传染病达到60 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病,即不仅仅是人类与其饲养的畜禽之间存在共患疾病,而且与野生脊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少共患疾病,后者甚至在猛恶程度上甚于前者。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畜共患病”这一概念扩大为“人兽共患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而“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医学界已不再使用。

“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烟雾等都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微生物以单独(单细胞)悬浮状态、与干燥固体颗粒(尘埃)、液体微粒(液体小滴)相连接在空气中悬浮形成生物气溶胶,又称微生物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中的粒子种类非常多,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气溶胶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浓度、粒子大小以及局部环境内部的气候条件。微生物气溶胶可以通过黏膜、皮肤损伤、消化道及呼吸道侵入机体,但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感染机体。一些气载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很远的距离,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不同传播途径与疾病

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可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其他易感者吸入后可以致病。这个过程称之为呼吸道传播。但是,呼吸道传染病除了经呼吸道吸入感染外,还可因病原体附着在物体表面通过手的接触、再接触人的黏膜而感染,如接触病原体后不洗手去揉眼眼睛、抠鼻子等也可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统称为呼吸道传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多见于经济不发达、卫生环境较差的农村地区。那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的物质直接排放于环境中污染饮水和食物,造成传播。或者手被污染后又接触口、鼻、餐具等造成传播。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等。

接触传播:病原通过人体的直接碰触而传播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播。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造成传播外,也可以通过共用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贴身衣物等造成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由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也是通过接触传播。

性传播:通过性接触造成疾病的传播,如性病、艾滋病、乙肝等疾病都可以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胎儿的过程。从广义来看,可分为下列几种:经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等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遭受感染;分娩过程引起传播,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严重污染产道接触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而感染;上行性传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经母乳喂养传播,如艾滋病、乙肝、梅毒等除都能够从妊娠期间传播给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外,还可在哺乳时通过乳汁分泌感染孩子。

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到健康人体的过程即是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注射器、输血器、内窥镜等进行侵入人体的操作等均可造成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都能通过血液传播。

虫媒传播:吸血昆虫叮咬病人或有病的动物时把病原体(病毒、病菌、病虫等)吸到自己身体里,再叮咬健康人,这样又将病原体带到健康人人体内,引起健康人发生传染病的过程称为虫媒传播。以蚊子为传播媒体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以虱为传播媒介的流行性斑疹伤寒;以蚤为传播媒介的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莱姆病、森林脑炎;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黑热病等都是虫媒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病原体侵入机体,削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 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 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 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动物虫媒传播。病原体在动物、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最 终进入易感者体内。如老鼠、狗、牛、马等动物和蚊、蚤、蝉、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4、密切接触传播。经手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通过直接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血吸虫病, 钩端螺旋体病为直接接触疫水而传染。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间接传播传染。此外,还有经土壤、 胎盘传染等。

(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用流动的水勤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 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洁的食物,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水产品等。

2、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病人使用过的餐具、接触过的生活物品等进行消毒,被病人吐泻物污染的物品 最好进行消毒或焚烧处理。

3、发生疫情时,要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和指导,如划立疫点和疫区,应避免进入 疫区,对涉及到的动物尽快科学处置,达到无害化处理。

4、发现疑似病例疫情时,应及时主动送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或处理,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接 触过传染病人者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工作,接受观察、检查或隔离等措施。

(三)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1、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荡为主要 临床特征,大多数症状轻微,可以自愈或者通过对症治疗痊愈。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 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嚷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而感染。

3、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要注意居室通风,勤晒衣被。流行期 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应该及时就诊,并采取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 品用 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 30分钟或者煮沸 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对孩子的痰、 唾液和粪便、 擦拭用纸等最好用消毒剂消毒后, 再丢弃。

疾病预防基本常识

1、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和原则是?

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那几类,各包括几种传染病?

答:分为甲、乙、丙三大类共37种传染病,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传染病是包括哪些疾病,乙类传染病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有哪几种?

答:甲类传染病有鼠疫、霍乱两种;乙类传染病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有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肺炭疽。

4、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不得从事哪些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答:主要有以下几类:

(1)食品卫生经营中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饮用水的生产、管理、供应等工作;

(3)在公共场所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4)托幼机构的保育、教育等工作;

(5)美容、整容等工作;

(6)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工作;

(7)其他与人群接触密切的工作。

5、什么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危害人民健康、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在国内外部分地区有病例发生。世界卫主组织(WHO)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该病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6、什么是禽流感?

答: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鸡等家禽和野鸡都能感染,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7、乙肝“大三阳”是指哪三种抗原、抗体阳性?乙肝“小三阳”是指哪三种抗原、抗体阳性?

答:“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

8、乙肝肝炎的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及排便改变,部分病例有低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体检时发现。

9、《食品卫生法》规定不得参加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疾病是哪几种?

答: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

10、乙型肝炎如何预防?

答:(1)除非必要,尽量不要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并避免与患者共同使用牙刷、刮胡刀、剃刀等是最简单的预防方法。

(2)避免在消毒卫生不佳的地方接受针灸、打针、刺青或穿耳洞等。

(3)接种乙肝疫苗。

(4)乙肝病人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母亲生下的婴儿应立即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11、目前国家计划免疫免费接种的是哪几种疫苗?

答: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乙肝疫苗。

12、世界卫生组织把哪三种疾病列为世界范围内应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答:这三种疾病是心血管病、癌症、龋齿。

13、血吸虫如何预防?

答: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


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有哪些相关文章:

小学生传染病防控主题班会教案

传染病防控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小学生传染病防控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有关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安全知识

2021健康生活小常识

最新了解春季传染病主题班会集锦

艾滋病的相关内容介绍

关于防控疫情的基本常识

学生暑假疫情防控注意事项5篇

预防传染病手抄报模板及图片

    16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