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安全隐患都有哪些

金凤0分享

家庭安全隐患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问题,您的家庭是否有定期做家庭安全隐患检查呢,家庭安全隐患都需要检查哪些地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家庭安全隐患都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安全隐患包括哪些方面

1、家中电线有无老化、破损现象。

2、电气线路有无超负荷使用情况。

3、电气线路上的插头、插座是否牢靠。

4、家中所用保险丝是否有洞、铁丝代替现象。

5、是否按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6、家用电器出现故障后是否仍带病工作。

7、照明灯具是否离可燃物太近。

8、楼梯、走道、阳台是否存放易燃、可燃物。

9、家中是否存放超过0.5公斤的汽油、酒精、香蕉水等易燃易爆物品。在使用汽油、香蕉水时是否远离明火、通风良好。

10、是否在家从事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

11、易燃物品是否远离火炉、燃气炉灶。

12、炉灰在倾倒之前是否完全熄灭。

13、是否用汽油等易燃液体帮助生火。

14、炉火与燃气炉灶是否同室使用。

15、燃气管道安装是否牢固、软管是否老化。燃气管道、阀门处是否漏气。燃气炉灶处是否通风良好。

16、家庭装修材料是否大多使用难燃、不燃材料。

17、您家中的废纸、书报是否经常清理。

18、火柴、打火机等物品是否放在儿童不易取到的地方。

19、在每日就寝前或离开住所前,是否拔掉电源开关,是否熄灭香烛等明火,是否关掉燃气炉灶的气源开关等等。

20、家中是否配置了简易灭火器具。是否制定了火灾逃生预案。

最容易被忽视的家庭安全隐患有哪些

1、大部分家庭没有配备灭火器,少部分配了灭火器的家庭将灭火器放在厨房、墙角等“不占地方”的地方,还有一些家庭根本就不知道该放哪里。正确做法是将灭火器放在客厅、卧室等易取的位置,万一发生火灾能迅速拿到,而不用去找半天。

2、大部分家庭床边放了打火机、烟灰缸,这个习惯很不好,应该让这些可能引发火灾的物品远离卧室。

3、大部分人在做饭时会中途短暂离开厨房,还有一部分人经常较长时间离开厨房。为了安全起见,请不要随意离开厨房,使用完燃气请记得关闭总开关,不要只关燃气灶开关。

4、绝大部分家庭从来没有规划过火灾逃生路线,还有一部分人连听都没有听过。以防万一,每个房间至少要规划两条逃生路线,组织家庭成员定期演练,并约定逃离后集合地点。

5、部分家庭厨房大功率电器接在接线板上,容易导致电流过大,接线板烧毁,引发火灾,所以微波炉、烤箱等大功率电器必须配置专用插座。

6、部分家庭客厅、卧室有很多接线板,而且对接线板的最大承受负荷没有注意,插头插满插座,容易造成接线板负荷过大,引发火灾,正确的做法是接线板上插头不宜超过3个。

家庭消防安全隐患相关知识

一、就寝前和外出前应做那些检查?

检查电气、煤气有否关闭、烟火有否息灭。

二、居家逃生计划应怎么做?

1、应先熟悉所住楼层的各逃生路线,并随时做好迅速撤离的准备。

2、平日应与家人预先模拟火灾一旦发生时,应循什么算途径逃生,以及到约定会合地点。

3、应熟悉所住楼层内的消防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三、在厨房中应注意那些消防安全?

1、烹饪时宜著短袖或合宜的长袖,避免烟火延烧衣物。

2、烹煮食物时,勿任意离开,离开前须将烟火关闭。

3、不要让小孩进入厨房玩耍。

四、何种公共场所尽可能不要前往消费?

1、只有单一出入口之场所。

2、位于地下层之场所。

3、用易燃物装修之场所。

4、消防安全设备不合格之场所。

5、防火区域受破坏之场所。

五、下列是觉见影响逃生之重要原因,切勿前往此公共场所消费?

1、安全门上锁。

2、平常应保持关闭之安全门却是随时打开。

3、通往屋顶平台之安全门上锁。

4、安全梯、通道(例如走郎)、楼梯等阻塞

六、为了自身安全,进入陌生场所应该先了解什么?

1、避难逃生方向。

2、安全门、梯位置,及是否未关闭、是否上锁。

3、查看消防栓、缓降机、救助袋等各项灭火、避难器具位置。

七、灾害发生后应如何报案?

1、应保持镇定,拨打119电话。

2、述明详细灾害地点或附近目标。

3、简述灾情状况。

4、留下电话及地址以便进一步联系。

八、发生火灾时你应注意的事项?

1、切忌慌乱,判断火势来源,采取与火源相反方向逃生。

2、切勿使用升降设备(电梯)逃生。

3、切勿返入屋内取回贵重物品。

4、夜间发生火灾时,应先叫醒熟睡的人,不要只顾自己逃生,并且尽量大声喊叫,以提醒其他人逃生。


家庭安全隐患都有哪些相关文章:

关于家庭安全隐患排查知识有哪些

家居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有哪些

家庭安全存在着哪些火灾隐患

藏在家中的安全隐患

居家安全隐患细心排查

家庭安全隐患有哪些

家用电器安全隐患原因

小学生居家安全常识有哪些

常见的家庭火灾的原因有哪些

打火机有哪些安全隐患

    1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