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上联是在左边还是右边

冰倩0分享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贴上联是在左边还是右边,希望大家喜欢!

贴上联是在左边还是右边

一、对联左右怎么分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按字调平仄分。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比如“家园似锦添春色(“色”是仄声),福运齐天赖党恩(“恩”是平声)”。

2、按左右方位分。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5、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6、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二、对联怎么分左右

按外进门,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由外向门里走哦!】

按对联内容平仄分

按对联内容时序分

按日常语言习惯分

按事情发生因果分

按由大见小顺序分

上下联分辨法:

三、按对联内容平仄分

对联即为讲究平仄,押韵,对整。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这是对联分辨上下的一大特点。"仄声"指三四声,“平声”指一二声。

例如:小院栽花香四季(“季”是仄声),大门结彩乐全家(“家”是平声)

对联怎么分左右

按对联内容时序分

季节按时序在前为上联,在后为下联;按事情先回为序,先发生为上联,后发生为下联。

例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

海峡三通乐,黎元一脉亲

对联怎么分左右

按日常语言习惯分

人们在日常有着很多专属的语言习惯,如福禄寿,风调雨顺,很少会反过来读寿禄福,雨顺风调,为此部分对联可以遵循日常语言习惯分辨。

例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寿】

按事情发生因果分

事情发生前为上联,产生因果为下联,如此甚好分辨,只需详读对联内容分辨,事情发生因果前后关系即可分辨上下联。

例如: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因为劳动才得以丰收】

按由大见小顺序分

分辨上下联,可以按对联内容的时间,空间,范围,事件大小分辨,上联为大,下联为小,由大见小。

例如: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推荐阅读:书写对联的格式和要求

大门的对联怎么贴

1、【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2、【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4、【按空间范围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对联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4]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54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