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

廷峰2 1172分享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一)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二)

  知悉《活着》这本书源于一位曾经的电台主持人的极力推荐,出于好奇,更是出于对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书市买了这本书,是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用很短的时间,我就看了此本小说,后来又重看了两遍,每看过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也许这正是小说吸引大量读者的缘故吧。

  余华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内心在写作的学者,好比其他诸如余杰、何清涟、刘晓波、秦晖等等中国良知一样,对我们的国家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他们拒绝谎言、拒绝道德中立、拒绝涂脂抹粉,真实、客观地反映或极富中肯地评价着各种事和人物,读他们的文字,你才能感觉到中国文字的乐趣和精华,才能知道我们的生存状态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来该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们让我们知道这只是表象罢了,深层次、长期的问题反倒让每位读者揪心,而这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不畏权贵,一切凭内心真实的感受说话,他们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位孩子,是中国的索尔仁尼琴,因而,唯有他们的文字,我才会去认真阅读。

  《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二语能够诠释清晰的,现仅将自己的几点感悟表述出来吧: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这些后出生的年青人了解什么是,这是一个多么混乱和阴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疯狂,在一阵阵风暴中艰难度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灾难,是一场抹灭人性的大洗礼,而这场灾难并非自然引起,是人为的,是一个集权国家的必然结果。

  作为年青人,是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的,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但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因为种种原因而是那么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担心的是,现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读者的重要启发和引思吧。 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

  “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温饱与一丝的怜悯,在我们的国家,实则是二重国家,二元制的户籍制度让一个中国分成了城市和农村,而各种不平等制度让广大的农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农村密不可分,毛泽东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开放也是源于农村,不过,这些都已不重要了,农民还是那么苦,农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视和欺凌,他们每年都要为了生计从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

  他们骨子里的品质,让他们无怨无悔,当然也无可奈何,而联想到我们自己,在他们面前,显得是何其的微少,轻微的挫折就会让我们一些人意志消沉,让我们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们自己却还在感叹工作的辛劳与不易,在感叹命运的不幸,一部分则选择了“混”,相比于“福贵”和那些农民兄弟们,我们有资格说我们苦吗,有资格对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诉苦吗,有资格感叹命运的不济吗,我们不配,当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时,我们滞步不前,我们在犹豫、在彷徨,他们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国走向成功的生力军,因而,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性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会让我们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我想,余华写这本书的初衷,也许正基于此吧。

  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三)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四)

  红色,是最迷人的颜色。

  万山红遍,红色彰显充实;血染黄沙,红色氤氲豪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红褪,山河碎。这一抹褪去的红,也随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走了多少欢愉,沉淀了多少忧愁。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如同白驹过隙,词人难免感时伤春。樱桃之红,固然增添几分妖娆春色,却实在掩盖不了她忍受风吹雨打的辛酸。这一抹红,于樱桃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沧桑?

  自古以来,红色就被无数中华儿女赋予了众多含义。在这些数不尽的红当中,有一抹红最耀眼,最神圣,拥有“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拥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这一抹红,凝聚着共产党人的鲜血,凝聚着爱国为民的信仰。这份信仰,支持着无数爱国志士奋勇向前,支持着无数热血青年挥洒自己平凡而耀眼的汗水。这一抹红,这一份信仰,贯穿《青春万岁》全书,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奏响属于那个红色时代的最强音。

  王蒙先生写这本书时,只有十九岁,正是一个胸怀抱负的热血青年。而《青春万岁》就是他的心声的真实写照。当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刚起步,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年轻的王蒙更是踌躇满志,渴望为他心中的理想献上一份力。《青春万岁》就是描写了一群和王蒙有着相近年龄和相同心境的女生,她们因为怀有信仰而追逐梦想,因为怀有信仰而坚韧不拔。在王蒙的笔下,她们脸上泛起的健康的红晕是那么的可爱,又是那么的神圣。

  她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于是她们在学习时犹如飞夺泸定桥,冒着弹雨勇往直前。书中有不少关于其的描写,其中写杨蔷云苦练制图,对着一副小小的图纸较上了几天的劲,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蔷云的这种行为不仅基于她不服输的性格,更是由于在她心中长存的信仰。可以猜想,当她看着自己的制图水平愈来愈高,她心里不在想别的,而是在想自己离建筑工程师又近了一步,也就是朝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理想又前进了一步。

  不仅学习如此,她们做什么事都是一丝不苟、干劲十足,而且充满了善良的关怀。打扫卫生时的热情与细致、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的诚恳与坚决、国庆节联欢游行时的活力与激情、帮助天主教孤儿呼玛丽重建信仰时的友善与耐心,无不体现出她们身上那颗纯洁、赤诚、火热的心灵。

  这颗心灵由那个红色时代铸造,充满了红色的信仰。拥有信仰的心灵是强大的,拥有信仰的人是坚不可摧的。

  信仰使人追逐理想。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朝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马不停蹄地前进。

  信仰使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陆放翁一心梦想着大宋江山的收复,却至死未能圆梦。纵使“国仇未报壮士老”,但“匣中宝剑夜有声”;纵使“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目睹了南宋的颓败和金国的强盛,经历了几十年光阴的流逝,他临死也没有放弃梦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何等的辛酸与悲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是何等的坚韧与执着!

  其实,高尚的信仰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古代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近代有“救亡图存”,建国以后,也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到了今天,这些信仰,有的被印在教科书上,有的被写在横幅上成了口号。横幅随风而动,那些口号也渐渐虚弱苍白。

  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裕,可信仰却越来越脆弱,曾经的红色信仰逐渐被拜金和利己所替代。于是有人悲叹,红色的时代结束了。的确,我们远离了当年政治斗争的狂热,但我们并没有真正远离那一份红色的信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思想深埋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永远不会消失。而那一抹红,为这样的思想披上了一件坚韧的铠甲。

  我相信,中华儿女完全有能力重新找到这一份信仰。纵使沧海桑田,中国人的心不会变,那一抹红也不会变。她永驻于我们心间,等待我们去重拾。

  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五)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我读完《梁家河》的最初感受,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在物质条件极端贫乏落后的陕北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艰苦环境的考验,成就了今天这个简朴平实、实干担当的总书记。试想,7年几乎是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对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年轻人来说,身处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艰苦贫瘠的生存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该有多么绝望和孤独。然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青春正是用来奋斗的。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怀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读书修身,攻坚克难,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最终带领梁家河的村民走出自己的幸福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读完此书,我的思绪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何能让青春的枝头在逆境中绽放梦想之花,我由衷的渴望能够汲取到这种强大的力量。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习近平总书记虽位高权重,但回到梁家河,就像一个想家的孩子,亲切自然的和乡亲们拉家常,他说:“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拳拳赤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

  “追求真理的精神”。初到梁家河,艰苦简陋的环境,穷困饥饿和繁重的农活都没有将这位年轻人打败,在磨砺中他虚怀若谷,不忘修身,刻苦学习,脱胎换骨。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范围非常广,从文史哲学到外国名著,甚至美术作品和当地县城文学期刊都是他阅读的涉猎范围。任何时候精神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难以想象没有书籍,身处逆境的年轻人怎样才能够坚持自我。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实践中也一样,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脚踏实地做实事,亲身调研取真经。正是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这一部分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启迪巨大,从读书到实践,有了知识和真理的充实,才能够更有底气的干事创业。追求真理,就要一往无前,永不松懈。

  “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获得了那些人生大学问,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做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领导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这些曾经受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影响的人们,在他们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当地人民群众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天地,国企的青年员工,尤其是扎根基层的党员,如何在平凡和琐碎中书写人生的精彩,为人民群众和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书中给了我们答案——“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复兴民族的梦想”。走进新时代,要有新面貌,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整洁的农家小院,灰瓦盖顶的平房,新修的柏油马路,发展了特色种植和养殖,成立了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农户变身上班族,在自己的家门口创业就业。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这里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梁家河,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经是筑梦的地方,如今是梦想成真的地方。

  《梁家河》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一个村一代人的奋斗史,青春因梦想而激昂,因拼搏而精彩,因奉献而厚重。我们年轻一代共产党员,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5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0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