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初中生阅读感悟笔记600字

小妹 1172分享

  《红与黑》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司汤达描写心理的细腻笔触,也一直是历来大家称颂的对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红与黑初中生阅读感悟笔记600字,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与黑初中生阅读感悟笔记600字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透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联,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伦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透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透过教会一途他才有期望跻身上流社会。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图以此到达发达的目的。他最后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候爵的私人秘书,同时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女玛特儿。正准备和玛特儿结婚,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候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全破灭了。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心期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圣经》读得烂熟,能够完全背诵。好虚伪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时的生活背景,只知道于连为了争名夺利做自己的黄粱美梦而欺骗自己,带着假面具来应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会很累。要自己时刻像电影里一样去扮演一个和自己内心世界异样的主角,而且要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出戏,沉浸在这个主角里是很难办到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真同情于连。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于连最终的下场是可悲的,因此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诚少些虚伪。

  红与黑读书笔记2000字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司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作家”,也是在法国美学领域里,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第一个作家。

  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在于连十九岁那年被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和市长夫人恋爱,事情败露后被迫到神学院投靠神父。之后在教派斗争中神父失败,于连也不能继续留在那里,于连又被说给宫廷大臣当秘书。从此,于连打开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于连十分能干,受到侯爵的赏识,为他发了勋章,于连因此参加了贵族们的反动会议,甘愿为贵族效劳。与此同时,于连也得到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感情,并迫使侯爵承认他们的结合。正在这时侯爵的政敌想方法让市长夫人写了一封揭发信,侯爵接到信后断然否定了自己女儿和于连的关联。于连气愤之极,枪击了市长夫人。尽管玛蒂尔德等人竭力营救,于连任被判处极刑……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及最终的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感情的描述,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小说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全书最耀眼、也在文学史上着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着笔于人物心灵的跟踪的手法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正是突出了于连处在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心理历程,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因此他日后能跻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在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的。他正因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职责”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他想要拥有尊贵的地位,众人的钦羡。为此,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卑鄙、虚伪的手段,这一切都使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内心还保留着真、善的一面,因此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陷入深深的自责。因此,他的计划又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不难发现于连的这种幸福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的,是为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际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自己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感受不到踏实、安定,仅仅是自己告诉自己感觉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就像“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就是想紧之后就应怎样制定并实施下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暂时的满足,暂时的安慰,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迷失了自己。当他得知德·莱纳夫人的一封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把他历经千幸万苦打开的通往上层社会的门无情的封锁时,他想到了报复,他选取了最直接、却又最愚蠢的方法——结束了德·莱纳夫人的生命,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在监狱中的那段时刻,使于连想了很多,他从自己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从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灵魂的重生。他脱下了往日一切伪装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实的幸福。他放下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应对死亡,安静的等待死后的再一次轮回。

  作为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透过人对欲望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大概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对于书名人们以前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莱纳夫人的鲜血,“黑“是玛蒂尔德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想红色是否还能够象征于连对人生的不懈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明白自己存在真正好处、真正价值的生存状态吧!

  在社会现实重重阻碍而又想要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取:退缩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缩者,他们享受着平庸的生活,最后却难逃社会进步被淘汰的命运。能不断地树立人生目标、决心要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显然使不欢迎虚伪的言行、卑鄙的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我想,在人们一味的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于连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时,是不是也该想想于连的反抗精神。

  我们是否也就应在“戴着脚镣跳舞”的同时,培养适合自己的“反抗精神”。

  红与黑优秀读书笔记

  司汤达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三十几岁才发表作品,并且英年早逝,然而他精准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却触动着每一个人。

  我重新阅读这本曾让我的心灵如此激动,其情节却几乎被我彻底遗忘的作品。三年前我在此书中最欣赏的人倒是行为颇为狂热的德·拉 莫尔小姐玛蒂尔德。她居然能剪下一边的头发给自己非同一等级的情夫,农民的儿子于连·索雷尔。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读到玛蒂尔德高唱“我爱得太多,我要惩罚自己”时内心极度的激动。

  首先说说于连。我始终觉得他是个高洁的人,我不想在那些指责于连虚伪、不择手段的人面前为这个二十二岁就匆匆离世的孩子辩护在神学院,于连的聪明在于炫耀,而其他人的聪明才是深刻的,他们懂得利用自己或真或假的愚蠢并获得成功。换言之,知道社会有着阴阳两面并坦率地谈论这一现象的人并没有了解生活,只有那些对社会的阴面了然于胸且能与其他人心照不宣地对此避而不谈佯装不知的人才能游刃有余。

  三年过去了,我还在谈论虚伪和高洁,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了成功和失败。 “虚伪而成功”或“高尚而卑贱”是他的两种选择,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只有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是像于连这样的说说而已。所以他们在生活中无需痛苦地与自己的天性作斗争,而是只需贯彻自己的本能。这与才智也没有关系,而只是取决于人的处世态度。

  于连的心里充满感情,这些感情总是跟他的计划格格不入。是谁在瓦勒诺先生的宴会上为穷人流泪;是谁将自己的虚荣之爱变成了真正的激情之爱;是谁逐渐对自己宣称不屑的市长家的孩子们生出感情;是谁对失势的彼拉神甫不离不弃,……这些作法跟他必须建立在完全的冷酷无情基础上的成功大计南辕北辙,因此,我认为,促使于连死亡的恰恰不是他的功利心,而是他功利心不足。在他决定投身这场功利之战之后,他就不应当再想名誉、人性或者女人的真正垂青,而应当去想什么手段最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标。这样的他跟瓦勒诺和福利莱等“社会成功人士”多么不同啊。

  不是社会原因造成了于连的死亡,不是瓦勒诺等人因为嫉妒他而杀死了他,瓦勒诺的成功恰恰说明于连是有机会成功的。但是他做出了最坏的选择,于连从不会从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他只知道真情、荣誉或者虚名。这样的人在任何社会都不能轻易发迹,因为就算在于连苦苦思念的拿破仑时代,善于克制的人也肯定比过于敏感、感情过剩的人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将追求大众眼中的成功作为自己的目标是这个青年一生最大的悲剧。他既想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又想获得社会的广泛承认用司汤达本人在书中对于连的评价就是“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好教士,成不了一个干练的行政官员。像这样容易激动的心灵顶多适于产生艺术家。”所以,从于连的失败来看,他的性格也已经注定他在跟多数人相处时会有问题,甚至受到旁人的误解和排斥,正所谓“过洁世同嫌”。

  一部小说是沿着大路来往的一面镜子。

  我对德·莱纳尔夫人的看法也跟初读时截然相反。我甚至想到,也许过于年轻的人没有能力欣赏质朴,而只能崇拜夸张的激情。那时我无力区别平和和平庸,高傲和高贵。德·莱纳尔夫人那种柔和的、充满了自我牺牲的爱情曾被我忽视。现在,我才知道这种真诚自然是多么可贵,知道于连为什么会将他源自虚荣的感情变成对她的真正爱情,因为她爱得这样纯真,爱得这样没有矫饰,被她爱上是一种光荣。

  死亡驱走了一切虚荣,演给别人看的戏应当落幕了,伟大也罢,卑微也罢,于连只能在市长夫人那里获得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关注和爱,因此也就只能将爱情回报给这个女人。对于玛蒂尔德来说,于连的死是光荣的,她报之以她梦寐以求的英雄主义的落葬仪式;而对于德·莱纳尔夫人来说,他的死意味着她的生命不再有意义,她不再顾及上帝与名誉,报之以自己的殉情。

  读书笔记|《红与黑》

  《红与黑》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司汤达描写心理的细腻笔触,也一直是历来大家称颂的对象。

  而爱情,作为一种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无私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心理情感,在这部开创“心理小说”先河的小说中,便显得更为突出而有吸引力。

  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描述不胜枚举,爱情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各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影响爱情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在《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两次不同的爱情——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于连与玛蒂尔德的爱情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红与黑》描写的是一八二五年至一八二九年的法国,即波旁复辟王朝的第二个国王查理十世上台的第二年到这个王朝覆灭前一年的法国。也就是这个特殊的时期,深深地影响着主人公于连的性格,这个时代对出身、财产、门户的看中,深深影响着于连的爱情。

  首先当然要关注的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欧洲一直以来是一个十分重视血统与出身的地方,比较排斥底层出身的人。中世纪结束,北方的加尔文和路德自立宗教后,对异端的迫害不亚于公教,因此《红与黑》之前的时代仍然没有摆脱愚昧和野蛮。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于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复辟乃至第三共和的诞生,进步思想在法国生根,并随即扩散至全欧洲。

  主人公于连是木匠的儿子,出身卑微又极其敏感,他的偶像是拿破仑,这种热烈的情感贯穿了全书。

  “从幼小的年纪起,他就有过兴奋的时刻。在这种时刻他怀着喜悦的心情梦想着有一天他会被介绍给巴黎的那些漂亮女人,他会用光辉的业绩引起她们的注意。为什么他不能够像波拿巴那样被她们中间的一个爱上呢?

  他的偶像拿破仑,从一无所有而达到如此之高的成就,深深吸引着野心勃勃的于连。

  那么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与市长夫人还是与玛蒂尔德小姐,她们两个人拥有的财产、地位、名望,都能让出身卑微的于连得到他想要的关于上流社会的一切,在他与这两个女人的爱情中,无论是在作为市长助理时成为市长夫人的情夫,还是在作为侯爵秘书时成为玛蒂尔德小姐疯狂爱的人,他都能够通过这两个人获得他一直想要的期盼的渴望的上流社会的身份。

  于连爱情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得上流社会身份,满足自己想要挤入上层社会的虚荣心,用爱情当作筹码来换取自己可悲可叹的自我满足感,其实他并不知道也不了解自己到底想得到什么,只是当时的法国社会现状告诉他要有钱有势才能抬得起头。

  德·雷纳尔夫人与玛蒂尔德小姐都是上流社会的出色女子,拥有着可以让人艳羡的美貌,姿色,高贵出身,财产,地位,这些使她们拥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德·雷纳尔夫人是她笃信宗教的姑母的富有的继承人,玛蒂尔德是圣日耳曼区的最令人羡慕的女继承人,不过这种优势通常会让他们身不由己。她们顺其自然理应嫁给一个和自己的家世相配的人,按部就班的过完一生,爱情于她们而言,就是出身名望的门当户对。

  可是,无论是生性单纯、善良体贴的德·雷纳尔夫人,还是拥有学识智慧的玛蒂尔德小姐,都值得拥有一种让她们为之倾心、疯狂、动情的爱情。

  所以她们遇到了于连,是一万次的心跳呼吸,也是一万次的低头叹息。但可以看出的是,从开始到最后,于连最爱的还是比他年龄大很多的德·雷纳尔夫人,而不是与他年龄相仿的玛蒂尔德小姐。于连与玛蒂尔德小姐性格有着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傲慢、倔强与征服欲,大抵是因为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吧。

  “一个年轻人在二十岁上,只要受过一些教育,他的心灵就会与顺乎自然绝了缘;而缺乏顺乎自然,爱情往往不过是一种最使人厌倦的职责罢了。”

  “一个人在二十岁上,对世界的想法以及他可能在这个世界上产生的影响的想法,胜过了别的一切。”

  恰好于连和玛蒂尔德,都是读过许多书,受过教育,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于连自尊心强又极其敏感,文中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花了很多笔墨,他做事情会深思熟虑,面对他与德·雷纳尔夫人及玛蒂尔德小姐的感情,内心更是九转回肠。

  那么爱情,对于于连而言,更多的是他想要追求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一种表现,而德·雷纳尔夫人虽然已经结婚,但受过的教育还不算多,在聪慧、算计、套路上,远不如玛蒂尔德和于连来去自如,所以,她的爱是真诚质朴自然而没有杂质的。

  于连在见到玛蒂尔德时,被她美丽的眼睛深深吸引,他立刻想到德·雷纳尔夫人也有一双十分美丽的眼睛。不同的是,玛蒂尔德小姐眼睛里闪耀出来的是机智的光芒,而德·雷纳尔夫人的眼睛里是热情的光芒,所以在爱情中,德·雷纳德夫人反而更少女心。

  所以于连在最后,经历了愉快不愉快,饱受了生活赋予他的种种后,监狱里等死的于连,狂热的等待德·雷纳尔夫人,他终于发现,唯独她对他的爱是真实的,而这最纯粹最返璞归真最自然的,才叫做爱情。

  “这个年轻农民,面色是这样白,眼睛是这么温柔”

  “她完全被于连好看的面色,又黑又大的眼睛,还有漂亮的头发迷惑住了”

  这样好看的容貌使于连在刚开始就很加分了。他又是一个有才华爱读书的人,在书本的刚开始就有过描写。

  “他眼睛里含满了泪水,不过这倒不是因为肉体的痛苦,而是因为失掉了他心爱的那本书”

  “挑一段,把头一个字告诉我。我可以把这本圣书——我们所有人的行动准则——背下去,一直背到您要我停止的地方”

  他可以把《圣经》当成课文背诵,他会说拉丁文,好看的容貌和过人的才华,这个年轻人都有,加之他的野心与不甘,他自然想得到或者说是征服优秀的女人,他缺乏的唯一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没有一个好的出身。

  德·雷纳尔夫人在对于连不断产生近乎爱情的情愫之后,顾不上年龄与财产的悬殊,她已婚,但是她从没有过爱情。

  “德·瑞那夫人十六岁就嫁给了庸俗猥琐的德·瑞那先生,每当她向丈夫诉说冷暖病痛时,她丈夫总以粗鲁的笑声作为回答,因为在他看来“女人这个机器,老是有东西需要修补。”这种态度常使夫人感到憎恨。”

  于连的出现唤醒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少女心,“要是在十年前,我还可能被人认为是漂亮的时候,认识于连就好了!”

  因为爱,才渴望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她的朋友德尔维尔夫人也发现她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穿着打扮,觉得她从未像现在这样年轻过,因为爱让人变得年轻。

  德·雷纳尔夫人本身也是个美丽高贵优雅的女人,尤其是她发自心底的岁月沉淀的那种温柔,或许就是让从小缺乏母爱的于连陷入爱情的重要因素。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算得上“心灵的爱情”了,在他们俩这里,于连并没有什么算计,因为在他刚到市长先生家时,就感觉到德·雷纳尔夫人亲切的全部魅力,当时的他却不能够知道是怎么回事。

  德·雷纳尔夫人单纯善良,她的心甚至都没有被困难与不幸折磨过,她对于连的爱完全出于本心与本能。于连英俊好看的外貌吸引着她,于连的知识魅力打动着她,在她眼里没有世俗的出身、门第、血统,她眼中的于连心灵里有着迷人心魂的光辉,使她心中充满了少女般的狂热的情感。这对于认为爱情只出现在小说中的她来说,是多大的改变啊。

  最开始她对自己的爱毫无自责、悔恨之心,完全沉浸在爱的幸福当中。她会因为贴身女仆埃丽莎和于连而吃醋,妒忌埃丽莎,觉得自己像得了病,脑补埃丽莎与于连幸福生活的画面;又会因为得知于连拒绝了埃丽莎而感到幸福地不像话,做什么事情都动力满满,这是陷入爱情的女人啊。她忽而担心于连不爱自己;忽而为宗教观念所束缚,怀疑自己的行为。

  所以最终于连会被这种爱的纯真所融化。对于连来说,只有在德·雷纳尔夫人面前,他才敢于坦诚自己内心的软弱,这对他这样高傲又野心勃勃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在其他人面前,他一直用铠甲把自己包裹起来,在他看来,在别人面前暴露出他的软弱是件多么让他羞耻的事情。

  这,就是于连的爱吧。

  本书上卷最后于连要从德·雷纳尔夫人的房间逃走时,这个女人唯一担心的事是“你跳下去会摔死的!”无论是高傲的于连,野心勃勃的于连,还是有着俊美外表的于连,有才华博学的于连,能被这样的人爱着,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相比之下,玛蒂尔德与于连之间的爱情,则更多了一些算计与套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征服。

  于连和玛蒂尔德小姐都二十岁左右,他们接受了好的教育,从小又都酷爱读书。他们都生性高傲,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在这场爱情中,他们都有自己明确的想要取得的东西。

  玛蒂尔德小姐的追求者,具备出身和家产而又不限于这两点的种种优点,而于连一无所有。于连想要证明他作为平民子弟和贵族的公子哥们相比,同样有被爱的权利与价值,如果他能够得到玛蒂尔德,那么他甚至比那些一出生就坐拥一切的贵族公子更胜一筹,这对他来说将是莫大的荣耀。出于这种目的的爱情必然是复杂的有动机的,不可能那么简单,不可能完全遵从内心,顺乎自然。

  而玛蒂尔德小姐聪明有才智,高傲有学识,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巴黎女性的虚荣心,爱情对她而言有太多需要考究的东西。她出生于上层社会,受人瞩目,本身就有一种可以傲视他人的优越感。她不能忍受自己爱上一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一个木匠的儿子,内心饱受煎熬,因为嫁给于连,她的爱情就仅仅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平淡无奇,这与追求伟大热情的她是不相符的。

  “玛特尔小姐有着高贵的社会地位,性格上单纯、热烈、反叛。玛特尔对生活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出执着和义无返顾。她的压力不是来自已婚妇女的偷情,而是社会地位的悬殊。尽管于连出身低微,但她喜欢于连的傲慢,平民青年的才干、机敏、野心,以及他身上流露出的不可抑制的丹东精神,捣毁了玛特尔小姐的傲慢心理。

  玛特尔小姐久困于上流社会,名和利对她已没有吸引力,于连的出现使她感到欣喜,她希望得到的是畅饮生活畅饮爱情。因此在她身上没有有意的阿诀奉承,违心的溜须拍马,在爱情追求过程中没有恐惧和担心,有的是兴奋、热情、快乐。玛特尔对生活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是一个人人性的正常要求,无论是父母的反对还是教会的检举揭发信,都不能改变她的执着。甚至愿意抛弃自己的贵族地位、金钱,与于连私奔。玛特尔以其特有的固执、傲慢坚持自己的追求。”

  “我越是对她表现得冷淡和恭敬,他越是要跟我来往,这样做很可能是故意的”

  他们两个人的内心活动都极其丰富,这场爱情可谓劳神费力,充满猜忌阴谋。

  虽然玛蒂尔德怀了于连的儿子,但于连还是希望他的儿子能由德·雷纳尔夫人抚养长大,他觉得玛蒂尔德在自己死后一定会嫁给别人,忘记自己的儿子,而德·雷纳尔夫人会热爱他的儿子。

  在狱中的平静,让于连感觉到,他对玛蒂尔德的爱更多的是出于野心,而对德·雷纳尔夫人怀有的才是狂热的爱情。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开枪,不是因为写给伯爵的那一封信毁了他的幸福生活,而是因为他深爱着德·雷纳尔夫人,信里面夫人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刺伤着他最敏感的心,而这种伤害恰恰是自己最深爱的人给的,所以伤害才那么深,这也证明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是爱到深处的。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德·雷纳尔夫人,我更想称她路易斯,这个有着历经岁月温柔的女人,在遇到爱情后充盈着满满的少女心。不管于连是个怎样的人,是高傲野心勃勃,还是不屈励志向上,路易斯爱他,他也真正爱着路易斯,这样就足够了,路易斯值得美好,值得拥有爱情。

    908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