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

廷峰2 1172分享

  《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的地理史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一)

  读罢《大唐西域记》,唏嘘不已,感触良多,特取以下四个方面稍论,与大家共商。

  1.科学精神

  玄奘共经110国,闻传28国,记录下各国的地理位置,方圆大小,都城大小,语言风俗,动植物产等,特别对于佛教方面的寺院、僧侣等进行了统计。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科学数据。

  从寺院僧侣的分布,我们大致能了解唐贞观年间印度大地上的佛教信仰的情形。据估计,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东周春秋时代,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诞生于公元前571年,他们是同时代人), 成佛于公元前530年,涅槃于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到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时,佛教已存在了1159年。阿育王(无忧王)在位时(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大修佛寺,到贞观年间也经历了800多年。

  可以想象,当中国大地上秦王朝进行统一战争时,印度的孔雀王朝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里佛教为国教的行为。如果假设阿育王朝时的佛教在印度达到鼎盛,那么玄奘看到的就是历经800年后的佛教的景象。

  玄奘客观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印度各地的佛教状况,可以发现,外教与佛教同在,有强大的生命力。传说中的佛教与外教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尤其是在羯若鞠阇国,戒日王为玄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法会,结束时发生火灾,进而骚乱,有异人持刃逆王!原因很简单,“大王集诸国,倾府库,供养沙门。外道自远召集,不蒙省问”,是嫉妒心,不公平感在作怪。

  与其他佛经中对佛教圣地的神话描述不同,玄奘的游记中并未避讳对外道的描述,比如在瞿毗霜那国,外道“求现在乐”。尽管玄奘出身佛门,但并未用春秋笔法,隐匿其实,此其科学精神也。

  玄奘还详细地记载了古印度关于长度和时间的计量单位。1由旬=1日军程(约30里),1由旬=8拘卢舍,1拘卢舍=500弓,1弓=4肘(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尺,尺骨长度),1肘=24指,1指=7宿麦,1宿麦=7虱,1虱=7虮,1虮=7隙尘,1隙尘=7牛毛,1牛毛=7羊毛,1羊毛=7兔毫,1兔毫=7铜水,1铜水=7细尘,1细尘=7极细尘

  ,极细尘不可再分,再分就是空,极微。用现在的一肘取33cm算,1极细尘=0.33/(24*7^10)=0.048677微米=48.677皮米(也叫微微米)。分子或原子量级的长度即微微米。

  4.争辩

  比较有意思的是,王处于种种原因,允许各教相互辩论。与q统治时期世俗政权严禁别教(外教)传播不同,古印度各地的王看样子还是比较开明的。只有那些不公正地对待各派宗教的王国才会出现宗教抗争。

  玄奘书中所记载的辩论很多,这种辩论对于他日后比较倾向于“唯识”是有很大关系的。

  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二)

  年少之时,风姿如朝霞初生皓月映空;童幼之年,才气如兰花散香桂树含馥。到了成年,学艺穷尽典籍。声誉传播四方,各官署争相征聘。早就悟得真假之分,素来显出仁慈聪慧,明鉴真谛,引颈企望,纵观人生,长怀感叹。朱绂和紫缨,确实是尘世美好的罗网;宝车和丹枕,诚然是出世的门径。因此摈弃红尘,归于闲静。尊兄长捷法师,是佛家的栋梁。身为当代高僧,超出了当年的舍利子。

  在朝和在野的都钦慕他的风度品格,京城和外地都歆羡他的名声风采。而且又友爱情深,兄弟和睦。法师操持职事、求教求益,寸阴不弃。学业荣居首座,拔萃寺中;德行符合中庸,驰誉僧界。扬鞭猛进于平等大道上,并包九经如吞云梦;鼓桨速航于玄妙的津渡前,俯览四《韦陀》后眼界阔大如同登上泰山。从此遍游辩论场所,屡经寒暑,学业既成,才能也具备了。夏侯玄般的俊才,从心头闪耀;扬雄般的文采,自脑际挥发。于是刚翻开经文,等待法师大驾的听者像云朵一样聚集;才挥动拂尘的玉柄,扫清云雾的妙论就像波纹一样连绵而来。仿佛悟到了斫轮的妙旨,犹如通晓了琴瑟的微义。学问广博如同受瓶泻水,独乘扁舟飘向远方。在辗辕之地,摧败了狂妄的非佛教徒;在蜀中地区,显现了云游求法的高志,远近之人钦慕不已,形容他说:“过去听说有荀氏八龙,今天目睹陈门双骥。”汝、颍多有奇士,这话确然不假。

  法师自幼迄长,游心玄籍。名流先达,部执交驰①,趋末忘本,摭华捐实,遂有南北异学②,是非纷纠。永言于此,良用怃然③。或恐传译踳驳④,未能筌究⑤,欲穷香象之文⑥,将罄龙宫之目⑦。以绝伦之德,属会昌之期,杖锡拂衣,第如遐境。于是背玄灞而延望,指葱山而矫迹,川陆绵长,备尝艰险。陋博望之非远,嗤法显之为局⑧。游践之处,毕究方言,镌求幽赜⑨,妙穷津会。

  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三)

  01

  这本书讲了唐玄奘远游印度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包括听到当地人的一些说法。当然它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记录的自己的心得,见闻,感想,也是一段不可磨灭的事实,史料。

  这部书记载了许多佛陀在世之时,在印度境内各个地方的一些遗迹,包括一些传闻。

  通篇看完之后,我认为它对佛教界有一个很重要的指点。比如说现在的居士僧众啊等等,它能够矫正一些思维,改变一些对佛教的看法,不要想象着佛教好像就飘在空中一样,动不动就放光动地,显示灵异。

  02

  当然这本书也记载了好多这类的事情,比如说罗汉,又是腾跃空中,放三昧真火燃烧自身啊,又是说入定了几百年然后出定了之后怎么怎么样,又是佛教舍利在僧斋日时放光啊等等。这个不做否认,不加辩解。

  只举一点,里边有记载这个国有信仰佛教的,也有信仰外道的。信仰佛教的有多少人,信仰外道的有多少人。然后本国国民性情诡诈,多不行礼仪,但是崇信佛教。

  所以说这就能打破人对佛教的某一方面立场的一个看法。每每就我自己看到这点我都能有疑惑,心情诡诈,还崇信佛教,并且还是大乘或者小乘,那不相矛盾吗?

  03

  可能有人会提出,那既然学佛了,还性情诡诈,不行礼仪,多傲慢等等,所以从这点就可以看到,包括还有信外道的。所以不在于你说你信了什么教,不在于你在什么什么宗教,或者你信仰什么你就是好的,不一定啊,当然也不是说你只要信了这个就不是好的。不一定啊。他不是一个肯定的,你学佛教就肯定是好人,不一定啊。

  04

  所以从这本书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不管你是信基督,还是伊斯兰,或者道教,佛教,不是说你信了哪个就能怎么怎么样。而是人都是这样的人,人性都是这样的人性。

  每个教都有自己光辉的一个人性,都能修学到一个很好的人性,但并不在于教。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在于人不在于教。即使一个好教里边依然有坏人。

  05

  可能你有宗教歧视的话,你身为佛教你歧视其他教,你身为道教你排斥其他教,你觉得其他教里没有好人,也不是,所以说不管你在什么教,好与坏关键在于人而不在于教。

  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四)

  眼看交这个月读书笔记的日期临近,作业一直拖着,迟迟没有下笔。原因是我发现这本书博大精深、洋洋大观,甚至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毕生钻研。就像研究的《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们,围绕着这一本经典,可以发表各种论文,举办各种研讨会,在新媒体上,给庞大的粉丝群,一集一集地细细剖析。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写的,就是《西游记》原型,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作品。书中前言说,“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这当然是载入正史的评价,作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唐三藏相貌端正英俊(跑题一下,电视剧中演唐僧的演员娶了据说是中国最有钱的妇人);因长期吃素,据说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总是被妖怪们(以白骨精为代表)惦记;他也被女儿国的国王相中,以各种诱惑要留他下来做女婿;为了突出孙行者的威猛英勇,还经常用他的盲目轻信甚至迂腐来衬托,屡次三番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还念紧箍咒。当然,最值得嘉赏的一点,是他的慈悲心肠,把几个徒儿从原来犯错而陷入的困境里搭救出来,并且意志极其坚定地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闲话说完,来讲《大唐西域记》是如何震撼的一本书。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主要的工作是翻译佛教经典,主持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等等。同时,“在唐太宗的勉励敦促下,玄奘又将西行求法之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在佛教史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均富极高价值之巨著。”

  举个例子,在“卷第二三国”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印度区域内的各国,“玄奘首先对印度进行了总述,包括释名、疆域、数量、岁历、邑居、衣食、文教、佛教、族姓、兵术、刑法、敬仪、病死、赋税、物产诸多方面。”接着,后面各卷又分区域一一描绘各个国家的状况。如“卷第三八国”叙述了同属于北印度的八个国家的地理、民俗和佛教圣迹等;卷四、卷五,一直到卷十二。可以说是对印度做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是一本了解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五)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选的董志翘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译注的版本,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已经很深入浅出了,但还是觉得有大量的古文字绕不过去,还有海量的知识背景并不具备,如印度的各处的地名、佛教的专业语汇等,啃下来十分不易。

  书中的不少故事细细读来,觉得十分新奇甚至魔幻。譬如其中一则,说一位公主,被仇敌丢到荒郊野外,后来和狮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威猛的儿子,后来分别又繁衍出了两个野性十足、长相奇特的族群。

  佛教在东汉末年(公历纪元前后)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二千多年以来艰难曲折、起起伏伏,最终得以与中国的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一起并称为“儒、释、道”三教,还有“道根儒茎佛叶花”的说法,不可谓不神奇。

  掩卷沉思,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一段旅程一本书,以这种特殊的力量,推动了一种信仰的传播,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人的价值观,所以会成为经典,被历史铭记。

  玄奘记录了大量的传说,如王弟自阉止谤(屈支国,丘兹国),沙弥因妒生恨化孽龙(迦毕试国),独角仙人被淫女骑(健陀罗国),龙女与人的爱情(乌仗那国),山林藏书(类似鱼腹丹书的政事谮纬,萨他泥湿伐罗国),大树仙人(羯若鞠阇国),我天尔狗论(钵逻耶迦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室罗伐悉底国),月中之兔(婆罗痆斯国),鹿女(吠舍厘国),人间地狱(摩揭陁国),郁头蓝仙染情欲失神通(摩揭陁国),胜密火坑毒佛(摩揭陁国),500罗刹女(僧伽罗国),新寡龙女自选朝臣为夫(瞿萨旦那国)。

  此类记录,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有些是无稽之谈,有些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或者狡猾。玄奘记述的传说中,因妒生恨的例子一再出现,不管是孽龙,还是外道,反映的主题就是“不公”,遂生愤懑之心,发大誓愿,欲雪此恨。

  3.佛教与外教的斗争

  在很多的国(实为城邦)都存在诸教争宠的问题,大概是因为王可以给他所信奉的门派以经济上及身份上的支持,所以各门各派都极力维护本教,也就排斥他教,于是阴谋四起,刀兵相向。

  宗教之间的斗争最常见的是争论,有论师,相互辩论。如意论师就曾失辞,咬舌自尽(健驼逻国)。健驼逻国迦腻色迦王就曾组织大规模的辩经,统一三藏。在迦腻色迦王之后,因崇信与不崇信佛法之争又导致杀戮弑君。至于因种姓制度导致的灭佛,原因可笑,令人一叹。因沙弥出身家童,上与王说经,王即愤怒,灭佛。

  种种佛教与外道的争执,整卷书中屡屡出现,此不赘述。

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

《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的地理史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99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