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言2022

嘉欣1142分享

晓得吗?《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一堂供全国高校师生共同学习的、生动而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大课,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为此你们有何感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言2022(五篇),希望您能喜欢!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言2022篇1

能够成为学生电视台的一员,我们感到万分荣幸。在新生活的触动下,我们满怀青春的激情好奇地接受了这项既陌生又刺激的挑战。在短短几个月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受用终生的东西。

当一名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万分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人生舞台,让我们尽情地放飞理想的翅膀,为我们未来的人生打下监视的基础。

回想起参加面食的种种情况,心中不禁百般交杂。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有成功必有失败,但我相信每一位参赛者都是一名成功者,因为他们善于把握机遇,敢于挑战考官,挑战自我。

当真正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时,我们才深深地体会到其实当一名成功的小记者并非想象中的容易。因为电视台是一个媒体的网络,其功能之多,联系之光以及涉及的知识面是我们素不能面面俱到的!还有其处事娴熟的应变能力都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黄牛”所缺乏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面和交际能力才能使我们各方面的素质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记者。

电视台的每一名成员都是一个整体,没有所谓的阳光道和独木桥。更不

允许有“楚河汉界”的现象存在。每一个人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在不断的合作中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了宽容理解的快乐!

记得第一次实习采访本届校田径运动会由于大家都是新生,所以很多事情往往会不知所措。任性的我居然和一名同事大动肝火。过去才发觉自己确实错了!值得高兴的是事后双方都能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包容对方。这让我感慨万千,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就是宽容。一直以来我们都合作默契。我非常庆幸我收获的一点一滴!

记者的生涯是忙碌的,更是充实的。每一次活动前我们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能收到一个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拟草稿,训练节目主持人,还有编辑记者要细心裁剪等等。真是百般交忙。往往回牺牲性许多宝贵的休息时间。但我们的心痛是愉快的,看到我们编辑的节目在电视屏幕上放演着。我们感到自豪,骄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不断的实践使我们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分工合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即使有时会产生意见的分歧,但大家都会正确处理。同心协力办好每一个节目。

当然,在工作期间我们确实遇到许多困难的挫折。例如: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技术不过关,光线的调整,重新配音等问题!但电视台成员都能虚心学习,不断向上,以绝不再犯同一个错误为工作座右铭,以求效率,求质量为工作标准,同心协力解决每一个问题!所以工作中所有的困难对我们而言只是成功的基石。我们有自信我们会笑到最后。

学校的电视台是一间年轻的电视台,正处在一地由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向前摸索。尤其在今

天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的电视台更显得是沧海一粟。严峻的形势提醒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提高电视台的质量,使其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不断地走向完善。以确保我们的电视台的时代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是电视台的成员应不骄不馁,不断地向新的方向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电视台的发展准备强大的后备军!

虽然,目前我们的电视台还存在种种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下去,力求把我们的电视台越办越精彩!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言2022篇2

到今天为止,我正好在台里呆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我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渐渐参与到新闻编写工作中来,我体会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

这个星期的工作强度让我真正理解了记者的辛苦,大哥他们天天忙到半夜才能回家,但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敬业。

任何工作都不会是轻松的,而任何工作都要经过不断地奋斗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月里,我参加了一些活动,写了一些稿子,感觉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是对于新闻语言的运用,依然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在稿件比较多,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往往用词会比较单薄,力度也不够强,甚至在新闻严谨性方面都很有欠缺。这些都让我感到羞愧。尤其是在新闻的严谨性方面,我每一次都感觉到一种震撼。新闻的真实性不光光体现在报道的`这个事情是真实的,反映了事物的真相,也体现在每一个小小的细节方面,例如人名、职称等,还有一些形容词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严谨对待的。

其次是在新闻内容的选择方面,依然详略不当,处理上面不成熟,在一些活动新闻的处理上,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

最后是我的电视新闻编辑方面,依然只是掌握了一些最浅显的技术,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摸索。

但是,繁忙的工作带来的锻炼是巨大的。在这忙碌的工作中,我全方位地接触了电视新闻的内容,从活动报道到人物报道、从资讯的整理到花絮的切入,每每都让我有耳目一新,别有洞天之感。我做记者是有点"先天不足"的,更加需要"后天"的努力来做好这份工作。每天都要反思一点点,希望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这样,才是学习,才不会"学而不思则罔"。我也相信,每一次错误都是我进步的阶梯,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感谢这一个月的忙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改正这些缺陷和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做一名优秀的记者。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言2022篇3

“时间真的过得好快,时间真的不等人”。大学三年,我一觉还没睡醒就有人跟我说现在是__年,突然发现,我就要毕业了,真的有些感慨,往事历历历在目!在这个假期中,给我感触最深的那就是第一次去体验生活,真正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许对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平淡的冬季。起初,大家都认为这一次的实习只不过是随便找个单位盖章然后应付交差。但是,今年寒假我不想让这个冬季平淡过去,我想通过这次实习了解社会,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我于11月26日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专业实习,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记得有句颇富有哲理的话,如果想知道梨的味道,就要亲自去尝一尝。这两个月的实习经历就是从不知梨味到体味其中酸甜苦辣的过程。除了体验到记者这个"无冕之王"职业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之外,更多的是学到了一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获得了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

首先说说在百姓连线的工作心得。在编辑部二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编辑部的老师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正因为如此,在编辑部的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

1、基本了解使用和维护摄影机;

2、基本掌握了社会新闻的采写和区别;

3、基本了解编辑新闻摄像带的大致流程;

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18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1篇。老师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可以顺利完成。

当然在这期间,工作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1、新闻的采写比较古板,缺乏新意;

2、新闻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与会议新闻相关联的社会性新闻把握不足等。

刚来的日子基本上都在接,帮助老师收集新闻线索。开始觉得有些枯燥,没意思。但后来发现,这些电话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写出一篇好新闻,就要先找到线索。通过电话,我们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新闻,赶到新闻现场。

当我看到所记录的新闻线索变为一篇篇新闻播出,更加感到新闻线索的重要性了,对接电话这样的简单工作更是不敢马虎。也不再小瞧。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都会认真记录。以方便之后的采访工作。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言2022篇4

记者如果沉入文山会海,写出来的新闻晦涩难懂。而且随着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记者很容易被电话、邮件采访惯出懒毛病,写出来的新闻缺乏变化。

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跟普通邮递员体验生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城市,也走访了宁德6个贫穷山村,农民朋友教会我怎么换位思考。

在这样贴近生活的过程中,我最切实的感受到生活给我的反溃在宁德寿宁县犀溪乡的李家山村,原本千把人的村只剩百来号人,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村里大多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很多破旧不堪,用来养鸡。晚饭时间,看着稀稀拉拉的炊烟,你才会切身体会到“留守”两个字的真实含义。

站在竹林里和养鸡户拉家常,养殖户边撒谷子边告诉你他的致富计划,脸上的皱纹笑成一朵花,一百多只健壮的黑色土鸡就在脚边钻来钻去。李家山村和浙江泰顺县只有一河之隔,养鸡户夫妻俩往年都是在外打工,20_年驻村书记来了,他放弃外出务工,在家跟着养起了土鸡。养鸡是一种尝试,前程未卜,但是交流中,你能感受到他内心强烈的一种信念——只要家门口能致富,绝不愿意让老人、孩子留守。

李家山村里有座红军桥,为纪念祖辈连夜修桥帮红军脱险的事迹而建,村民想做做桥的文章,搞乡村旅游。记者想去看看桥,一伙村民和村干部就陪着翻了两座山,走一路讲一路,他们的设想、桥的意义、周边配套的景物……你能感觉到村民们思想上的变化,他们不再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而是希望靠脑子、靠智慧去创造财富的新农民。

在村庄采写新闻,和在材料堆、政策库里找新闻是完全两种状态,村民生动的表情和言语,让你感受到一种由心而生的渴望,写起新闻来下笔如有神;而脚走出来的新闻,更有生活气息,群众也爱看爱读。这样的新闻作品会让记者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言2022篇5

短短两个多月的实习,短短两个多月的记者生涯,就这样匆匆的结束了。这短暂的时光,让我对记者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我所在的地区社会有了一些不同的认识,知道了很多曾经不知道的事。

面对了不同的人,上至政府高官企业家,下至地里耕种的老百姓,远至只有电视上才能看的慈善家,近至身边的志愿者,还有一些自己都想象不到了贫困户。接触了不同的事,企业文化,邻里纠纷,爱心公益,扶贫救济····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触及的事,当我走近了解并且感同身受的时候,可能每一次都是对心灵的一次彻底的洗礼。

之前我对记者的认识完全是来自书面,可能觉得他们就是把身边的一些事简单的报道一下,遵循五个W加H,将其套进去就可以,如此简单,何时、何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为什么和如何。对他们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方式一无所知,对他们在报道时的情感更是触摸不到。当我走进并且从事这个职业的时候,发现远没有那么简单,之前的理解可能只是凤毛麟角,记者需要做的有很多,最重要的的是,记者是有情感的,是对这个社会对新闻的当事人负责的,在短短两个月采访的过程中,听到老师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这可能就是记者来到事发地最大的职责了,并不是我之前所理解的,“为了报道”。记者是有责任的。4月6号,我们收到一条新闻线索,说的是临猗的一村里的一面快倒塌了,对附件的村民以及小孩造成生命威胁,我当时所想到的是,不就是一面快倒塌的墙,直接拆了不就可以吗,为什么还要专门去报道,而当时记者老师所说,如果这面墙村民能拆的话他们就不会打电话给电视台寻求帮助的,肯定是中间有什么人或者什么事在阻拦,以至于墙不能拆,更重要的是这墙随时会倒塌,如果下面有村民有小孩,出了人命可不是小事。于是我们便从运城驱车来到临猗的新闻事发地,看到危墙,记者便第一时间联系到该村的村长以及房屋的主人,将其协商好之后,同意将其拆除,在拆除过程中记者才开始报道,待墙拆完我们才离去。当看到这条线索时记者的责任便是协调将危墙拆除,防止危墙倒塌对生命造成威胁,并不是简单的将其危墙情况报道一下就草草了事。

记者是有感情的,4月16号我们去拍一组专题新闻“寻找最美青年”当我们采访这位最美青年候选人兰媛的时候,了解到她背后所做的事,着实让人佩服,而这些事的背后的事,却是让人心酸的。兰媛一直在帮助一户贫困的农家,这户家人原本是和谐美满的,可是因为车祸夺走了家里的一儿一女,从此家庭陷入了悲痛之中,而就在这时,自己在农村的唯一住所,在一夜之间遭遇强拆,屋内物品全部损坏,这唯一的住所这个家没了,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母亲,受到接二连三的刺激之后更是病的卧床之中。兰媛在了解到他们家情况的时候,对他们做了很大的帮助,并且将每年十分之一的收入用来帮助他们,而这样的做法她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这位收入平平的一位女人,却用了她最大的力气去帮助他人,当我听完这些事以后在场的记者已经是潸然泪下。4月28,我们带着“准备”来到闻喜的一户贫困家里,这个家庭母亲重病,父亲轻微智障,唯一的儿子脚也是残疾的,记者在了解这些情况在来之前就被这样的家庭情况感到难过,所谓救济不救贫,而唯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将儿子培养成才,摆脱贫困,记者也将他们儿子的未来做了一些简单的规划,先联系一所愿意帮助的学校将孩子送入其中免费让其学习,在学校节假日时间以及毕业以后联系一家劳务公司将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在触及感情的时候,记者可能所做的不多,但这是她尽最大努力所做的。

记者是有力量的,4月22号,一位农户向我们反映,他所报的驾校扣了他500元,一直未退,多次上门找驾校都被各种理由推脱,百般无奈的他,最后只能向记者求助,了解情况之后记者与他一起来到当时报名的驾校,帮助他并成功讨要到当时所扣的500元。5月11号,一耕地农民向记者反映说自己之前买的微耕机坏了,但是其售后不予维修,并且服务态度非常差,在记者经过了解和与售后工作人员沟通之后,最终同意将其损坏的零件予以更换。这些事情让我了解到舆论的力量,媒体的力量,同样也是记者的力量,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平凡的老百姓。

这次实习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对记者这个行业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也让我从其心中敬佩这个行业并在这个行业工作的每一位记者,他们用他们的行动,用他们所有的力量,来担负肩上的那份对社会对家人对新闻当事人的责任,他们也是一群很容易被感动的群体,遇到一些让自己感动心痛的事情他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去支持,有的时候他们的'力量也是很渺小的,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民的痛苦。一条简单的新闻,看似平凡容易,但整个过程从接到线索到成功播出,这其中都蕴藏着各种喜怒哀乐,可能很多部分是不为人知的,在每次采访过程中他们的心和情都是在人身上,他们想的更多是帮助他人,为他人解决其问题,分担其忧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责任,让记者这个职业显得更加的神圣。

到现在这句“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还在我耳边环绕。

    53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