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性的作文:人“渣”

巧萍 1172分享

  编者按:现在的人渣都是非常不好的人,但有时候“渣”,有本质和境界的区别。

  一次,和朋友聊人生,谈到怎样才能永葆人性的纯真这一话题时,我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之后朋友的回答却让我哭笑不得。在此之余,则又令我深思。

  我是这样说的:“社会就像一只筛子,所有人都处在这只筛子里,被淘洗、过滤。你尽可以不甘沦落而翻滚、跳跃,也尽可以无所作为接受分裂、溶解。当这只筛子被高高悬起之时,里面剩下的,还有什么?”

  “人渣。”朋友脱口而出。

  我:“……”

  玩笑之余,我陷入了沉思。是啊,多么形象的比喻——人“渣”。古往今来,那些有着真本事、真性情的人,有很多都曾被别人诬得一无是处。就像筛子里的那些“渣”,水溶不散,力击不碎,到底软硬不吃。对于那些泡软泡化在名利汤中的人来说,这些人,“渣”得不食人间烟火;对于那些滚大滚厚于权钱锅里的人来讲,这些人,“渣”得不知天高地厚。据此说来,这些人无一人不“渣”,无一刻不“渣”。说他们是人“渣”,便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了。当然,此处所言的“人‘渣’”,自然是我们平时讲的“人渣”所不能比的,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完全不在同一种境界上。

  “渣”,是一种态度。

  莫夸说家法国法,自不作奸犯科;休提起人情世情,必有真言实行。人的身份地位,不外乎尊和卑;催人质变的外力,不外乎利与害;而世人的态度,无非是攀尊嫌卑、趋利避害,抑或尊卑同视、利害不计。且不论究竟何种态度才是正道,自秉真心真性,爱憎分明,不因为外力而轻易更改个人立场,这样的态度,则不失为人“渣”的长久选择。

  “渣”,是一种代价。

  苏洵在《辨奸论》中云:“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大概意思是说,为人处世不近人情的人,多是些大奸大恶之人。我个人是不赞成这样的观点的,毕竟经历不同,感受自然也有异。况且,《辨奸论》一文在此句处含沙射影指向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治色彩浓厚,主观性较为突出。然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渣”是一种代价。人“渣”不得不抛开人情世故带来的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接受着矛盾对立之下的内心深处的孤独;他们必须放弃权衡利弊的机会作别名利双收,而遵从内心的选择甘于平淡甚至是慷慨赴险。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渣”,似乎不太容易。就像,我很羡慕那些攀岩的人们,自己却不敢得爬太高;毕竟,他们有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而我尚存贪生惧死的人性弱点。我始终是敬佩人“渣”的,然而,我只能仰视、只能钦佩,却始终不敢踏入他们的行列。或许,他们亦不屑与我这样的人儿比肩而行。人性是一座山,我在山腰,而人“渣”,在山顶。

  作者:鹤文

  公众号:时光骆驼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4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