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市的文章:赶集

巧萍 1172分享

  编者按:赶集是弥补郊区商业设施的不足的一种方式,而且购买的东西也比较便宜,能够较好的降低日常生活的开支。

  集,是给住在城郊的城里人的一项福利。弥补郊区商业设施的不足,降低日常生活的开支,淘取城里不易买到的稀罕货色,赶集的过程里,还有接着地气的人情和乐趣。

  房子还没入住,就有热心的邻居将周边的各集编辑成表发给大家,初一到三十,天天有集。看来,喜欢赶集的,大有人在呢。

  第一次去,赶了个晚集。没到十二点,人们就开始撤摊了。有经验的邻居说,赶集得趁早。

  几点算早呢?有一次和卖树苗的老马聊天,他家在南边的另一个镇。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为了占一个相对显眼的位置,卖出更多的树,两口子凌晨三点多起身上路,五点钟就摆好了摊位。不到六点,集就成了形。而树是前一晚九、十点刚刨出来,用草绳一圈圈地捆了土球,一棵挨一棵装到农用车上的。

  农民的光景不易啊。即使这里离市区只有区区三十几公里,即使21世纪又过去了快二十年。

  所以,我和我的邻居赵哥都有了这样的习惯,赶集不还价。

  集上有的摊位,倒扣着一只竹筐,上面摆了几小把卖相不怎么好看的韭菜,或两三堆带着泥巴的地瓜苗,或只是十来颗鹅蛋,一看便知是附近的农民在出售自家的物产,而不是游走各集的职业摊贩。

  这样的摊位后面坐着的,往往是一位满脸沟壑的老妇或是老汉。也许眼前的这点营生,就是他们从这个集到下个集的衣食。

  有一次,在一个磨刀老汉的摊子不远处,我给孩子出了一个题目:估算一下老爷爷一上午的收入。

  磨一把刀两块钱,用时约15分钟。按一个集4小时计,理论上可以磨16把刀剪,收入32元,去掉摊位管理费、卫生费等,约30元。可实际上呢,一多半的时间是在等待。没有几个人专门拿了刀剪来赶集。

  赶集时我喜欢带上孩子,不仅让她看同一片蓝天下另一半的中国,也想让孩子了解城里边已经逝去的生活方式,让她亲眼看超市、电商出现之前的集市贸易,观察铁匠、锔匠、剃头匠、纺织娘们的手艺,感受一买一卖中间的冷暖和情义。

  学校课本里没读懂的《政治》《历史》《品德与社会》……都在集上呢!

  作者:魏震

  公众号:少年文章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6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