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家乡风土人情的高中单元写作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镇巴风格》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经历的一次镇巴婚礼,写出了镇巴人民的热情好客与豪放爽朗,不妨同作者一起体味这座小镇的风土人情吧。

  人在江湖飘,谁人没几招,小龙女有银丝手套,黄蓉有打狗棍在手,东方不败还有铮亮的绣花针呢。如今文明社会,不能仗剑走江湖,镇巴人就凭借着“人情”在世间独占一方土地。

  偶尔在路边同早餐店的老板闲聊,若是对方听闻我是镇巴人,总是会感慨一句:镇巴人,人情浓厚,不错!每闻,心里也会暗自得意一番。

  曾经多次亲眼所见客人到镇巴做客时的窘态,当自己觉得某种菜味道极赞想要再来一点儿时,主人家总会眼疾手快先你一步,看出你想再来一些,就会抢过碗热情道:“我来我来”。你会客气说“不用太多了,只要一点汤。”可是当你面对回到你手中一碗小山般的肉与配菜时,不禁一边担心吃不了这么多,一边提防随时可能再次“袭来”的奉菜。

  提到人情就不得不说说宴会上“帮忙”这一习俗。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族亲表叔的婚礼。

  家中各位有威望的长辈会在定婚前共同来到本家商议各项事宜,给族中亲友分发下各种任务,前来帮忙的巨细事物足足写了一大张红色执事单。有负责找婚车的,有负责寻司仪的,有帮忙置办接亲时给新娘子的红包的,有负责给客人端茶送水的……好不声势浩大。

  到了婚礼当天,从新娘家到新郎家再到酒店,无不都是人头攒动,火火热热,一派喜洋洋的新婚之气。

  在婚礼现场,和邻座的人闲聊几句,都能惊奇的发现自己和对方竟然很久前就相识——哦,你是我大嫂的表弟;唉,我们原来同校,还在学校旁边的小河摸过虾;嘿,好久不见,我们以前做过同事;你是不是谁谁的姑姑,哦哦,那你就是我的姨姨……

  我总是傻傻分不清,站在门口遇见面熟的大人,明明非常熟悉,却硬是想不起来该叫什么,还是一旁的哥哥拐拐我,提示道:“叫三爹。”我这才赶紧打招呼,又来一位客人。

  “要叫表婶.”

  “那位要叫二姑婆。”

  “看看,涛哥哥带着未来嫂嫂进来了。”

  简直无比复杂,仿佛坠入云雾,不知所以,我只得离开喧闹的前厅,躲到后庭和二十多个小朋友们玩耍。

  一场婚礼,就是由无数人情关系搭建起来,构成了镇巴人特有的浓厚风格。不仅仅婚礼如此,镇巴人的圈子都是人情编织起来的巨网,每一位镇巴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接点,每一个人都在其中以镇巴人特有的方式书写镇巴人的风土人情。

  记得我的父亲有次请朋友吃饭,竟遇见了三桌熟人,寒暄玩笑过后都争相付钱,所有人都“抢不过”父亲,最后父亲付了四桌的饭钱,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父亲却没有丝毫吃亏的感觉,而是理所应当地说:“镇巴人本就如此。”

  作者|张艺倍

  公众号:美宁天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48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