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读《蛙》有感的满分作文

晴恩 1172分享

  《蛙》这部作品是暗含了作者的批判倾向的,这种倾向深深的隐藏在作品之中。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而且“我”在故事中承担了很大的分量,这就很难以第三人称视角的客观性来批判“我”所看到的社会的不合理性。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中生读《蛙》有感的满分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读《蛙》有感的满分作文篇1

  读完这部小说感觉与别的小说不同,很是独特。

  想了一下,我理解的主题是:表现中国农村妇产科医生的贡献和忧伤,同时勾画计划生育时代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就这个题材而言,够独特的了。计划生育,有点敏感。小说却写得非常尖锐,并深入人性。小说能够出版,说明社会的进步。不回避这个问题的两难,反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主人公姑姑形象鲜明,她作为杰出的妇产科医生,既接生了成千小生命,又扼杀了成千小生命。外表强悍、刚烈的她,内心却柔弱、纠结。她既骄傲又惶恐。无儿无女终其一生。这样的人物以往文学未曾出现。

  围绕着生育问题,小说中有不少“死去活来”的故事,够大胆的。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说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是的,够魔幻的。比如姑姑怕蛙,因为蛙太像妇女和婴儿,她醉酒夜归在郊外梦幻被蛙围的情境,令人毛骨悚然。书中有很多幻觉的和荒诞的描写。

  小说的结构特别,四封信和一个话剧本。完全打破了一般的叙述体。那个话剧,如作者自己所说,是无法排演的,完全是为了用魔幻的形式为主要人物安排归宿。

  语言老道纯熟,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

  这样的功力,让他代表中国作家首获诺奖实至名归。

  初中生读《蛙》有感的满分作文篇2

  偶然读到莫言的《蛙》,无意间从一处看到它,忽然惊起,这算是一本残酷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吧,现实的几近魔幻主义,读罢积郁的满是沉重。就像莫言曾经说过的那样:“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

  书名的《蛙》,起的很有意思,蛙、娃、娲,音近而字不同,一语三关,将本文的主旨阐释殆尽。首先,蛙是本文故事的主线,以牛蛙生意为外在幌子,而实则做起了代孕的买卖,而文中让“我”姑姑觉醒的,也是雨后田野中让她感到狰狞的蛙声。娃,是指孩子,这是本文的核心,一切的缘起与结束都是孩子,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初期的几年间,百姓对其存在严重的抗拒心理,狭义传统观念上的传宗接代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着根本的冲突,人们为了躲避姑姑的落实政策而用尽各种方式,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同时,孩子也是一些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人们的赚钱工具,让陷入其中的人们从伦理上以及其他方面都受到煎熬。另外,娲是指文中的这些具有母性的,或者表面上母性过剩的女性形象。母性本是人类的,动物的天性,可是偏偏有的人,脱离了本来的淳朴的本质,异化出了非人性的特质。

  本文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就是姑姑。这个有着高尚理想的女性,对她来说,国家和事业高于自己的生活,于是,她抛开一切非议,不顾自己个人的得失,而将自己全身心的力量都奉献在工作上,起初是接生,抗击封建社会遗留的接生婆给产妇造成的伤害,迎接每个生命的到来,而后是计划生育,迫使生命夭折。这两个事业看似相互矛盾有所转变,其实殊途同归。姑姑都不是生命的决定者,而是强有力的执行者,她心中的意识不是生命的意识,而是完成工作的态度。她时常在人们谈话时炫耀几乎所有人都是他接生的,谁谁谁又不响应号召而超生了,最终遭到了不测。她对这些不测没有任何的同情,反而是罪有应得的态度,这就超出了人性所能接受的范围。直到晚年,她终于不再耀武扬威,而和泥塑大师一起生活,通过泥塑送子而救赎曾经的激进,对生命本身进行细致的品味,仰视生命的高度,体味生命的价值。这是人对生命理解的升华和回归,偏离本真的航路终于又走上轨迹。

  另外一组人物是“我”的妻子。前妻是王仁美,后来是小狮子,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王仁美出于传统观念,想给丈夫留下子嗣,而偷偷摸摸的想再要一个男孩,却还是为了丈夫的事业和舆论而放弃了,当她答应放弃孩子的时候,却不幸死于这个选择。命运是无法分清孰对孰错的,对的选择也可以导致错的结果,没有再多解释和挽回的可能性。而小狮子这个强势的女人,为了要一个孩子,而使他人代孕,被表面上做牛蛙生意的商人所蛊惑,而同意使他人代孕,自己装作全然不知,导演着一出悲剧。她抢夺他人的孩子是她母性的迸发么,其实不是,是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在第五部的那个剧本里又一个情节又很张力,在朝堂之上,由官员断案,判断孩子是谁的。一直以来,故事的发展本该是在抢夺孩子过程中,放开孩子的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而继续争抢让孩子大哭的不是,在这里剧情大反转,生母不得不竭尽全力去抢自己的孩子,因为机会仅此一次,失而不复得。而不是亲生母亲的却可以洋洋得意的配合官员将这出戏演完,心安理得的带走本不属于她的孩子。

  还有一个极具悲剧性色彩的女性是陈眉,这个洁身自好的女人惨遭毁容的厄运,走投无路做起了代孕妈妈,这一定脱离她先前的价值取向,是她曾经所不齿的勾当。并且,她所不知道的是,自己代孕的孩子是她父亲的朋友的,这属于乱伦的范畴,或许她不知道才是所幸发生的事情。这个女人经历了怀孕的过程以后对孩子依依不舍,不抛弃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权利,然而她却既不能得到代孕应得的钱财,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若不是因为这个在道德伦理边缘的现象存在的话,她岂会受到命运这般的折磨。

  最后的最后,莫言让他创造的这只鲸鱼,隔绝人心灵地遨游以后,响亮地打了一个喷嚏,撼动了所有知晓他存在的人。因为陈眉只有在他创造的第五部剧本中,才得到了她自己的孩子。

  初中生读《蛙》有感的满分作文篇3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42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