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弃疾作品有感:怨无大小,生于所爱

睿柠 1172分享

  初遇他,是缘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时的我,并不懂这词中隐含着的,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可却深深被这一幅画面所吸引——华灯初上,只见一人在寻着些什么,他穿过拥挤的人群,绕过熙攘的街市,向身边殷勤的小贩摆摆手。这夜本是元宵节,路上的花灯,天上的烟火,无一不吸引人的目光。可他,却并不因此而停留,只是不断的向前走,边走边寻。天上又绽开了一朵烟花,向前走的人们都回首注视,赞叹它的美丽。一直向前走的他突然停下脚步,猛地一回头——目光却落在路旁。灯光如“积水空明“,像是被谁弄洒了一般,而伫立于那灯光之下的人……是她!她竟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意中所属,这一夜的浩浩寻找,在面对她时,就变得不值一提。

  长大后的我,仍对这句诗念念不忘,也终于发现这词中隐含着词人的复杂情感,绝非“寻觅意中人”那么简单。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青玉案·元夕》,分为两段,第一段着重描写元宵节那日绚丽多彩的热闹景象,而第二段则反衬出了一个超群脱俗的女性形象。而这诗中那人所苦苦寻觅的独特女性,实则寄托着词人在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词中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表现出在人海中觅得一脱俗之人的不易。

  这更让我对于它的作者,辛弃疾,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是怎样的失意,怎样的豁达,又是怎样的怀才不遇,让他写下了这首词?偶然得遇,我自多加追探。

  原来,这首词作于1174年。当时的南宋遭强敌压境,国势愈加衰弱,可当时的统治者却并不在意,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沉迷于歌舞享乐。而辛弃疾看清了此时国势的日渐衰微,想要尽自己之力去弥补,可却无处请缨。满腹爱国之情无处倾诉,浑身武功又无法施展。辛弃疾的怨恨、哀伤只能在这幅“元夕求索图”中探到几分。

相关文章

44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