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读后感:《未来医疗》

巧萍 1172分享

  编者按:《未来医疗》一书中描述医生会被大数据代替,但人很容易受情感影响,并不能完全被取代。

  《未来医疗》是前不久看过的一本书,作者Eric Topol是美国最爱尊敬的心脏病学专家之一,也是闻名全美的无线医疗技术倡导者。

  书中从未来医疗的本质、数据在个体医疗中的作用和重塑医疗生态体系三个方面,倡导未来的医疗更加民主化,患者自己就可以通过手机APP下载病例数据,时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病例将被嵌入全球医疗数据中,患者自己就可随时找到病例相同的患者、治疗方案,以及自己健康情况处于哪个水平。

  医生则通过APP随时与病人远程互动,提供治疗方案的同时,患者将最大程度地参与进来,最大程度地缩小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差距。也就是说,数据引导的定量分析将在未来起主导作用,患者与医生之间是咨询协作的关系,患者将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

  创新工厂的李开复于2013年查出患有淋巴癌,通过17个月的治疗,已经检查不到身体的肿瘤,可以认为已经治愈了。对于扩散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的淋巴肿瘤,李开复的治疗流程与书中思路相似。他通过全球医疗数据搜索匹配病例,积极参与治疗方案的决策,在他回忆治疗的过程时,提到他建议的一些药物和方案,主治医生都没有听说过。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定量分析在对重大疾病的信息搜索上,比经验判断的定量分析更加广泛与精准。

  同样,乔布斯在治疗胰腺癌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大数据匹配制定治疗方案,将治疗效果、存活时间,以及最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质量同比提升到一个相对优质的水平。

  从作者的文中来看,未来医生会被大数据代替,患者通过操作APP导出数据分析结果代替与医生之间的问诊与互动。但是,医生真的会被完全代替吗?

  我觉得是,不会。

  作为容易受到感情影响而导致非理性判断与决策的人类,尤其是在患病过程中心理脆弱的时候,也许是主治医生的眼神和语气,就可以重新燃起活下去的信念。

  那未来医生会大批转行吗?

  我觉得是会分流成两层,一层是以家庭医生为代表的日常保健与病例初步筛查;另一层则是专门应对重大罕见疾病的医学科学家。至于位于中间层的常见病与慢性病,则会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参与,采取标准化治疗方案。

  也许,更有同理心、沟通能力强、颜值高的医生,才会完胜机器人。

  其实不仅仅是医生,哪个行业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岗位都是能够捕捉对方随机感受的人。

  作者:Emily

  公众号:Emily的读书笔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55234